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21-02-05郑玲
郑玲
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由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为是一种眼科急症,往往侵犯所有眼内组织,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甚至角膜及巩膜,严重者可发展成为全眼球炎[1]。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眼组织严重破坏,以致视力丧失而眼球萎缩[2]。基于此,本文针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49 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 例,女21 例;年龄41~85 岁,平均年龄(62.20±11.90)岁;体质量指数19.0~24.3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2±1.92)kg/m2;左眼18 例,右眼31 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眼科手术管理、感染控制、消毒灭菌指南》[3]中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标准;②经眼部B 超检查、玻璃体液培养检查、裂隙灯检查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③存在视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严重者可降至光感等症状;④在裂隙灯下可见球结膜充血及水肿,角膜基质水肿、角膜缘浸润或出现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渗出或积脓或人工晶状体表面见渗出物等炎症的表现;B 超可见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⑤存在内眼手术病史或眼外伤。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②存在精神疾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
1.3方法 ①针对疑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首先进行常规B 超检查、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拍照、视力检查等,其次进行C 反应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等辅助检查。根据+~++++将前房混浊程度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②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第1 阶段:对于未见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但存在前房中度混浊的患者,需密切观察,必要时可采用前房抗生素灌洗或辅助疗法;第2 阶段:出现前房积脓,B 超检查未见玻璃体混浊,可进行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第3 阶段: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直接采用玻璃体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③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每4~6 小时观察1 次病情;对于病情进展迅速者需每2 小时观察1 次病情,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术前常规抽取前房水(0.1~0.2 ml)及玻璃体液(0.1~0.2 ml)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鉴定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避免标本被稀释,一定要在眼内灌注之前取样。术后患者常规静脉滴注广谱抗菌药物(如头孢类和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及激素滴眼液滴眼,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使用抗菌药物。
1.4观察指标 ①统计患者致病因素,分析致病因素分布情况。②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应用Snellen 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致病因素分布 49 例患者致病因素中白内障手术占比最高,为32.65%;内源性因素占比次之,为16.33%。见表1。
表1 49 例患者致病因素分布(n,%)
2.2治疗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治疗后,患者视力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9 例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情况比较[n(%)]
2.3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1.90±1.10),治疗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00±1.40);治疗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00<0.05)。
3 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见于内眼手术、眼外伤等,作为较为严重的眼科急症,感染性眼内炎短期内可造成眼内其他组织甚至眶周组织受炎症波及,可对眼部组织造成较大损伤,导致视力功能严重下降,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4-6]。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感染性眼内炎对挽救其视功能较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中49 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因素中白内障手术因素所占比最高,为32.65%,内源性因素占比次之,为16.33%;治疗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手术切口进入患者眼内造成其眼内发生炎症,引发感染性眼内炎。因此,在白内障等手术进行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注意术前睑缘清洁消毒等,减少感染的发生。眼外伤多发生于日常生活中,致伤物种类较多,包括植物、硬物等[7]。因此,对不同危险环境适当加强危险工具管理与安全防护措施较为重要,同时应积极开展工作安全教育,尽量避免眼外伤的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常用治疗方式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玻璃体腔注药等[8],针对不同程度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常应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通过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由于全身用药到达玻璃体腔的药物浓度低,可通过对玻璃体腔注入万古霉素等药物,解决了全身用药时药物浓度到达玻璃体腔较低的问题,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起到较高的杀菌作用。但是,对于注入玻璃体腔内抗生素的浓度应注意,万古霉素的用量为1 mg。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则往往采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由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存在玻璃体混浊、前房积脓等问题,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可将积脓及混浊的玻璃体切除,可更好的清除细菌毒素产物与病原体,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9,10]。董凯等[11]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主要致病原因包括眼外伤(37.9%)、内眼手术(55.2%),根据眼内炎的严重程度而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两大因素为内眼手术与眼外伤,其中白内障手术因素最常见,针对感染性眼内炎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其视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