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近代第一城,江与海之歌
2021-02-04杨莹
杨莹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两天时间里,习近平先后来到南通、杭州等地,深入长江和运河岸线、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等,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进行调研。
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南通是全国为数不多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城市,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南通的文友在文章里写道:“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建城也有千余年。”他把南通形容成“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北上海”,惹得我心生羡慕,下决心要去这个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崇川福地”看看。
狼山:静心参禅的美好时光
狼山风景区在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不高,海拔只有107米,和那些很高的丘陵山岳不能比,但在这几座山中,已经算是最高的了。同行的朋友介绍说,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怪不得爬山时,每每回首,明亮温和的阳光透过绿而深沉的苍松翠柏,总能看见长江影影绰绰的样子。
我好奇地问朋友:“山上是否真的有狼,才叫狼山?”他夸我聪明,笑着说:“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
爬到山顶后,朋友突然指着玲珑的狼山让我们朝东侧远视,只见狼首昂向北,狼尾垂落南,真是形神兼备。我不由感慨:“这哪里是山,分明是一匹狼。”山上文物古迹众多,历史的片段随手捡拾。最经典的古迹要数广教寺了。自宋至清,广教寺陆续兴建了不少庙宇殿塔,譬如狼山门,也称“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堂内三面瓷砖壁画是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画像,为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所作。
狼山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登上狼山之巅,那高耸入云的支云塔在阳光照射下金光耀眼,塔体檐面的琉璃瓦、飞檐若隐若现。朋友介绍说:“现在塔不对外开放了,早几年来,可以登上宝塔,有凭风太虚、如鸟临空之感。”他夫人立马纠正说:“广教寺庙门前的大观台,视野不也蛮开阔吗?”说罢便领着我们挤进观景的人群中。果然,山水田野一下子就尽收眼底。
濠河:不可辜负的美景美食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了濠河。清晨,乳白色的雾笼罩着南通的河畔,树叶轻輕摆动着落在濠河的岸边,一片一片,像一页页零落的诗。我们沿着濠河两岸走的时候,朋友为我一一介绍河畔建筑。这里有光孝塔、天宁寺、北极阁等名胜古迹,有张謇、沈寿、李方膺等名人故居,还有各种桥和名木古树。清澈洁净的濠河与亭、台、楼、阁、塔、榭、坊等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千百年积累的历史遗迹、园林艺术、乡俗风情使得濠河更显古朴凝重。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濠河环绕南通老城区,形如葫芦,宛如珠链,如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了。原来,濠河是古护城河,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现在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水面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10米,是南通的母亲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也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
濠河风景区可分为东南濠河、西南濠河、北濠河三大景区。东南濠河河面开阔。朋友的介绍让我想起清代诗人保大章有一首《夜泊文峰塔寺前作》,诗云:“三元桥畔是知津,小住鱼床作比邻。塔影倒悬明月里,扁舟一叶一诗人。”描写的正是濠河东南端幽美宁静的环境。
夜色下的濠河最入我心,一条古色古香的木船在河上游荡,河岸两旁的灯将河面装饰得五颜六色。桥墩处镶嵌的石壁上面刻着十多位曾在南通生活的名人头像和事迹,给这条河流平添了不少历史文化底蕴。
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濠河边吃了一顿正宗的“濠河饭”。上主食的时候,店老板为我们每人备了一份“冷蒸”,说是当地的特色,是青麦粒炒熟后磨成粉、碾成条的小吃。在面条、炒饭、水饺当道的主食界,能吃上这种小吃,仿佛回到了童年。除此之外,号称“天下第一鲜”的文蛤、龙虾、鲈鱼、河豚,还有形似松枝、酥而不脆的海蜇头,肉质细嫩的河蟹,都成了我们舌尖的美味。
蓝印花布:珍藏在心中的旧时月色
赏濠河夜景的时候,风有点凉,呼呼地往脖子里灌,我下意识地说了句:“要是在脖子上系块蓝印花布围巾就不冷了。”朋友听完忙说:“看蓝印花布已在这次的行程中,明天带你们去。”
次日,我们便来到坐落在濠河之滨的蓝印花布艺术馆,展馆的空间不算很大,到处都是蓝印花布的元素。从围巾到旗袍,从折扇到工艺品,一条曲折的回廊上,晾着的全是蓝印花布。许多成品和半成品堆在地上,窗外的阳光落在上面,形成不同的光影层次,布上那些花鸟虫鱼的构图、线条栩栩如生。
朋友是个“蓝迷”,他告诉我:“黄帝时期人们就用植物的汁液染色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目睹蓝草色素染布由黄变绿、由绿变蓝、由蓝变青的转化过程,大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叹。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出于此。”
一位蓝印花布的传人向我们介绍,蓝印花布全凭手织和手染,连纸版图案也得用手工镂刻。从挑选坯布到刻版、上桐油、湿布、和浆、刮浆、晾干、染色、晾晒、刮白,近十道程序,道道都马虎不得。在馆里,我看到三大缸蓝得发釉的染料并不倒掉,染色时,缸水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白坯布下缸浸20分钟后取出,氧化30分钟后再浸入,如此反复七八次,那些有灰浆的地方染不上就成了白花。原来,这就叫蓝印花布,也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提起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这位传承人一脸自豪。她说:“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蓝印花布工艺尤甚。”
听完这一番介绍,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几经挑选,买了一块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我说用它做披肩,朋友却打趣道:“几千块钱买来做披肩简直是暴殄天物,不如装框当成艺术品挂在家中欣赏,当然要时时保持墙壁的洁白干净,否则又是对蓝印花布的不敬了。”大家听完,纷纷笑了起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将它披上了肩膀,感受它带来的古朴韵味。
近代第一城,江与海之歌
在南通旅游期间,到处可以见到或听到100年前张謇规划建设这座现代城市的事迹。谈及近代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上海,而一江之隔的南通,因为有了如此集中的文化遗产,同样是直观感受百年中国的魅力之城。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
南通,三十华里濠河环城而绕。状元实业家张謇,在这里开启近代民族工业先河,成就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美名。
1895年春天,第一批春蚕刚刚上簇,从遥远英伦运来的第一台纺纱机在通扬河畔的唐家闸登陆。张謇以绅领商办在这里创办南通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紗厂,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近代纺织工业之城由此展开她的第一段旅程。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张謇“左手教育,右手慈善”向世人描述了他的理想世界框架,“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
1907年,张謇按照“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以实业挹注教育,用大生纱厂的分红筹办起通州师范学校,1911年张謇将通海垦牧公司的450股作为校产捐赠给师范学校,保证办学的可持续性。接下来的数年,张謇出资创办了铁路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银行专修学校等370多所学校。
教育之外,张謇更是倾心于慈善,从1906年到1922年的16年间,张謇先后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在他的主持下,近代南通先后建立起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良济所、改良监狱、医院等,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工业生产、扩大垦殖事业、兴办教育的基础上,张謇立下“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逐步推进南通近代城市建设。
到20世纪初,南通不仅有通明电器公司,全城通电灯,还建立了电话和电报现代通信网络;不仅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开辟了内河航运,连通上海;不仅绿化道路、植树造林,还建造了东南西北中五公园和唐闸公园,美化城市环境。
沿着1895年的历史脉络,一个百年前的现实版“乌托邦”显现,工厂、学校、医院横空出世,公园、博物馆、戏剧社一应俱全,电灯、电话走进南通百姓生活。南通因而成为近代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实践意义之强,被学术界、理论界、史学界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