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美
2021-02-04王忞
王忞
如果你曾到訪过位于巴黎植物园内的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肯定会对当中以动物标本呈现物种演变过程的大进化馆印象深刻,而现在一场以矿物为主角,见证了地球演变的神秘课题展览——Pierres Precieuses(宝石)展览——正在此举行。从矿物、宝石到珠宝的美妙过程,在展览中有着极富趣味的表现:它们是如何经由时间与自然的神奇力量而诞生,又是如何在时代的影响与人类的创作下绽放光彩的……
早在四年前,Van Cleef&ArDles就与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合作了名为“宝石的艺术与科学”的展览,这个相同的概念在今年的这个展览中有了更深入的挖掘。第一部分从地质生成原理、时间维度的视角讲述了不同矿物生成的原因:以红宝石为主题的第一展柜内同时陈列着与大理石伴生的红宝石矿石以及Van Cleef&Arpels的红宝石胸针,从视觉上展现了自原石晶体到艺术作品的抽象过程;一组以地球的历史为轴的壁板上,分别用陨石、钻石、多样宝石等生成的时间标注出地质的演变,使得这一浩瀚的演变历程瞬间立体生动了起来。而为了揭开影响矿物生成的七大原因,第二部分用多达36个展柜并列展示同一种类的晶体、贵金属与相应的珠宝,同时在空间上使用冷、暖色调渐变的视觉分割,像因气压、温度、矿液影响生成的晶体部分以暖色烘托。而因水、氧气、生命乃至变质作用而生成的部分,则从深邃的冷色调逐渐转为明亮的背景,令观者在感受自然生成的神秘美感之余,对不同材质使用相应工艺的珠宝、艺术作品产生一些思考。
展览另一有趣之处,是从对展品的观察中找寻时代对科学、美学领域融会贯通的影响。例如,1659年奥尔西尼家族成员赠予红衣主教Mazarin的大理石长桌上,精湛的嵌花工艺令青金石、母贝等材质化作鸟雀飞蝶与花束,其栩栩如生的姿态,不禁让人联想到Van Cleef&Arpels一件来自1938年的矢车菊花束胸针:前者诞生于对华丽装饰与生动形态极致推崇的巴洛克艺术时期,后者在经历了装饰主义艺术风潮后重回对大自然的写实再造。而奠定了晶体分类理论的法国晶体、矿物学家Rene Just Hauy,其收藏的金绿柱石、海蓝宝石、祖母绿矿物标本,与珠宝匠JeanVendome打造的“碧玺树”从色彩、形态上无不相互辉映,而这在你了解了Vendome是最早使用天然矿物创作珠宝的艺术家后便更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