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探讨

2021-02-05张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鞘内结核性脑膜炎

张俭

结核性脑膜炎在当前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主要是因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症,常表现为非化脓性炎症,亦可影响机体脊髓膜,对此临床往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是伴随免疫抑制剂使用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1]。据统计[2]:我国近些年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在12%左右,且每年大约有2 万人死于该病。故而临床采用合理方法加以治疗对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病后往往出现脑脊液性状改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的效果会更佳。故本次试验尝试对本院2019 年3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给予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5 月本院68 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0.52±9.4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17 d,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3.42±3.01)d。观察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25~69 岁,平均年龄(40.50±9.8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19 d,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3.40±3.0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腰穿脑脊液化验与头颅CT 检查确诊;②患者知晓试验内容,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内科疾病者;②脑血管意外者;③颅内肿瘤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结核、脱水、激素、维生素及保肝药物治疗,同时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应用3HRZE(S)/9HRE 方案抗结核,剂量需根据患者实际体重计算;应用125 ml 20%甘露醇静脉滴注,每间隔6~8 h 滴注1 次,同时交替静脉滴注20 mg 呋塞米进行脱水治疗;静脉滴注10~20 mg/d 地塞米松激素治疗,待病情缓解,脑脊液氯化物转为正常后方可缓慢减少用量,疗程6~8 周,同时配合维生素、保肝药物及脑代谢活化剂。连续治疗2 个月。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选择患者L3~4椎间隙进行常规腰椎穿刺,待成功后及时测定脑脊液压力,若患者脑脊液压力较高,需要缓慢拔出针芯放液处理,脑脊液放量需控制在10 ml/次,然后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重复2~3 次此项操作,鞘内注射50 mg 异烟肼和2 mg 地塞米松,2~3 次/周,直至脑脊液清亮。连续治疗2 个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脑脊液性状已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脑脊液性状明显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人体不同部位感染结核杆菌可诱发不同的临床症状,对于机体肺部感染结核杆菌者,很容易出现肺结核病症,若机体脑部感染,亦可诱发结核性脑膜炎,一般伴有发热、头痛、颅内压升高等临床症状,一旦治疗无效,极易出现脑组织损伤、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可致残,而且不少病情严重者脑实质和脑血管亦可受到结核杆菌的侵犯,从而导致死亡[4]。故而结核性脑膜炎对人体的威胁在于脑膜炎症可破坏机体血脑屏障,使得炎性物质渗入脑组织,脑脊液排除困难,最终诱发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临床症状,虽然常规激素、抗结核及保肝等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口服用药与静脉用药的方法不佳,药物起效速度较慢,患者康复放缓,住院时间延长[5]。

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机体脑膜与脉络毛细血管通透性会增加,无法保证脑脊液正常循环,导致脑脊液蛋白量增加,而脑脊液置换可对机体脑脊液加以稀释,减少其中含有的蛋白量,改善循环状况,清除外渗红细胞,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鞘内注射药物包括异烟肼和地塞米松。其中异烟肼起效速度快,高浓度药物亦可及时将机体脑脊液中的结核杆菌杀灭,起到治疗的目的,亦可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6]。另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颅内压可升高,脑脊液循环不畅,亦可合并脑水肿现象,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一种,具有抗炎、抗病毒效果,通过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使得机体毛细血管更加通透,促进脑膜炎症的吸收,改善发热与疼痛症状,改善脑脊液压力,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更好的将抗结核药物和激素类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并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加快排出过量的脑脊液蛋白,并及时做好稀释、置换处理,从而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7]。

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临床将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用于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效果非常显著,在改善发热、疼痛症状的同时还能恢复脑脊液压力,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给予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鞘内结核性脑膜炎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抗生素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Vaccination
鞘内氢吗啡酮联合用药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价值分析
鞘内注射罗哌卡因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日间手术的最佳剂量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