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1-02-05张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置换术

张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老年群体常发的一些疾病诸如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骨骼韧性、强度下降,在下肢突然扭转、跌打或遭受外力撞击时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上表现为患处肿胀、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受伤后患肢活动受限,无法站立、行走,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1]。本次试验旨在探究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最小60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9.01±3.75)岁;按照Muller AO 分型,A1 型骨折19 例,A2 型骨折21 例,A3 型骨折2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7 例;年龄最小60 岁,最大79 岁,平均年龄(69.25±3.80)岁;按照Muller AO 分型,A1 型骨折18 例,A2 型骨折21 例,A3 型骨折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式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相关手术指征;②此次试验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3]: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既往有下肢手术史者。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患肢制动,遵医嘱用药,完成常规术前检查。

观察组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侧卧位,骨盆垂直于手术创面,用支架固定住,以患肢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做一长约20 cm 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关节囊,纵行切开关节囊,使患肢屈曲内收外旋脱位,在小转子上方约1 横指处外侧低于转子顶点处截取股骨头,去除干净,切除髋臼周围的关节囊及软组织,箱式骨刀贴近股骨后方骨皮质,对股骨髓腔进行开髓,骨折复位,重建大小粗隆。若骨质缺损,需对截取的股骨头进行塑形后再固定,再应用髓腔锉扩大髓腔,使其与所需置换的股骨头大小匹配,假体试模复位髋关节,选择合适型号的股骨柄假体、股骨头假体,注入骨水泥,固定住股骨柄假体,再以钛丝捆绑固定,安装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髋关节活动范围及紧张度,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切口处注射30 ml 0.2%罗哌卡因,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健侧下肢外展,患侧下肢内收10~15°,C 型臂透视下确定骨折情况,闭合手法复位,复查获得满意复位效果后持续牵引,于股骨大转子上方3~5 cm处做一长约5 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大转子顶点,取大转子顶点前方1/3 处为进针点,导针沿股骨干方向进针,C 型臂透视下检查导针位置,确认无误扩大切口,沿导针方向扩大髓腔,连接髓内钉,插入手柄,C 型臂透视下检查髓内钉位置及深度,确认无误后安装130°瞄准器及钻头套筒,透视观察导针位置,测量深度,应用直径为11 mm的空心钻,在股骨外侧骨皮质钻孔,用插入器将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颈,透视观察固定复位效果,若满意即可锁定螺旋刀片,在股骨远端安装锁定螺钉,安装好髓内钉尾帽,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手术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计算平均值。记录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固定物断裂、深静脉血栓。

1.4.2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术后随访3 个月,应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总分为100 分,其中0~59 分为差,60~79 分为可,80~94 分为良,95~100 分为优[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8.12±5.63)min,术中出血量为(225.31±41.06)ml,术后引流时间为(1.56±0.54)d,术后卧床时间为(7.65±1.26)d,住院时间为(10.28±2.3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4.51±6.28)min,术中出血量为(332.17±38.52)ml,术后引流时间为(2.38±0.64)d,术后卧床时间为(9.13±1.62)d,住院时间为(13.10±2.7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8/42);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χ2=12.594、12.301、6.346、4.673、5.094、4.086,P<0.05)。

2.2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术后3 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3 讨论

股骨粗隆是股骨颈与股骨干中间的区域,由于股骨上端力线与股骨干不同,这一部分需同时承受内侧压应力和外侧张应力,两股力量形成,再加上局部肌群拉伸力、旋转力等不同力量的作用,股骨粗隆间易发生骨折,尤其是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化发展,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通过内固定材料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端,从而促使髋关节功能恢复,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碎块多,效果不理想,而关节置换术通过植入人工关节假体的方式,替代骨折髋关节,再以骨水泥机械性固定人工关节假体,能够保持这一部位的生物力学稳定,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6,7]。虽然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手术范围大,但此次观察组所行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范围更小,且由于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康复速度快[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置换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