APP下载

Kummell病CT和MRI表现

2021-02-06高超张联合余艳凤姚泽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压缩性箭头椎体

高超 张联合* 余艳凤 姚泽林

Kummell病,由德国外科医师Herman Kummell于1895年首次报道提出。既往名称有创伤后迟发性椎体骨坏死、迟发性椎体塌陷、椎体压缩骨折后不愈合、椎内假关节形成等。Kummell病发病机制复杂,最新研究结果表明Kummell病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骨质疏松、椎体缺血性坏死、骨折后生物力学改变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1]。临床上,早期患者多有轻度外伤史,中后期出现进展型腰背疼痛,严重者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及神经压迫症状。该病目前并不少见,尤好发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影像学IVC是诊断该病最有力依据。目前,关于Kummell病影像学报道仍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提高对该病进一步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1例Kummell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65~96岁,平均(81.2±7.4)岁。10例因胸腰部疼痛就诊,1例因腹部不适就诊。9例有1个月内外伤史。6例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史。2例有PVP手术史。7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1)CT检查: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Aquilion64)螺旋CT。扫描参数:135 KV,187 mAs,层厚及层距5 mm,FOV 20 cm,扫描范围为T10~L3,必要时增大扫描范围,最后将扫描的原始数据包在工作站

*通信作者进行图像后处理,以3 mm层厚进行多平面重组。(2)MRI检查:1.5T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患者取仰卧位,用脊柱线圈。常规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I、STIR),横轴位(T2WI)。扫描参数T1WI:TR 467 ms,TE 11 ms;T2WI:TR 3000ms,TE 88 ms;STIR:TR 4200 ms,TE 83 ms;层厚4 mm,FOV30 cm。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共累及11个椎体,分布T10~L3,其中T124例,T11和L1各2例,T10、L2、L3各1例。4例病灶位于椎体前1/3内;6例病灶超出椎体前1/3、未达椎体后1/3;1例病灶到达并超出椎体后1/3。9例病变横向分布(矢状面测量前后径>上下径),2例病变纵向分布(矢状面测量前后径<上下径)。7例病变位于椎体中间,4例病变位于一侧终板下。

2.2 影像学分型 根据空气裂隙征(IVC)内容物性质分型:单纯气体型、单纯液体型、气液混杂型。1例单纯气体型,CT表现椎体内气体透亮区(见图1粗箭头)、边缘线样硬化(见图1细箭头),MRI各序列无信号。6例单纯液体型,CT表现椎体内裂隙状液性低密度区(见图2)、边缘硬化,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中央区高信号(见图3粗箭头)伴边缘区低信号(见图3细箭头),即“双线征”。4例气液混杂型,CT表现为椎体内裂隙状气液混杂密度区(见图4),MRI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低混杂信号。

2.3 椎体改变 椎体均可见不同程度退变和骨质疏松。退变,主要表现为椎体前后缘增生硬化变尖。骨质疏松,CT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松质CT值<100 Hu),骨皮质变薄,椎体上下缘凹陷,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MRI提示椎体黄骨髓化,T1WI及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椎体形态多样化,其中楔形8例、凹陷形2例、扁平形1例。8例椎体边缘骨皮质中断,其中前缘5例、上缘2例、下缘1例。两侧附件及椎管未见异常改变。

2.4 周边改变 相邻上/下椎间隙高度均正常。3例相邻上或(和)下椎间隙可见气体。2例椎旁软组织肿胀。6例合并≥1个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为相邻椎体、其余为非相邻椎体。

2.5 发展规律 病变早期轻微骨折或骨小梁骨折,因骨缺血坏死形成IVC(见图5a、5b),骨强度降低后期可继发二次骨折(见图6a、6b、6c),“骨折-缺血-再骨折”的恶性循环是Kummell病的特征性规律,IVC内容物性质随之发生改变。

图1:单纯气体型,CT矢状位示T 12椎体前下部气体透亮区(粗箭头),CT值-1050Hu,边缘局部线样硬化(细箭头),椎前缘骨皮质变薄;图2:单纯液体型,CT矢状位示腰椎明显骨质疏松,L3椎体中间见条带状低密度影,CT值80Hu,边缘硬化,L5椎体可见压缩性骨折;图3:单纯液体型,STIR矢状位示T10椎体上终板下见前后走行高信号区(粗箭头),边缘呈低信号(细箭头);图4:CT矢状位示T11椎体上缘骨皮质中断,椎体前部见斜向裂隙带,内为气液混杂密度

图5a:CT示腰椎明显骨质疏松,L1椎体前缘轻微骨折;图5b:保守治疗一个月后,CT示椎体压缩程度加重,可见前后走行的低密度裂隙带

图6a:CT示T12椎体前缘骨皮质中断,椎体前2/3内见液性裂隙带;图6b:12d后,MRI复查STIR矢状位示椎体压缩加重,病变区信号混杂;图6c:2周后,CT示椎体骨质疏松明显加重,椎体进一步压缩变形,病变区可见气体密度影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Kummell病的高危因素。骨质疏松发生后,骨髓内血管受长期挤压刺激导致脂肪变性,椎体内供血小动脉遭受微骨折而损伤,继发骨缺血性坏死[2]。继发骨质疏松或破坏椎体血管的病变,如骨髓瘤、HIV感染、酗酒、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放射性治疗、肝硬化、胰腺炎、血管炎、I型戈谢病等[3],亦可以导致Kummell病的发生。

本资料,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平均年龄(81.2±7.4)岁,可能与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相关,破骨细胞代谢活跃,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更易导致Kummell病的发生。Kummell病好发于胸腰段椎体,以T12最多见,病灶多位于椎体前2/3,前后走行横向分布为主,病变可以或位于椎体中间或位于一侧终板下。

影像学分析:(1)单纯液体型:最多见。CT、IVC周围硬化缘可能与患者长期反复活动、骨折长久不愈合、刺激骨折端周围增生硬化相关[4];病灶实际测得CT值多高于80 Hu,可能与病灶内掺杂出血、新生肉芽组织或骨纤维化成分有关。MRI,T2WI中央区高信号主要为骨缺血性坏死,边缘区低信号带则代表骨的硬化缘[5];中央区高信号强度在不同阶段会有所差异,早期骨修复因有肉芽组织或骨纤维成分而呈等或稍高信号,晚期骨组织吸收液化则呈高信号,骨吸收液化越彻底则T2WI病灶中央区信号越亮。(2)气液混杂型:较常见。可能处于病变中间期,一般液体早于气体出现。(3)单纯气体型:较罕见。气体出现提示骨坏死程度已非常严重,病理学认为是骨缺血坏死的最终演化结果。此型病灶显示CT优于MRI。

Kummell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应重视对伴有高危因素患者的随访,中后期可依据IVC确诊。该病无需进一步组织学评估,确诊后应及时与临床医师及患者沟通,把握手术时机及注意复查时间等。Kummell病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1)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多为暴力外伤,发生于各年龄段,可见椎旁软组织肿胀,不具备IVC特点等。(2)椎体结核或脓肿:多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中毒症状,骨质破坏严重伴有死骨,椎间隙狭窄及椎旁脓肿形成等。(3)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囊内可见出血以及骨小梁分隔,可见液液平面(特征性改变)。

猜你喜欢

压缩性箭头椎体
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治疗“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CONTENTS
患了压缩性骨折怎么办?
身高突然降低别大意
运载火箭
寻宝历险记(6)
天地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