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雪芹与张家湾码头

2021-02-04高申

北京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家湾铜铃当铺

高申

在张家湾的古街把口的北侧不远处,矗立着一座曹雪芹坐像。

关于此地的曹雪芹家族故事,最为出名者,抑或是出土于此的所谓曹雪芹墓石。该墓石, 问世于1968年。待1992年,墓石被当地村民交给政府。这一发现,曾引起了红学界的巨大争论。

红学大家周汝昌,在其《北斗京华》一书中,对曹雪芹墓石深表质疑。针对墓石的真伪,周老写下了数千字的文章,然此举并未平息红学界之争。至于张家湾镇的官民,肯定不会认为墓石是不真的。而且,即便墓石不真,曹氏家族曾在此地活动,亦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早在清朝末叶,于京城民间小曲太平歌词中,便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进南门,走百步,曹家有个大当铺。

这南门,乃是张家湾古城的南门。若结合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之曹頫奏折来看:

奴才到任以来,亦曾细为查检所有遗存产业,唯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

据此推知,童年的曹雪芹留迹于此之可能性甚大。而且,在《石头记》中,林黛玉等人自扬州入京,其下船换轿之地,大体就是张家湾。

如今,曹家当铺早已无存,然张家湾的古老街巷,风貌却未发生多大的改变。这,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辽基清构运河北端第一塔

燃灯古塔何时建,初建此塔乃何人。而今,皆不可考。

于清代编撰的《通州志》中,有燃灯舍利塔为后周宇文氏所建,唐贞观七年尉迟敬德监修等字样。看来,塔兴于北朝。另据明代文献所载,以及塔前矗立之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碑文记述,此塔或始造于唐贞观七年(633年)。

当然,依今日之考古,燃灯塔乃辽代式样(密檐式塔),其塔基部分仍为辽构。只是塔身、塔刹,皆为大清以降的重修之物。

其实, 根据史料记载, 燃灯塔于唐贞观、辽重熙、元大德、元至正、明成化年间,曾有过多次修建。若以《通州志》的初建年代而论,这些修建皆为重修。

在燃灯塔初建之时,其用途大体为抚平潞河之水患。由此,该塔被坊间称作镇河塔。及至通州之名诞生,民间亦俗称其为通州塔。

待清康熙九年(1670年)燃灯塔再度重修以后,于其砖石尚留余温之际,竟遭遇了一场空前劫难。

此事,实乃北京历史上破坏力极大之通州地震。这一年,乃康熙十八年(1679年)。

地震过后的燃灯塔,塔身大部坍塌。其内保存之舍利子与佛牙,居然被意外掘出。待12年过后,古塔重修,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功成。

重生之燃灯塔,乃是依辽代原样所造。舍利子与佛牙,亦归于塔内。塔檐上的铜铃,清脆悅耳,回响在通州城内外达两百余年之久。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犯通州。作为全城制高点的燃灯塔,再次遭劫。其塔刹被毁,铜铃遗失过半。及至“ 文革” 时期, 出于破四旧之需,以及唐山大地震之祸,燃灯塔又遇劫难。直到1985至1987年,该塔才再度涅槃。

燃灯塔影入运河,此番景象起于初唐。然其成为运河文人之诗画对象,则是明清之事。

据说, 燃灯塔乃与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一道,被称作——运河四大名塔。

又闻,此塔总共装饰了408尊神佛塑像,其造型各异、生动传神,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塔檐铜铃,共有2248枚,实乃举世罕见。而于铜铃的外壁上,皆镌刻着捐献者之籍贯、姓名及祝祷文字等。当然,这一切皆为传闻耳。

及至1860年9月23日,跟随英法联军进入通州之英国摄影师费里斯·比托,曾为燃灯塔留下一帧照片。或许他未曾想到,此帧照片,居然是关于北京的最早影像资料。兴许是给洋人留下的印象过深,待海淀燕园营造之时,一座仿照燃灯塔修筑而成的博雅塔,在未名湖畔高高地矗立起来。

猜你喜欢

张家湾铜铃当铺
又唱张家湾
通州区张家湾镇党委:聚力高校资源共促古镇发展
当铺里的年轻人
铜铃山中
转山转水转文成(组诗选一)
漕运古镇张家湾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
用散布分析研究北京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