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器”

2021-02-01朱奎泽沈先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推进器农民农村

朱奎泽,沈先陈

(1.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现代信息社会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做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我们党明确指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1]。振兴乡村文化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又能进一步助推我们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好乡村。乡村振兴,首要的是文化的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的同频共振,二者对于新时代农村社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统一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住房和医疗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文化这一方面却与农民日益提升的物质条件不相匹配。基层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各种封建迷信和宗教错误思想长期侵袭农民的思想,导致传统的乡村文化颓势。这种农村的时代镜像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振兴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 乡村文化的学理内涵

对于乡村文化,学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阐述乡村文化的内涵,这对于我们去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来阐述乡村文化的内涵,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的学者提出,乡村本土特色文化是指人们在乡村的长期劳作与生产过程中,将自己深厚的情感融入山水自然风光之中,历经长期积淀和孕育而成的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文化[3]。还有的学者将乡村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到物质层面。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场域中能够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并能提供道德规范与人生秩序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了各类文化活动、文化组织及文化设施等文化载体,也包含了规范性和信仰性的文化价值体系[4]。这也是本文较为赞同的观点。乡村文化应该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其内涵不应紧紧局限于文化层面,乡村文化的内涵应延展至实体的物质层面,包括各种物质载体。

2 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明晰乡村文化的内涵之后,我们可进一步分析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而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更好的发挥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物质生活丰裕,精神面貌也要能够与时俱进。以展新的精神面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有效消弭错误思潮对于农民思想的侵袭,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夯实国家基层文明建设基础,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层阵地。

2.1 提振农民精神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进行基层农村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改革,盘活农村经济活力,放开人口的流动限制,释放农村劳动力。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革,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完全的同步,一度出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脱节的现象。少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了,精神建设反而落后了。基于此,就需要进一步的发挥乡村文化的价值塑造作用,以乡村文化来提振农民的精神面貌,改革农村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状况。进一步来看,农民精神面貌得到提振,也有利于我们党的基层宣教工作,推动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抵制错误思潮侵扰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农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民扫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思。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通过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支持,让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能够走进课堂,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国家,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封建迷信等错误思潮进行完全的清除。在部分的农民心中,封建迷信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长期的统治着农民的思想,成为改造农民思想的重要障碍。此外,部分宗教思想也侵袭着农民的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切向“钱”看的口号引导下,部分农民重利轻义,违背传统的义利观。我们要从根本上扭转错误思潮对于农民的侵袭,达到长久的教育农民的目的,就必须从文化方面着手,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来消弭错误思潮对于农民思想的侵袭。我们要将经过发展和创新的乡村文化,运用于农民的思想教育,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的来引导农民的价值观,始终将农民引导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2.3 增强农民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作为占据中国社会大部分人口比例的农民,我们解决了农民的文化自信问题,也就基本实现了全民的文化自信,扫清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文化上的障碍。因而,如何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亟需我们直面这个时代课题,回应时代的呼声。毋庸讳言,农民群体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能理解不够透彻,没有直观的现实感受。乡村文化是植根于乡村,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社会的文化,多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农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容易得到农民的接受。基于此,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助力我国的文化建设,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可以借助乡村文化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乡村文化传递到农村,传进每一户人家,传入每一位农民的心灵,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2.4 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层阵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层阵地是在亿万农民的心中,有了亿万农民支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层阵地才能坚如磐石。我们必须要重视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筑牢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我们要想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掌握基层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领导地位。诚如前文所言,农民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我们必须要学会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夯实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学会转变形式,以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乡村文化内涵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社会的具体体现形式,能够将农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下,是我们开展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3 乡村文化建设的实然瓶颈

我们在看到乡村文化诸多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乡村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现实的瓶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就能够实现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振兴的主体缺失、文化内容创意不够、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需要我们着力去破解这些问题,更好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1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有所缺失

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这是目前学界的共识,多位学者都曾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刻的论述[6][7]。改革开放前,我国是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人口的流动性较差,农民究其一生都难以离开生养自己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放开人口流动的限制,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解体,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城镇化,农民进城买房落户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就导致留守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多数都外出务工或在城市定居,只有少量的老年人口留在农村。从现实来看,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显然不可能依靠这些老年人口,必须要依靠相对较素质高的青壮人口。农民进城又进一步导致对于乡村文化不认同,乡土情结较为淡薄。随父母进城的孩童,他们生于城市成长于城市,熟悉的环境是城市,对于父辈们的农村则较为陌生,在情感上是不够认同的,难以认可乡村文化,他们也就不会自觉的去振兴乡村文化。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能够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也越来越少。

3.2 文化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够

乡村文化要实现振兴和发展,需要持续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协调并进。从现实来看,部分乡村文化内容和形式长久的不变,甚至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时代的轨迹。这也是乡村文化无法在激烈的文化市场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离开政府的扶持,多数的乡村文化最终可能会淹没在市场大潮中。近些年,虽然党和政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农民坐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各种的文化大餐,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乡村文化衰退之势。深究其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不少乡村文化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农民已经发展了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对于这些乡村文化产生了视觉疲劳,很难真正参与进来。就实际组织形式看,乡村文化活动多以政府为主导,以分区域人员摊派的方式组织农民来参与到相关的文化活动中,这更多的像是一种形式化的文化活动,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高。

3.3 文化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资金相对匮乏是相当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既有的乡村文化建设活动来看,大都是政府专门扶持推动,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较为有限的,无法长久的支持乡村文化的发展。虽然部分乡村文化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相应的管理,乡村文化的市场化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制于资金的制约,“村两委”很难组织起较大的乡村文化活动,不少乡村文化建设是空有想法而难以落实到实践,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组织乡村文化活动还是保护乡村文化,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离开了资金的支持,这些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的实用主义惯性,农民参加乡村文化活动大都期望能够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没有物质性导向,好多人是不愿意参加乡村文化活动,这又倒逼组织者不得不去提高资金的投入,使得不少文化活动陷入了矛盾循之中。

4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化的振兴事关我们能否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事关我们能否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乡村文化兴盛则乡村振兴可期,农民的文化自信也会得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有了深厚的基层底蕴。面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决不能放任不管,必须探寻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力争早日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从实践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能够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加强乡村文化的创意,并且要大胆推进乡村文化的市场化运作,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资金短缺的问题。

4.1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者,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农民对于乡村文化是有着很强的发言权,乡村文化建设的好与坏要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衡量,“按照以农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来推动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群众文化的繁荣,也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8]”。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要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中,有了农民的参与,振兴乡村文化就有了方向,我们要按照农民的需求来振兴乡村文化,让农民最终享用到的是自己参与其中,亲手创造的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要虚心向农民学习,认真贯彻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应该诚恳地向农民学习,增强振兴乡村文化的本领。我们在振兴乡村文化时,不应闭门造车,而要多听取农民的心声,注意发挥农民的智慧,协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4.2 加强乡村文化的创新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做好乡村文化的创新工作,加强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加强乡村文化创新,首先是要坚持从农民的角度来进行文化的创新,扎根基层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人民[9]。”这就启示我们乡村文化的创新必须要站在农民的角度,在进行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时,要考量农民的感受,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要能为农民所接受,努力采取农民所能够接受的方式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其次,我们的乡村文化创新要能反映时代的价值追求,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内嵌于乡村文化中,坚持不懈地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着力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的气氛。

4.3 推动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运作

政府的财政拨款只能解决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振兴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对于新时代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乡村振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我们可以借助于乡村振兴战略,适时推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既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又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资金支持,实现乡村振兴资金的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拉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民修建更多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要做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保障社会效益,协调推进二者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推进器农民农村
ROV平导管推进器水动力性能模拟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于CFD扇翼推进器敞水性能预报分析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瓦锡兰推出全新一代推进器产品系列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