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异彩纷呈的《史记》教学课堂

2021-02-04刘文秀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手抄报项目式学习史记

刘文秀

内容摘要:在《<史记>选读》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百家讲坛,让学生系统的把握人物;疫情微课,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多角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手抄报制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项目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这些教学方式促使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教学方式 多角度阅读 手抄报 项目式学习

一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我国古代三千年的文明史,刻画了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着的各种人物,表现了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但《史记》学习,归根到底就是古文的学习。长时间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里打转转,一篇文章被分解成许多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朗读课文——疏通文意——问题探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并从中获得乐趣。”[1]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史记》呢?我们决定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投入到《史记》的文化场中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方式必须转变,改变原先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2]为此,我们在学习《<史记>选读》时,在以往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教学方式上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通过名家解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文化视野

把握文章大意后,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呢?例如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对皇上忠心耿耿,可是他主张的削藩为什么以自己朝衣东市被斩而告终呢?例如霸王别姬中束手无策的项羽,东城快战中英勇善战的项羽,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是个英雄吗?我们利用“百家讲坛”来辅助学生理解。“百家讲坛”集合百家荟萃,追慕大师风采,故事化的叙述,形象直观的影像资料,极大的引发起了学生的关注。在学完课文后,我们播放了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晁错(下)》,王立群的《史记之项羽》和《霸王别姬》,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聆听名家的解读。“百家讲坛”既有对内容的分析,又有课外史料的补充;学生听后,既能深刻理解文本,又能跳出文本看历史。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小练笔:如《我看晁错》、《项羽是英雄吗》等。

“百家讲坛”的引入,使《史记》教学不仅仅是以往字、词、句的微观学习,而且成为了对史记人物的宏观学习。指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人物、评价人物。名家的解读比老师的讲解更系统、更详细、更有说服力,图文并茂的形式也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听讲的兴趣。

二.利用微课,传承时代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面对疫情,如何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更好地感悟和成长,是整个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抗疫时期,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命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读《史记选读》,可以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恰当的联系现实,可以传承时代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思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微课。

张宇顺老师录制的《毛遂自荐》微课,这样声情并茂的联系现实:

人们常说“多难兴邦”,真正兴邦的是在灾难中依然撑起天地的精神,真正兴邦的是怀有这种顶天立地之精神的人民,真正兴邦的是在关键时刻助力献策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敢于以身犯险的,像毛遂一样的人。毛遂身上的勇气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可贵的是,让他能“脫颖而出”的厚积薄发,以及他心系国民安危的家国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伏剑而立的毛遂们,还是今时今日的钟南山、李兰娟、黄锡璆们,包括直到现在依然冲锋在前的医务、警务和伸出援助之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南辰北斗,为我们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骨脊梁,正是这些脚踏实地的英雄豪杰,为我们描绘了华夏大地难得的盛世景象。

在短短的20分钟微课里,学生既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又领悟到毛遂的时代价值,战疫英雄的家国情怀。李小宁同学这样留言:

“张老师的微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毛遂从默默无闻,到勇敢自荐,到说服楚王结盟,最后名扬天下的故事。文中晦涩难懂的句子,被张老师讲的活灵活现,幽默有趣。从历史到当下,从古代故事到社会现实,张老师叙述的不仅仅是‘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更是一种蕴含着历史痕迹的中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古时救赵国于水火,在今朝撑中国之脊梁。”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情怀,大敌当前明大义,识大体的大局意识;学习廉颇骁勇善战、敢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学习《管鲍之交》时,学生被鲍叔牙不计较个人私利、有宽以待人的胸怀、甘愿吃亏的精神所折服;为管仲在公事国事上尽职尽责,在原则问题上坚持自我的精神点赞。《史记》中的为人处世、家国情怀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代代追随的民族的根本。

三.运用多角度阅读,增加素材积累,促进写作训练

《史记》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忠诚爱国的志士,忠心耿耿的仁人,慷慨悲歌的英雄。怎样让《史记》中的文化精华转化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呢?我们采用多角度阅读的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中心论点,从文本中总结写作素材。

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我们及时上了一节作文课。引领学生进一步思索:课文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在处理国家和个人的问题方面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总结了许多看法,例如:1.宽容可以化敌为友;2.宽容可以维护国家利益;3.宽容可以赢得别人尊重;4.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5.做事要以大局为重;6.勇于改过,能够提高自身修养。

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写作的要求,围绕论点准确表述论据。

学生写的作文片断:

1.宽容可以化解矛盾。荷兰学者斯宾诺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因为不满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顾全大局,刻意回避与廉颇见面,以免发生冲突,加重矛盾。他用自己的宽容对待廉颇的嫉妒,用高尚的美德赢得了廉颇的尊重。最终,廉颇自惭形秽,负荆请罪。假如蔺相如没有宽宏大量,而是与廉颇针锋相对,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了。可见,宽容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它可以见证一个人的品行,彰显一个人的修养,化解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愿我们学会宽容、拥有宽容。

2.知错能改是一种勇气。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为国家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他瞧不起凭借口舌之能青云直上的蔺相如,扬言:“吾见相如,必辱之。”但是当他看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一味忍让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自私——居功自傲,唯利是图。于是他负荆请罪,以求谅解。廉颇勇于认错、不吝改过是一种真诚的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勇气。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错误并不可怕。一个勇于改过的人,才会不断进步。

多角度阅读,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不同立意,或者围绕同一个事例,展开多层面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手抄报,梳理知识脉络,展示学习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用传统经典教育人,用高雅艺术熏陶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给学生以各种正向的引导和暗示,从而真正地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热情,使学生学会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于是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遭受了宮刑之后,忍辱负重,蘸着人生的血泪完成了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

①《史记》里面有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有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朋友之交呢?你可以归为一个系列来写写“朋友”专题,表达你的朋友观。

②《史记》里面有毛遂自荐,完璧归赵,朝衣东市,虚左以待,四面楚歌,这些成语背后有着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和人物;也有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田忌赛马等成语,这些成语背后隐藏着数不尽的智慧。你可以把这些成语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讲故事给大家听。

③《史记》里有关于战国四公子的故事,也有他们手下门客的故事。有悲剧英雄项羽、荆轲,有战神韩信,也有决胜千里的张良。有功成身退的范蠡,也有难封的李广。你可以深入研究他们的一生,探究他们成败的原因。

④在秦始皇荡平六国之时。平原君到楚国游说,信陵君在魏国窃符,太子丹派人到秦国行刺,但终于无法逆历史的洪流,纷纷以失败告终,你可以用时间串联起史记故事,表达你的历史观。

请以此为触发点,选取其中你喜欢的一个角度做一份手抄报,版式自由设计,图文并茂,内容充实。

手抄报,是一种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是一种将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的方式。通过手抄报,项羽、毛遂、战国四公子等人物,走进了学生的内心;田忌赛马、破釜沉舟、管鲍之交等故事,铭记到学生的脑海。手抄报的形式,何尝不是学生与古人的一场对话?异彩纷呈的外延活动和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给了学生激励和信心。

五.通过项目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科素养

“在教育领域,当21世纪世界各国将教育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时,做事与做人的教育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手段必须变革。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学会“做人”的项目来培养。”“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3]

在《史记》教学中,我们通过项目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核心知识的再建构。

如我们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学校开展“回眸史记人物”活动,语文组负责“《史记》英雄人物展厅”布展。

1.请同学们为这个展厅推荐史记英雄人物。要求:选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一个史记英雄人物,将他的事迹放在板块展出,为板块命名,并写出选择这个人物的理由。

2.现在要请美术组的同学画出画像以做展板使用,为了保证美术组的同学正确理解各位英雄人物的特征,请从本组选定的英雄候选人中,选择一位,写一段文字,介绍英雄人物形象。要求:请从形态、动作、神态以及你对人物的评价几个角度,侧重1-2个点,100字左右。

通过项目的方式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总结中探究英雄的内涵——一个人把自己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才是真正的英雄。第二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任务情境,为学生展示学科素养提供舞台。《史记》学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百家讲坛,让学生系统的把握人物,深刻了解人物的性格、气度、修养和胸襟;疫情微课,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追求和理想;多角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提高写作水平;手抄报制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项目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高学科素养。

《<史记>选读》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不再厌倦古文学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4]

参考文献

[1]《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林华民著,朝华出版社 2010

[2]《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项目化学习设计》夏雪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手抄报项目式学习史记
我的手抄报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