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研究

2021-02-01林珊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成果驱动基础

林珊湉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福建 福州 350000)

创新驱动概念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创新驱动阶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2006 年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共十七大到中共十九大,我国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新更是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根据近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统计显示,2017 年我国排名全球第22 位,2018 年我国排名全球第17 位,2019 年我国排名14 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指出,过去几年来,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迅速攀升,表现很突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国非常重视和强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转型,从工厂向实验室的转型以及发展更多知识密集型的高级产业,并取得了卓著成效[1]。确实,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一直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对比瑞士、瑞典、美国等国家,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需要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如何最大化地激励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挖掘创新潜力,显得极为重要。科研评价工作是激励高校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一环,结合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许多高校的科研评价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

1 创新驱动发展对高校科研评价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挖掘创新潜力,扭转科研评价导向。

科研评价工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推动高校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科研评价在不同的时期,导向作用不同,科研评价尤其是科技项目评价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科技事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高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以往,甚至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显露出过分看中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诸多弊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2002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2014 年达到2.02%,2017 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达到重点发达国家水平[2]。虽然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在创新领域崭露头角,但是差距依然很大,根据2018 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我国仅5 所高校上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强我国高校创新发展理念,扭转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导向,挖掘科研创新的潜力。

2)有利于创造创新氛围,优化科研评价生态。

打造科技强国强校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生态,尤其是科研评价生态。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化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创新是高校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的通行证。当前,许多高校的科研评价生态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期、重成果轻转化等。这些因素都遏制了高校创新发展的进程,无法打造创新氛围,真正的创新成果认可度不高,无法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近年来,我国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评价生态做出了不少举措。2020 年2 月,为了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引导评价工作注重创新质量因素,教育部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通知[3],此份文件是高校科研评价生态优化的重要风向标。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无疑为高校的科研评价生态的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驱使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打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3)有利于转化创新成果,强化科研评价目的。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不应以单纯的成果作为评价目的。一个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科技进步贡献率,也需要创新产出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高校还肩负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如何让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打通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当前的重要问题。2017 年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专利授权量超过1 000 件的高校有16 所,授权量最高的超过2 000 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分别为306 和204 件。我国高校专利数量普遍是欧美高校的5 倍以上,这显然与我国高校实际创新水平不相符合。据报道,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10%,而美国高水平大学专利转化率约为40%[4],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许多高校仍然以专利数量作为考核和评价的目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来驱使高校科研评价进行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应当作为科研评价的最终目的。

2 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个人评价,忽视科研团队创新活动评价。

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有效整合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手段也不断更新,学科划界正在让位于多学科语境,个体科研模式被创新团队所取代,学科之间的边界也日益模糊化,跨学科交叉合作已成为当前高校科研工作的趋势。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创新的主要力量,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创新驱动背景下,以往以个人评价为主的科研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发展。高校科研团队作为新型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势必对高校有效管理提出了挑战。基于经济人假说,科研团队的成员也希望在团队中获得利益最大化,据统计,科研创新队员中由于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的利益纠纷不在少数。不够完善和合理的评价机制,制约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学科合作和知识共享,无法充分调动科研创新团队的积极性。

2)重视成果评价,忽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评价。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8 年我国大专院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授权量19.4 万件,占当年国内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授权量的10.1%,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我国高校普遍呈现出专利授权数量多,专利转化少的特点,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有很大关系。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下,教师申请专利一方面可以得到财政支持,支付专利申请相关费用,另一方面,获得专利授权学校还有相应的科研奖励,并能在各类考核中得到使用,这些“红利”使得一些教师不断追逐专利数量。在当前科研评价中,专利授权的数量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教师申请专利“以量取胜”的现象仍旧广泛存在。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应该得到凸显,专利如果没有转化的可能,就好比展示柜中的物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重视静态评价,忽视科研创新动态评价。

根据中国科协2018 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74.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于2008 年的65.4%,此外,85.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少,82.5%的科研人员认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上述情况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创新自信严重缺乏。自信的缺乏一部分原因是科研评价机制问题,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依然是以静态评价为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研人员认为评价导向不合理的比例高达68.2%。为了达到静态评价的要求,科研人员就会在某些时期突发猛力,利用论文、课题等达到要求,就可以为自己贴上静态标签,导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能够享受“标签红利”,这种评价模式显然不符合科研创新的要求。高校科研创新活动需要长期、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模式,静态评价方式可能导致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出现优汰劣胜的怪圈。建立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科研创新人才才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高校的科研活动才能回归创新本源。

4)基础研究科研评价不够完善。

对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精辟论述:“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各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发展水平。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高校的科研者是基础研究科研队伍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基础研究在R&D 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大,但是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这与高校基础研究科研评价不够完善关系密切。目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评价工作存在着评价指标一刀切、评价标准简单化、重数量轻质量、唯SCI 至上、同行评议和代表作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基础研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发展对高校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基础研究“从0 到1”的突破,就需要重视和优化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改变现有三唯的评价标准和模式,让科研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 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高校科研评价工作优化路径

1)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评价。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科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的边界也日益模糊化,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在高校创新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创新团队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对创新团队进行评价一直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激发科研创新团队的集体创造力和创新力,能及时地发现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掘团队成员的创新潜力,激发团队精神,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产生。首先,合理的评价应当考虑科研创新团队的差异性,对不同性质的创新团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指标体系的选用上需要更加全面多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创新团队的潜在创新力;其次,在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对高校科研团队的评价应当着重对创新力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型人才队伍评价,包括创新型学科专业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团队跨学科成员比例等。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才队伍的客观合理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力,为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原动力;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创新型科研项目的获得,创新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及市场价值。科研团队组建的重要目标在于利用团队成员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通过团队整合的力量达到科研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因此加强科研团队成果应用的转化等这些指标评价,也是科研团队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团队跨学科创新研究中心、实验室等。

2)利用大数据加强科研创新动态评价。

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科研评价加强动态管理,有利于激发更多的创新成果,调动科研人员的潜在创新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在经济、医疗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在高校科研管理方面,大数据的应用仍旧停留在科研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初级阶段,科研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加强科研动态评价,应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进行深挖、分析和评价。科研动态评价的一个阻碍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大数据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也带来一定挑战,需要科研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洞悉力和决策能力,以新的方式开展科研评价工作,在利用大数据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评价变量,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指标,转变评价思维,加强多元化、动态化评价指标分析,挖掘科研创新活动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科研创新活动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评价科研动态创新能力。大数据为科研动态评价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模式,高校科研管理者一方面需要转变评价理念,改变静态评价思维,加快大数据下的动态评价步伐,另一方面,要提高数据研究和决策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利用、发挥价值,只有这样,大数据平台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下的高校科研评价服务,此外,借助大数据,创新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快速的共享和传播,并为其他科研人员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活动的发展。

3)加强科研转化成果评价力度。

根据中国科学协会《2016—2017 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显示[7],我国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主力军仍然是企业,相较而言,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偏弱。如果说基础研究是创新本源,那么科研成果转化则是创新的目的,加强科研转化成果评价有利于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落地应用,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首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评价导向。当前高校依然以期刊、课题及科研奖项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对科研成果转化指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科研转化成果评价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在导向上做出改变,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宽容失败;其次,做好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性的评估工作。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能够得到成功转化,那么就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管理部门,遵循多元化和分类化原则,强化“小同行”评估,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前和转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并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评价依据。

4)重视基础研究评价。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和来源,基础研究对高校转变创新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要实现创新要素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及合理评价。首先,基础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学科评价差异大,因此对基础研究的科研评价需要遵循分类评价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创新链不同环节科技人员的岗位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为评价核心,完善以创新贡献度为重点的考核指标体系[8]。其次,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全身心的投入和勇于冒险的探索精神,因此需要让评价发挥最大化的激励作用。基础研究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出成果,那么针对基础研究工作的科研评价,应当更加重视过程性,加强过程评价与绩效管理的紧密联系,让基础研究工作更有价值,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支撑。再次,要不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2020 年,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加强“从0 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9]、《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3],这些方案充分表明了国家当前对基础研究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的肯定,也表明了树立全新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研究这样的重要领域,我们应当尝试新的评价方式,不断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一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评价代表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贡献,让论文回归学术,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二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评价制度。坚持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制度。将完成国家任务情况和创新效能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三是建立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制度。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

4 结语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重视个人评价,忽视科研团队创新活动评价;重视成果评价,忽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评价;重视静态评价,忽视科研创新动态评价;基础研究科研评价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利用创新驱动理念,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评价;利用大数据加强科研创新动态评价、加强科研转化成果评价力度;提高对基础研究评价的重视,构建鼓励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催生更多创新型高质量的成果。

猜你喜欢

成果驱动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验收成果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工大成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