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养鸡女》赏析

2021-02-02童邦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3期
关键词:石刻石窟养鸡

童邦华

摘 要: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20号《地狱变相图》中有一处与周围地狱变相格格不入的石窟,名为《养鸡女》。在异常凶恶的地狱处境下,它的世俗农家气息竟显得有一丝“清新脱俗”。该造像通过因果轮回有效宣扬了佛法威严,杀生贪欲者按佛理教义去世后应下地狱,为今世犯下的错接受该有的惩罚,告诫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不要贪恋一时享乐。

关键词:大足石刻;《养鸡女》;《地狱变相图》;世俗化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始建于初唐永徽元年间,历经五代,大多开凿于宋代,现为重庆市世界级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以佛教为主题、儒道并陈,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文库和艺术瑰宝,是中国石刻艺术晚期发展至成熟巅峰的代表作。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题材丰富而闻名遐迩①,从宗教到世俗,生动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宋代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大足石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了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它宣扬佛法、习释教义,为中国佛教密宗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宝顶山石窟当属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是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主体开凿而成,总体历时约70年。宝顶山石刻拥有数万尊石窟造像,是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②,在世界石窟艺术中既完备又富有特色。宝顶山石刻的数万尊摩崖造像题材内容独特丰富,表现形式独树一帜,各个独立而又整体的石窟造像间既有佛理教义内容上的相关联性,又有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应承衔接,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完备的有机大整体。

1 造像概况

《养鸡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第20号的《地狱变相图》(图1)中,属于“刀船地狱”内容里一尊独立的浮雕造像(图2),展现了一位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妇女形象。养鸡女的身体大小如真人,身着紧袖尖领襦,头上高扎双股发髻,脸庞圆润而秀美,双目凝视笼下的鸡群,两唇轻抿,嘴角微翘,含苞待放,笑眼弯弯(图3)。她弯腰轻轻提起鸡笼,笼前有两只鸡在争抢夺食蚯蚓,笼下还有一群鸡争先恐后、望眼欲穿(图4),生动展现了农家养鸡时清晨放鸡的真实情景。匠师们通过头、手、身躯的动势与衣着,将充满着生气活力、朝气蓬勃的养鸡女雕刻得传神入微,将农村妇女清新脱俗、朝气活力的气质和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①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雅致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我国乡村风情的诗情画意,展示了农家日常生活的田野情趣,与周围其他恐怖狰狞的地狱造像形成了鲜明对比。

2 表现形式及特殊含义

古代匠师体验生活之细腻、表现生活之高明是毋庸置疑的,此造像为古代艺术精品亦无可非议。但是与周围地狱造像格格不入的养鸡女为何会出现在阴森恐怖的地狱中呢?

大足石刻的女性造像如果按表现内容,可分为神化造像与世俗造像,即神像与人像两大类;如果按身份地位,可分为女吏、女侍、官宦家眷、村姑等;如果按家庭角色,可分为少女、妻子、母亲等。②在众多石窟女性造像中,勤劳健美的养鸡女被匠师们雕刻得传神入微,这无疑是一位农家妇女的世俗形象。

《养鸡女》的下方刻有长方形铭文石板(图5),上有铭文言:“大藏经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于地狱……有罪若为利肉所囗是故主人入于地狱……。”方形石板下刻有“刀船地狱”四个大字(图6),船上有诸多尖刀,直直戳向两位站立的受刑人(图7),他们龇牙咧嘴,痛苦挣扎,丑陋的嘴脸尽显眼前。由此可见,中间那块刻有铭文的方形石板将清新雅致的养鸡女与面目狰狞的受刑人分割开来,与其说是上下画面天壤之别,倒不如说纵观《地狱变相图》全貌,《养鸡女》造像立于此格格不入。

《养鸡女》造像的右侧刻有一位高僧(图8),他一手握经书,一手作指示。其身左刻“天堂也广地狱也阔,不信佛言且奈心苦”,右刻“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按佛教说法,鸡要吃蚯蚓,人又要吃鸡和鸡蛋,这样都犯了杀戒,因果业报,死后一定要入地狱。如若吃鸡是为犯戒,那么由因果关系上推论,养鸡则是造成这场“冤孽”的根本缘由。凡是佛教门徒今生在世间都不得贪图食取鸡或鸡蛋等肉类,虽然现在看起来佛教门徒生活很清贫困苦,但将来升入天堂后则可其乐无穷。而众生身在人间虽享受了养鸡的雅致之乐与贪食肉类的饱腹之乐,但将来死后坠入地狱会遭因果报应而受极大之苦。

3 结论与启示

大足石刻宝顶山第20号《地狱变相图》既是佛教地狱题材的巅峰代表作,又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地狱变相图》围绕佛理教义,通过地狱的阴森恐怖衬托出佛法的“威严”,使观者无不肃立沉思。匠师们运用夸张的表达方式与写实的艺术手法着重刻画了各个造像的表情、形态、动作、衣着等细节,使画面整体更加栩栩如生,更能使观者产生共鸣。《地狱变相图》是依照佛典中《大正藏·第85卷·古逸步》收录的《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而制成,但“刀船地狱”的少部分字句与《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中记载的略有不同。①圣经将坠入地狱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作恶者;另一类是纵恶者。由此,养鸡女坠入地狱的缘由便清晰明了:一是养鸡女杀鸡为顾客提供肉食,相传养鸡女原型是奚成凤母女俩,母女俩为体恤匠师刻凿辛苦,杀鸡给顾客刘思九解馋,在佛寺门前坏了规矩,高僧赵智凤便坚持要将奚成凤母女养鸡杀生的“罪孽”镌刻进《地狱变相图》组雕中,以警后世;二是养鸡女养鸡时纵容两鸡争夺啄食蚯蚓,鸡吃蚯蚓,也为杀生;三是笼前两鸡争食蚯蚓,笼下鸡群更是争先恐后、望眼欲穿,是为贪图食欲的“罪孽”。②其实养鸡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类泛指对象,泛指这世间一切生物犯下的罪孽恶行。养鸡女与鸡群皆有杀生贪欲,按照佛理教义,死后应当下地狱,应当为今世所犯下的错接受该有的惩罚。

天堂与地狱自古以来就是对立的象征,品性纯良之极上天堂,行为邪恶之极下地狱。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20号《地狱变相图》中,因为有养鸡女格格不入的存在,使得整个画像变得更加丰满、更加饶有趣味。匠师们在设计之初故意将养鸡女的形象雕造成一名淡雅可亲的农村妇女模样,与周围地下阴间地狱的痛苦凄惨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更加反衬出养鸡女立于此的独特。此外,匠师们在雕琢之时还利用了类似于平行时空的想法,将前因后果的相关联性放在同一时空下,将在世时不同时间犯下的“孽因”与去世后需要承担的“恶果”放在同一个平面,甚至是直接利用铭文石板相隔开上下结构的构图设计表现出来,给予观者极大的感官冲击,使观者无不毛骨悚然。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地狱变相图》之《养鸡女》的全貌图中,养鸡就是“生前孽因”,“刀船地狱”的受刑场面就是“死后恶果”。这一前因后果的精妙设计便透露出匠师们雕琢技艺的高超。

佛教提倡“不杀生”,按佛教說法,养鸡和吃鸡属于违反佛法界规。养鸡女在世间养鸡是享受雅致之乐,世人吃鸡与吃鸡蛋是享受饱腹之乐,从因果关系上推论,养鸡则成了造就这场“冤孽”的缘由。在“刀船地狱”上面出现养鸡女,是匠师们采用了反衬手法,从整体形象上体现善恶殊报,是享与罪、苦与乐的对比,在内容上始终贯穿“因果业报、贪爱造业”的宗教哲学思想,强有力地宣传了佛理教义,观者必定日后时刻反思、引以为戒。

“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这句偈语所蕴含的道理与现实颇有相通之处。它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从事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苦中求乐的精神,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要自觉地、不定时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约束自我的能力,提高警省事物的能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小心谨慎地度过人生的各种关卡考验,不要误入人生的歧途。否则,轻则自己身败名裂,重则对国家和事业造成危害,被世人们所唾弃。■

猜你喜欢

石刻石窟养鸡
养鸡趣事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柬埔寨磅湛省每月出栏约23万只活鸡
农村散养鸡疫病防治技术的实践探讨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后院养鸡流行美国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