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侠客
2021-02-04黄芊涵
黄芊涵
荆轲,这一侠客形象在时代中不断被演绎和消费,他的名字无数次地出现在网游里:杀伐、血刃、叱咤风云。可谁能想到,他本人乃是“好读书击剑”“便不是暴虎冯河一流人”。为侠客者,必行侠义。然而我们说侠义,说着说着便成了武力,成了暴力宣泄的遮羞布、挡箭牌。
呜呼!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犹记得古龙的武侠小说《楚留香》中的一句话:“武侠武侠,做到武字容易,但做到侠字困难。”而梁羽生也认为,武侠的重点在于侠,而不在于武,很多时候宁可没有武,也不能没有侠。那么,侠之大义,何以如此深重?
从古籍中,我们看到“侠”的雏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原来最原始的侠士,没有白马银鞍,没有高科技夜行衣,没有美酒,没有佳人。他们只是一群布衣之士,刀口舔血,为赏识他们的人卖命,为他们心中的正义“怀怒未发”,不惜以卵击石。他们结局或死或伤,却在历史上投下了不可磨灭的悲壮身影。可见,侠之要义之一,便是坚守信义,宁为玉碎。仅此一点,怎能不让今天一些毫无原则、见利忘义之辈羞愧!
乱世出英雄。继此三子后,中国历史上终于诞生了千古侠客之最——荆轲。《史记》中洋洋洒洒三千字为其而撰,和他同时代的田光先生评价他:“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轲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荆轲可谓将侠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为国而战,为知己者死;三千兵甲白衣白冠为其相送,名家高渐离抚弦为其悲歌;他披着一身月光和举国厚望,身影渺然,溯易水而去;他一击不成,倚柱箕踞而笑——他笑乱世的荒唐,笑人人相食,笑秦的暴政,笑道义的沦陷,他这一笑,笑得秦始皇在千年的史家评判中抬不起头来。好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回顾前尘,惊涛拍岸,历史的峭壁下总不绝浪花翻滚的白沫,而侠客便是这浪的峰尖之一。他们在一次次的反扑中,一次次的粉骨碎身中企圖唤醒长期居安而不思危者的人格。有人说,时代已不需侠客,我只能以唐太宗评李白之语赠之:“此子固穷相。”因为他看不到死亡悲剧的价值,也就看不到生的意义。时代只是不需要无义之战,但时代永远需要一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改革、自新、冲破枷锁的无畏,永远需要“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请愿和侠道。
侠客是什么呢?他们太惊艳,与俗世冲突,他们是时代的逆行者,想追回被我们遗失在前路的道义;他们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是个人投诸时代的悲剧,是独立个性遭受欺压的深刻划痕;他们是“活就要活得有滋有味,过就要过得神采飞扬”,他们是“哭也欢乐,悲也潇洒”——
他们哪里是拨云见月,他们就是月。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小敏蔡蔡子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