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2-04邱梦华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

邱梦华

摘    要: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对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界定学生实践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与研究生实践能力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并结合毕业论文写作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短板,提出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1-0071-03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可见,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往往较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实践,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实际上,毕业论文写作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还要求学生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内蕴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应用性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但由于适合公共管理类学生实践的单位以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为主,而现实中这两类单位实际接纳学生实践的空间有限,导致学生的实践学分修读掺杂了不少水分。如果再不提高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实践能力,将严重影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本文将以S大学的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来探究如何基于毕业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文章将在界定学生实践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与学生实践能力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并结合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短板,提出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一、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学者有“条件论”和“结果论”两种界定方法。“条件论”者将实践能力界定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结果论”者将实践能力视为“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力、智力、社会结合力(分工与协作)和物力等的状态或结果”[2]。实际上,这两种界定并不矛盾,而是实践能力的“一体两面”。本文将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界定为:基于促进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培养目标,经由学校一定方式的培养,学生应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展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达到的结果。学生实践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停留于抽象的定义上,还必须对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进行解析,梳理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素。傅维利等学者认为,学生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构成[3]。向兴华等学者进一步将实践能力的“四要素说”运用到全日制专硕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中,强调四种能力缺一不可,需要不同的培养环节来保障[4]。笔者认为,研究生实践能力也由这四个部分组成:实践动机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启动力量,是实践能力获得的前提,包括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和实践压力三个子要素;一般实践能力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共性能力基础,包括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信息交流、人际沟通、肢体运动;专项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特定实践领域的核心素质,包括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两方面;情境实践能力是学生融入到具体实践情境中完成实践任务的关键能力要素,包括匹配分析力、策划力、执行力和应变力。因此,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设置不同的培养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要素,而毕业论文正是一项蕴含多项实践能力要素训练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环节。

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与学生实践能力要素的匹配分析

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人才培养的过程环节,也是对人才培养结果的检验环节。一方面,通过写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理论分析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写作检验学生在前期的课程修读等环节的学习成效,以反馈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正是基于畢业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有高校都对毕业论文管理有明确规定。S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在第三学期末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通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写出论文工作计划;至少用一年时间从事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应在理论分析或实证分析方法、政策建议、指导实践等方面提出一定的新见解。一般来说,研究生毕业论文从准备开题到答辩,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

论文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科林·费希尔等学者的观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可以分成六个阶段:选择主题并设计课题;写一份重要文献的综述;阐述概念、概念性的框架和理论;收集并分析研究资料;解释研究资料并得出结论;形成观点并写出毕业论文(见图1)[5]。在毕业论文写作的不同环节,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素方面的侧重程度是不同的。

在选题和研究设计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一个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好的实践导向选题,可以为后续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撰写文献综述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之后,梳理文献脉络,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可能的创新空间,主要考量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在概念界定与构建分析框架的阶段,需要学生对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建构一个合适的分析框架,这离不开学生较强的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以及信息交流能力。在资料收集阶段,学生须采用实证方法,如问卷或访谈、观察来获得一手资料。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甚至肢体运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所获资料质量的高低;同样,资料收集也需要学生掌握问卷设计、深入访谈等专业性的方法。在资料分析与论文撰写环节,不仅对学生恰当运用定量或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学生了解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范式,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调用其前期习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要提出解决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需要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所研究的具体实践情境中,发挥其匹配分析力、策划力、执行力和应变力的作用。

总之,随着毕业论文环节的不断推进,其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层次越来越高的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在不断升级。论文写作环节与学生实践能力要素之间的匹配大致可用图2表示。当然,这种匹配是相对的,不同实践能力要素与写作阶段的对应并不是僵硬的,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在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建构的两个阶段,同样也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只不过其重要性还不太突出,而是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对文献综述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专项实践能力的好差也依赖于一般实践能力的强弱,两者区别但不割裂。

三、毕业论文写作中暴露的学生实践能力短板

当前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写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以下结合S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近年来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情况来梳理其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的实践动机不强

很多学生忽视实践选题甚至论文写作本身的重要性,觉得自己毕业后不从事研究工作,没必要好好写论文,而是热衷于去校外基地或自己找单位实习。这种把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对立起来的想法,流“毒”甚广,导致一些教师也降低了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在选题环节,有些学生不愿意选择实践题,因为怕调研难,深入不下去,反而喜欢选一些大而空的题目。

(二)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参差不齐

一般实践能力贯穿学生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主要依靠中等和本科阶段的教育来培养获得。研究生阶段很少专门设置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有需要的话也主要靠学生的自主训炼。但研究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会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发挥。比如作为一般实践能力之一的知识构建能力,即个体打破原有知识结构纳入新知,不断重构、完善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体系能力,对于撰写一份合格的文献综述十分重要。但当下很多研究生阅读文章之后只会简单罗列,不能有效地对文章进行梳理形成脉络,即只会“数珍珠”,不会“串珍珠”。学生如果缺乏知识建构能力,即使知道很多专业知识,也始终无法对现有文献进行高质量的述评。

(三)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掌握不扎实

论文写作越是到了后面环节,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要求就越高。然而,学生经常表现出一种“天真的无知”,让导师不得不怀疑相关课程修读的效果。比如在建构理论框架阶段,学生经常是列举两三个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却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个理論适用于该文,以及将怎样运用该理论,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在问卷设计环节,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好“问题设置应服务于研究目标”的基本原则,导致所设计的问卷看似很丰满,但真到写论文时却发现漏了关键变量;又如在资料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僵硬地套用某一定量模型却不清楚该模型使用的前提与边界。

(四)学生的情境实践能力较弱

多数学生论文最后所提的对策建议,总是像“空中楼阁”一样“不接地气”,纯属“喊口号”,缺乏可行性。比较常见的“口号式”对策有:应增加政府投入、应完善相关法律、应创新相关体制机制等。由于没有细化出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只是一些“老调重弹”,导致这些对策建议无法给读者任何信息增量,更不指望其能够解决实践情境中的问题。

四、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最后的育人环节来提升和夯实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呢?关键是要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来精准化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要素。

(一)更新毕业论文的理念,激发实践选题的动机

首先,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导师以及学生都应摒弃“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对立”的观点。诚如中山大学刘军强教授所言:“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丝剥茧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竞争力有很强的外溢效果。”[6]对于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调研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能力,因为会开展调查研究是很多公共管理岗位的必备技能。其次,应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如学校应创设虚拟或现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实践参与的兴趣,为论文选题提供更多的实践意涵;在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环节,应加强对论文选题的实践性审核,优化评审标准,对实践选题给予加权鼓励。

(二)前置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

等到毕业论文写作了才发现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不足,再让导师进行碎片化的“恶补”,事倍功半。因此,可通过共享导师组和自学互助组等方式来磨练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设置共享导师组,针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弱的共性问题,轮流组织几场讲座或训练,避免“自家孩子自家抱”“自扫门前雪”的培养状态,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精力;仅听教师讲不够,还需要不断地训练,同学之间还可以组建自学互助组,通过交流读书心得、组织演讲与辩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一般实践能力。

(三)强化论文写作专业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S大学也开设了这样的课,对学生在论文写作专业知识与技能上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性管理,包括选题、研究设计拟定、文献综述撰写、核心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统计分析等,夯实导师的指导。导师作为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应落实落细指导责任,严格按照每个阶段的写作要求来指导学生,切实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学院和学校层面应拟定导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评价考核制度,科学评价并有效激励在研究生论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表现良好的导师。

(四)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间接提升学生的情境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类学科要找到足够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供全部研究生开展系统实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调研基地供教师轮流实践,却相对可行。学校要对合作组织给予在调查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支持,以吸引更多的机构主动积极建设调研基地。学校可派出优秀的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保持理论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升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的实践水平提升之后,方能对学生毕业论文给予更加到位的指导,尤其是在论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指点研究生融入到所研究的实践情境中,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

[2]孙智昌.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6(2).

[3]傅维利,刘磊.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4]向兴华,李晴虹,刘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

[5][英]科林·费希尔.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M].徐海乐,钱萌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6]刘军强.写作是一门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