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冰雪时节,情趣与智慧的碰撞
2021-02-04刘永加
刘永加
小雪、大雪节气一到,我国北方就开始飘雪了。每年冬季的冰雪固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可也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人们打雪仗、堆雪人、赏雪景、滑冰、踢冰球、冰窟垂钓等等。那么古代呢,人们遇到冰雪极寒天气,又是怎么个玩法呢?
雪中闹出的别样情趣
晋代文人雅士是比较任性的,他们放荡不羁、随性而来、尽兴而去的风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天夜里暴雪骤降,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举目四望,一片洁白银亮,他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即刻乘小船连夜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他那率性而为、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王子猷的雪中任性令人慨叹,那么晋人孙康映雪读书则令人心生敬佩。孙康一介穷书生,家里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大喜,干脆来到屋外,映雪苦读。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终成一位饱学之士。
宋代杨时演绎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更是把雪中情致演绎到极致,被称为千古传诵的尊师佳话。《宋史·杨时传》记载:一次,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求教大学问家程颐,正赶上程颐在屋中小睡。杨时便说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谁知天气骤变,一会儿就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急,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时至傍晚,程颐醒来,推门而出,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老师被弟子诚心求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从此更加尽心教导。后来杨时果然不负众望,得老师真传,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独成一家,世称“龟山先生”。
雪中奇袭,成就将军
冰雪极寒天气是老天送给有准备的将军们最好的礼物。据《三国志》载:东吴太元二年(252)孙权病逝,魏军大举进攻东吴,其中魏将胡遵、诸葛诞率大军攻打东兴。东吴主帅诸葛恪率兵日夜兼程,救援東兴,前锋是有勇有谋的东吴大将丁奉。当时,整个东兴正下着漫天大雪,十分寒冷,胡遵等人都在大帐中聚会饮酒。丁奉当机立断,首先是抢占有利地形,接着借着大雪天气敌军防守麻痹的时机,立即展开短兵偷袭。魏兵听到击鼓呐喊声,吓得四散奔逃。随后东吴各路部队都赶到东兴,军队士气大涨,个个奋勇杀敌,魏军损失惨重,溃不成军。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敌首吴元济大获全胜的战例,这是史上利用天气因素的又一个典型奇袭战例。
寒流帮守城,以少胜多
《宋史》中记载了军事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战例,靠的就是极端天气帮忙。北宋时,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侵,宋边关吃紧。当时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正率兵驻守要塞遂城(现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快,突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像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杨延昭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延昭一听老百姓对自己这样信任,更感到责任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可是,如果辽兵持续攻城,该怎么办?
这时候是十月,人算不如天算,一股强冷空气突然来袭,温度一下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下达了一道很奇怪的军令:不用打仗了,所有军民都往城墙上挑水。晚上,大家一齐往城墙上浇水,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辽兵冲到城下,顿时傻了眼,他们再来登城,不是出溜就是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礌石齐发。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延昭趁机打开城门,亲率大军冲出,杀得辽兵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明史》也记载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守城战例:当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倾巢南下攻打南京时,只留下行动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留守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很聪明,来了个“围魏救赵”,派几十万大军攻打朱棣的老巢北京。此时正值北京的冬天,漫天大雪,天寒地冻,敌强我弱。面对乘虚而入的几十万大军,朱高炽没有惧怕,而是坚定不移地守城。聪明的朱高炽使用了一计,他让士兵们夜里提水浇在城墙上,早晨,城墙成了冰墙,敌军即使架了云梯,到了墙头也抓不住,又滑下去。守城将士在朱高炽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终于打退了朱允炆的军队,守住了北京城。
冰上运动日趋成熟
宋时,滑冰就已经成了一项专业运动,当时滑冰被称为“冰嬉”。《宋史·礼志》记载:“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这是一种穿着特制的滑冰鞋在冰面上来回滑行的游戏。“冰嬉”到了明朝时,变成了王公贵族的常规体育项目。
清代的“冰嬉”更加完善。清军入关之前,天命十年即明熹宗五年(1625),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寒冷的冬季举行了一次冰上“运动会”。清代金梁编撰的《满洲老档秘录》中《跑冰戏》一节记载:正月初二一大早,努尔哈赤亲率王公大臣、福晋和蒙古诸贝勒等来到太子河的冰上。首先进行的是冰上足球,那时称为“踢形头”。在冰地划界,两队队员脚蹬靰鞡,来往攻守,将用熊皮或猪皮缝制的圆月形绵软物,或以猪膀胱灌鼓为囊,形如今日之足球,踢入所画线中,得分多者为胜;接下来是冰上赛跑,也就是速滑。他们还举行了冰上射箭和武术比赛等项目,获得冠军的奖励银子20两,亚军奖励银子10两。
清朝建立后,“冰嬉”运动更加发扬光大。乾隆亲自主撰的《冰嬉赋》就生动地描写了京城“冰嬉”的盛况美景:“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时而天神,时而佛道,时而骏马,时而鹏鸟。”乾隆由此将“冰嬉”定为清代的“国俗”。
乾隆时期一次冰上“全运会”还特邀外国使者、各少数民族首领参加。“冰嬉”者由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组成,都是一身戎装,表演了当时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冰上运动项目。关于花样滑冰在清代也有了明确记载,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反映了当时花样滑冰技艺的高超。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小漠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