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年轻人
2021-02-04朱立
朱立
“山高路远,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方面,希望他们能去外面打工挣钱,涨见识;另一方面,村里要脱贫、要发展,又需要年轻人……这平衡的度实在很难把握!下派的这些选调生干部,来得正是时候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小营村的村支书陈莲芳说着村里的现状。吴莹、马睿、杨晗、韩赵晶、彭丽叶、和一恒……他们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逐步深入,他们被轮换下派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给村里带来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选调生是公务员录入的一种。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大潮席卷中国,许多精英更愿意“下海”而非进入政府机关,一度导致公务员素质无法匹配发展需求,基层更难以吸引人才回归。组织部门出于现实考虑,激活选调生机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干部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前提是要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1965年至2004年,全国招录选调生总量为7万多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之后,每年稳定增长的选调生将近1万名。
和一恒,29岁,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学位,2019年4月入驻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九龙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从昆明出发到舍块乡开车需要7个小时,从乡政府到村里不通公路,如果要前往,得步行,走6个小时以上。
2018年,随着整个乡的易地扶贫搬迁,九龙村也迁往了东川区城里。和一恒曾跟着村医尝试到原来的村里看看,走过几次都没有成功,自己完全跟不上村医的步子,走了两个多小时后已经累瘫了,九龙村还在云峰之间遥遥相望。“我是幸运的,入驻时,全村都已经搬出来了,细想想,那些之前的驻村扶贫干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一路上还全是高山蚂蟥,一想起,就头皮发麻……”和一恒感叹。
如今的九龙村民已全部住进了城里的安置小区。和一恒的主要工作是走访和引导培训村民就业,使其努力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马睿,28岁,毕业于上海交大,硕士学位,2019年3月入驻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小营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他最大的感想是技术和人才才是改变乡村落后的根本。
马睿一来村里,可让60多岁的老支书如遇救星一般。电网改造时,“小马你去看看!”;水管改道时,“小马你去开个会!”;厕所改建时,“小马你去验收一下!”;要在电脑上完成上报材料时,“小马,你来,你来!”
2020年9月,整个阿旺镇都已经实现脱贫,马睿也被调到镇上,挂任镇党委副书记。村里还保留着马睿的宿舍,根据分工,马睿依旧挂钩联系小营村,因此他还会经常回到山上。他说:“一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回想自己同学很多都已经年薪50万元以上了,心里也会泛起一丝丝涟漪,但一回到村里,看到村里的变化,哪怕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宿舍,也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吴莹,27岁,毕业于人民大学,硕士学位,2019年4月入驻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麻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她在职的单位是昆明市教体局,所以一到村里,更多的关注点会在孩子身上。她说,曾听说过村里的孩子唱歌特别好听;曾看到过村里的孩子画画特别有天赋;曾和村里的孩子赛跑,更是被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但村里学前教育薄弱,孩子们的才华没有被很好地引导,更不能被山外的世界看到。于是,她和同时驻村的同事朱琳商量着:“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她俩向教体局提出建议“能否办一个村幼儿园”……她们的建议正好與云南省“一村一幼”政策一拍即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麻地村的第一所幼儿园终于开学了。2020年9月1日这一天,吴莹专门去了学校。她说:“能为孩子们做成一件事,这是我驻村最大的收获了。”
选调生们所在的村子在2020年已经全都脱贫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完成了一个短暂的“使命”;但对于村庄来说,“我们希望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回来……”每一个坚守在村里的老支书都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