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今之学者为人”

2021-02-04倪硕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论语

内容摘要:《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论语 宪问 为人

《论语》宪问篇第二十四章载:“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学术界对于此章的解释,向来存在争议。尤其对于“为人”一词的阐释,历代学者,各有见地,说法不一。本文将对此句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历代学者的解释

此章语言精练,并不晦涩,分为上下两句相互对应。存在“古”与“今”,“为己”与“为人”两组相互对应的概念。如何理解“为己”与“为人”,成为了解释此章的关键。纵观历代学者的翻译与注释,对于“为己”一词的解释,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大同小异,尚能达成统一;而对于“为人”一词的解释,则是南辕北辙,存在争议。争议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完全批判与否定为人之学。

1.完全否定“为人”

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认为为人之学等同于小人之学,不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是为了显露自己,取悦别人。皇侃认为“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2]邢昺认为“空能为人言说之,己不能行”是为人之学。[3]程颢和程颐也认为“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4]朱熹引用程氏兄弟“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的观点,并将其中“为物”二字改为“为人”,表达了其对于为人之学的否定态度。[5]范晔认为“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6]王阳明也认为:“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7]清人刘宝楠[8],康有为[9],近现代学者杨树达[10],杨伯峻[11],毛子水[12],现当代学者黄怀信[13],孙钦善[14],陈冠学[15]等也多持上述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学者程树德并不同意将“为人”解释为“向别人炫耀”,认为“欲得之于己,此为为己之公。欲见知于人,此为为己之私。两句皆是为己。”他将“为己”与“为人”解释成:“为己,务欲治己也。为人,务欲治人也。”进而认为为人之学是:“专学为师教人之艺,专学为官治人之能,不明己德,而务新民,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从而对于为人之学进行否定与贬斥。[16]当代学者李泽厚则将“为人”解释为“教训别人”和“践踏他人”的学问。[17]对“为人”亦持否定态度。

以上学者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对于为人之学,大多持否定态度,不认为其中具有积极因素。

2.肯定“为人”中的积极因素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18]认为同是“为人”,但古今有别,在贬斥“今之学者”的“为人”同时,也肯定了“古之学者”的“为人”,而不是将“为人”一概而论,完全否定。钱穆认为;“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19]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学以为人,荀子等人所贬斥的“为人”并不是孔子本意,从而肯定了“为人”的积极因素。学者南怀瑾更是对“为人”大加褒扬,认为:“为己就是自私,为人是为大家,为公”,[20]态度鲜明地肯定“为人”,否定“为己”。

由此可见,以上述学者为代表的一部分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为人”的积极因素。

二.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本文认为,否定与肯定“为人”的两类观点,都具有其合理性因素。

1.否定“为人”的合理性

对于“为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大多认为“今之学者”的“为人”,是在做表面功夫,故意炫耀和显示学问,在品德和修养上,“今之学者”不如“古之学者”。

《论语》中,很多章节都采用上下两句相互对应的行文方式,比如经常出现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本章也不例外,上下两句,一“古”一“今”,相互对应。在孔子的思想中,通常认为今不如古。比如,《论语》阳货篇第十六章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古人的优秀品格在今人的身上已经不存在了。此章与宪问篇第二十四章十分相似,同样是用“古”与“今”来对比,表达了孔子认为今不如古的思想。在《论语》的很多篇章中,孔子都直接或間接地表达了对于今人或者今事的贬斥,孔子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需要“克己复礼”。

孔子也十分看重“修己”,《尸子·劝学》中就载有孔子“直己不直人”[21]的观点。孔子认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斧正自己,不赞同去教训和矫正别人的言行。

基于孔子的今不如古和重视修己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论语》宪问篇第二十四章中,孔子的本意会肯定“古之学者”的“为己”,否定“今之学者”的“为人”。

2.肯定“为人”的合理性

肯定“为人”中积极因素的学者大多认为,为人之学指的是“言语,政事,文学等科”,而孔子并不反对入仕为官或者传道授业。

《论语》雍也篇就曾提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宪问篇中也记有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孟子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总之,孔子赞同人们积极入世,以造福社会,造福百姓。事实上,孔子自身也一直从事着传道授业的工作。

因此,如果将“为人”看作是从事政事,文学等工作的话,肯定为人之学是合理的。

三.“为人”概念的维度

1.两种观点的同一性

之所以出现否定与肯定“为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在于,对于“为人”的不同理解。一种将“为人”理解成以学问炫耀装饰自己;另一种将“为人”看作是入世的某些作为。本文看来,两种理解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具有同一性。

首先,要想入仕为官,或者传道授业,就有必要将自己的学问外露,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效地推销自己,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赏识和机会。其次,在入世有了一定的作为和功绩以后,自然也会强化个人的名望,而这些名望又不直接与自身内在的学识和修养相联系,因此会被出世修己者所唾弃。

可见,导致两种不同观点的原因,看似泾渭分明,实则相互联系,甚至浑然一体。

2.孔子的双重标准

孔子既主张“为己”又主张“为人”。认为要先“为己”再“为人”,在“为己”的基础上“为人”。

《论语》宪问篇第四十二章记有:“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先修己然后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础的层面,至于“安百姓”这种高层面的“为人”,只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因为连尧舜都没有完全做到。

孔子认为“为己”是第一层标准,“为人”是更高一层的标准,只有先做好“为己”才有能力“为人”。孔子既赞成“为己”,又赞成“为人”,但是反对没有做好“为己”的“为人”。

3.概念的多义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为人”一词兼具“炫耀学问”和“入世作为”,一贬一褒两重含义。那么,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论语》中是否有存在呢?

《论语》中常见的“小人”一词就同时存在多个含义。它既指“为农工商贾”的“小知之人”,又指“为恶与不义”的“败类小人”。[22]

因此,“为人”一词兼具两重含义,亦有先例可循。

四.結语

本文认为,《论语》宪问篇第二十四章“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一词兼具“炫耀学问”和“入世作为”,两重含义。孔子赞成“为己”基础上“入世作为”的“为人”,反对不重“为己”而一味“炫耀学问”的“为人”。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8页。

[2]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02页。

[3]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27页。

[4]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5页。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82页。

[6]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261页。

[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10页。

[8]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第138-139页。

[9]康有为:《论语注》,台北,宏业书局,1987,第74页。

[10]杨树达:《积微居论语疏证》,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74,第258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54页。

[12]毛子水:《论语今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第147页。

[13]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300页。

[14]孙钦善:《论语注释》,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245页。

[15]陈冠学:《论语新注》,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第226页。

[16]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005页。

[17]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第340页。

[18]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171页。

[19]钱穆:《论语新解》,成都,巴蜀书社,1985,第349-350页。

[20]南怀瑾:《论语别裁》,香港,华安出版社,1984,第681页。

[21]裴传永:《论语外编》,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第46页。

[22]钱穆:《论语新解》,成都,巴蜀书社,1985,第349页。

(作者介绍:倪硕,香港教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戏剧理论及教育、文学批评)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