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分析
2021-02-01陈文新
陈文新
数字教科书作为数字时代新型的教材形式,是数字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主要载体。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5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①《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9-09/24/content_1425447.htm,2018-10-10.。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与教学过程实施主要工具的数字化教材,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与逐渐深入,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要责任。特别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智能终端教材,VR、AR技术融合的数字教材等更是凭借其智能性与趣味性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大大丰富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但在数字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由于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造成了相关教学风险。要深入了解数字教科书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冲击及连锁产生的教学风险,就要先讨论和界定教学风险的内涵。
一、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的基本内涵
在讨论教学风险内涵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学”“风险”这两个概念。关于“教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根据侧重点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页。,认为教学是最核心的知识传授活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知识体系或者问题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中的理解、迁移和转换能力”②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③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面对众说纷纭的界定,笔者结合当今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理解,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边活动。
“风险”一词的定义与教学一样,说法比较多,没有固定的概念。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风险表示“损害的不确定性”,即在某种情况下出现一个对我们无利或不利的结果。根据“风险是由风险因素带来的,以风险事故作为表现形式”④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第2页。的观点,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带来损害性的结果共同构成了风险的存在。就教学而言,其风险因素就是引发教学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风险事故是引起既定教学目标未曾实现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是使教学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就数字教科书应用这一讨论语境来讲,风险就是由“数字教科书”这个媒介导致的教学发生风险事故。损害性的结果就是由数字教科书教学所导致的教学事故带来的一系列不利的结果,包括教育公平风险、教科书与班级授课制之间稳固关系的破坏等。
综合“教学”与“风险”,笔者认为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就是在使用数字教科书的过程中,由数字教科书的技术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对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的损害。具体来讲,自2009年新课程改革后,我国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定就为考量教学是否成功提供了一种准则,也就是教学的实际结果与教学最初设定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或结果超出预期目标则是成功的教学,如果出现偏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是失败的教学。这种偏差或者说不一致就是教学风险。
二、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表现及特征
不得不承认,手机、iPad等多功能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侵蚀着传统的阅读习惯,也在推动着新技术下的教材改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字教科书对教学活动的冲击,其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与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诸多影响。信息技术及媒介在为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和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我们承受着信息过量、选择困扰、媒体依赖、信息污染、数字鸿沟、文化霸权、隐私泄露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风险表现
1.对“师本”教学观的冲击
教学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发展性。一方面,它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⑤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数字化时代,教师在学会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时,也要转变教学观念,将重心放在“引导”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信息化时代下,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个体,他们还需要逐渐走向合作。如果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只局限于自己的教学圈子而忽略向其他教师的学习,终会被时代淘汰。学会学习,这也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数字教科书时代,教师面对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它需要教师从世界观到方法论实现一种根本的转换和严峻痛苦的自我更新。
2.对“可控”教学环境的冲击
传统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环境具有很强的控制力,但是现在,这种控制力在逐步缩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基于“互联网+手持终端”的移动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使得教学手段更加智能化与虚拟化。当今世界,利用iPad或手机终端参与慕课、微课、公开课等课程学习的学习者与日俱增。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络资源库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不受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在课程上进行讨论。原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
3.对“授-受”教学过程的冲击
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手段多为黑板板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能够将一堂课完整地进行下去。后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逐渐改为PPT播放。在课程设计上有了些许的创新,教师也逐渐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数字教科书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向依托互联网计算机,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数字教材,也可以依据现有的教学软件和程序在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法,但更注重学法,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数字教科书时代,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利用数字教材软件进行自学,通过预习、尝试、讨论、练习、评价等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对“以情感为纽带”的传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冲击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活动,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与生生关系。纸质教材时代,教师通过书本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知识和情感进行维系。随着数字教材的应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使原有的“教师-教材-学生”的课堂组合变为了“教师-数字教材与设备-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设备为介质进行传送,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致使情感交流逐渐减少,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数字教科书时代,师生之间的现实互动就会逐渐被弱化,最终使教学活动这一项带着情感的人的活动,由于师生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技术上,放在工具理性主义上而变为“无人”的存在。技术破坏了联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那根纽带。学生对教师的依恋变为了学生与教师对技术的依恋。所以说,数字教科书虽然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是也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冷漠。
同伴的影响是很大的,榜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虽然数字教科书带来了强有力的沟通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即时的对话功能或留言功能与同学进行沟通,但是看似互动频繁的背后隐藏的是渐行渐远的同学关系。
5.对教学效率的冲击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进度进行把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数字教材在研发过程中,着重依赖的是技术人员,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对于教育本身的规律却知之甚少,对于预先编排的教材程序和教学内容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就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无法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的无缝衔接。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或者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却无法通过教材与教师进行沟通,影响学习效率。
6.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多种诠释,布鲁斯·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①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莉·卡尔霍恩:《教学模式(第八版)》,兰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版,第15页。,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人物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另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沟通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中介,一套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等。无论作何种解说,教学模式都是具有理论基础的,而且教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且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同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的变动。数字教科书的应用,对现有稳定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教学风险的特征
纵观以上这些风险表现,我们可以将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特征概况为以下两方面:
1.教学风险具有依附性
风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附在教学活动之中,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并不能脱离教学这项活动。教学活动是风险存在的环境与土壤,如果不存在教学活动,那么风险也就不可能发生了。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自数字教科书运用伊始便存在。数字教科书的游戏性、资源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教学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教学风险的依附性存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
首先,教学风险依附于教学方法。随着数字教科书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吸引学生,会竭尽所能地使用充满趣味性的小视频、富有挑战性或奖励性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但是,在应用数字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极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炫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使学生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之中。
其次,教学风险依附于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组织上看,传统教科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数字教科书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单一模式,使教学组织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完整的网络课程为例,学生只要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就可以马上进入系统进行课程学习,而且可以在课程有效期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传统课程一致性和统一性的限制。对学生来讲,他与授课教师形成了一对一的课堂,就教师来讲,他与多个学生形成了一对多的课堂。这种教学风险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产生,如果脱离这种形式,风险便失去了潜在的可能性。
最后,教学风险依附于教学评价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判断,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起到诊断、调节和激励作用。数字教科书时代,教学评价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上课的体验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态度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学分。数字教科书时代的教学风险就依附在师生双方之中。
2.教学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
正因为教学风险依附于教学活动而存在,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不可预知性。客观存在性是我们清醒意识到风险的存在。由于“任何风险事故的发生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单个因素的出现本身就具有偶然性,而且单个因素作用的时间、点、方向、顺序和强度等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导致事故发生”③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因此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同理,具体教学风险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个环节出现、以何种形式出现、造成的损害强度如何等都具有不可预知性。
三、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产生的原因
数字教科书除了拥有纸质教材阅读与教学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富媒性与定制性、关联性与开放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多样性与移动性等特征。
针对数字教科书这些特点,结合其在教学课堂中的风险表现,我们可以依次分析出这些教学风险产生的原因:第一,数字教科书的富媒性虽然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但是与之伴随的游戏性容易使学生偏离学习主题。第二,数字教科书的定制性虽然一定程度上关照了学生个体性,但是这种定制是所谓的专家学者进行的定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现在国内缺乏这种定制标准,导致数字教材的标准不一,影响教学。第三,数字教科书的开放性虽然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拓展学生的见识,但是教师和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共享自己的部分信息,师生的隐私受到威胁。第四,数字教科书的互动性虽然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稳定性。第五,数字教科书的自主性虽然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然而过度依赖会影响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防控
(一)增强教学主体的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人们从一系列灾难性实践反思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反思意识。风险意识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密不可分,风险意识也是人自身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思想观念。①杨哲、张润昊:《创新思维与能力开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数字教科书的介入使得教学活动的风险增加,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增强风险意识,以应对数字教科书的风险。
一方面,师生不应迷信和迷恋数字教科书。教学过程中,数字教科书及其相关技术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而应当适度。数字教科书虽然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可以使得教学活动以直观、简约的方式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具有典型的复杂特性和人文特性,有诸多因素和影响难以预见,这就使得数字教科书的运用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即有可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因此会进一步增加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不确定性。调查表明,有65.1%的教师从来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②蒋立兵:《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诉求及理性回归》,《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
另一方面,应培育师生的信息风险意识和信息道德意识。数字教科书作为承载学习内容的电子化产品,其本质特征在于其非纸质文本的信息样式,而数字教科书引发的风险正是信息风险的一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对数字教科书的警觉和敏感,同时师生需要有意识地培育信息道德观念。当教师在信息道德框架下能有效自律和监控,才能有效控制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很欠缺,信息道德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信息道德的养成和信息风险意识的培育都是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规避中必须充分考虑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考虑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融合与必要张力
数字教科书作为丰富纸质教科书形式的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其本身是一种价值中立的产品,如果脱离教科书内容来看的话,数字教科书运用的质量更多地取决于使用数字教科书的师生双方,其本身蕴含的教学价值,也只有在数字教科书被师生选取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表现出来,由此,我们防治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就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促进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融合,其二是要保持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距离感和张力。
一方面,充分考虑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融合。信息时代的课堂革命已经出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数字教科书需要与课堂紧紧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数字教科书内容的选编更应该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使得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深度融合。显然,这种深度融合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技术运用到教学工作后,不同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都有了更加坚实的依靠。①曲中林、胡海建:《教学技术是有效教学的“利器”:与叶波博士商榷》,《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2期。由此看来,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的防范应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用数字教科书本身的发展来预防甚至抵消数字教科书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以进为进”的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范态度。
另一方面,保持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必要张力。数字教科书应该与教学活动融合,但是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即数字教科书应该与教学活动之间有一定区隔,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是由数字教科书的工具属性所决定的。由于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在数字教科书的工具性和无限联结性特点、与教学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数字教科书的技术特质与教学活动的人文特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等。因此,为了规避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就需要保持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适当隔离和张力,这是合理运用数字教科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使用和分析数字教科书的基本前提。当数字教科书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张力消失时,它们的融合也就失去了前提,同时正是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其技术的负效应才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②杜尚荣、李森:《论教学的技术风险及其防控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6期。进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数字教科书作为教科书的一种新技术形式和工具载体,如果失去了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必要张力和区隔,教学活动就可能走向极端。这也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范态度。
(三)构筑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系统
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需要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不能任由风险聚集,引发更加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第一,组建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机构。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需要由具体机构来落实,因此学校需要组织相应机构来负责该领域的风险防控。一般来看,机构组织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直线制、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③伍爱:《现代企业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一般规模较小的学校采用直线制的较多,而规模较大的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采取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较多。但是不论怎样,都需要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教学风险防范,中小学校一般由校长或主管教学副校长牵头组建相应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予以落实。
第二,加强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识别。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主要来自于数字教科书和教学活动两大方面。进行风险识别有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流程图法、现场调查、历史损失统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④李晓林:《风险管理》,中囯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具体到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分析的方法有⑤王健康:《教学风险管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1)现场调查法。深入数字教科书使用的第一线,尤其是调查教师和学生实际使用数字教科书的具体行为和方式,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的方式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2)流程图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绘制数字教科书教学管理的流程图,监控数字教科书的教学管理来识别数字教科书的教学风险,主要步骤是绘制教学管理流程图并对流程图进行分析,而流程图又有许多种类,如内外部流程图、实物/价值流程图等等。(3)损失清单法。列出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清单,主要由专业人员设计相应的风险标准,通过制定问卷和表格,全面详实地列出可能的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
第三,构建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评估系统。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评估系统主要是对数字教科书可能造成的教学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评估系统一般由数字教科书的使用可能造成的教学活动的损失形态、原因及评价方式等构成。一般来说,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的评估系统构建包括: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定性和定量估算风险损失、分析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教学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制定不同层次风险控制手段、推荐必要的风险消减策略等基本步骤。
第四,优化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决策机制。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决策机制是指学校组织或者学校成员个体,为了实现最小成本达到最大的教学行为的目标,通过对数字教科书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考察,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对教学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一整套措施。为了实现优化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的决策机制,有必要从管理者的源头开始编制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对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化计量,有效拟定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案。
第五,实施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效果评价。一般来说,风险防控效果评价主要是比较不同风险防控方案,将预先设定的风险防控目标和实际风险防控结果进行契合度的比较。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效益的大小取决于能否以最小风险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此外,还应该综合考虑风险防控目标的一致性及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数字教科书教学风险防控效果评价一般包括评价防控体系的深入性、完备性及防控的实效性、效果的可持续等多个指标。
总之,数字教科书的应用使教师权威性减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力下降,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控制力明显上升。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本近距离的活动中间出现了无数个潜在的影响因子。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数字教科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们在资源整合、融合市场创新与教学、评价标准、终端设备、服务平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这些都会加剧教学风险的产生。由于风险一直都是潜在的,我们不确定其出现的时间和形态,只能通过增强风险的预见能力而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