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1-02-01李莉
李 莉
(川北医学院学工部 四川·南充637000)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第一课堂,以专业老师讲授创新创业相关专业知识为主的理论教育;另一部分为第二课堂,主要为以各类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性教育,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对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单向的知识传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要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不断推进以实践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建设[1]。
一、第二课堂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
(一)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第一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要经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才能被转化为能力,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或者过度的知识都可能会降低创新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2]。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第一课堂习得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价值实现和进一步升华,而第二课堂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一是场地载体,例如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基础设施;二是团队载体,各类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创业热情;三是活动载体,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展示和培养提供了平台。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实践载体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参与性,能够吸引医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创业意向,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二课堂以其灵活的样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大量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团队载体和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了提升,这些能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促进了医学生个人素养的成长。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具体实践,围绕某一研究对象而开展的分析活动,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促进医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二课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实践感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增强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第二课堂所开展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第二课堂融入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清晰
医学专业的专业性非常强,课程比较繁重,大部分学生都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老师也专注于本专业的教学,部分医学院校及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一部分教师认为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少数大学生而开展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解决就业问题,目标定位过于狭隘。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医学生都要去创业,不能用功利的视角去看待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以企业家速成、岗位职位培训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个人综合素养等,提升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其长远发展或者未来创业提供一种素质[3]。
(二)与专业教育分离
首先,医学生就业目标非常清晰,主要为医院、医疗事业单位等稳定的“铁饭碗”机构,因此对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都流于形式,照搬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教学,在具体课程内容和案例选择上与医学生的实际相偏离。其次,医学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都是经济类、商科类专业背景,还有些是行政人员,没有医学专业背景,对医学专业相关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缺乏了解,无法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这些任课教师都是各自领域的骨干,但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的系统培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要求,大部分高等院校也积极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但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主要着眼于理论教育,缺乏小组讨论、创业训练等实战训练,实践教学课时不足,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医学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产学研”体系,无法支持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转化,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医学院校应当根据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整体工作中的定位,将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平台要突出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医学应用型人才。其次,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具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业兴趣、创新意识为重点;对于高年级学生,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创业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4]。
(二)营造“双创”校园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目的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医学院校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创新创业热潮,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医学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健康”医疗理念,智慧医疗等最新医学发展理念,将医疗创新思维根植于学生的脑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定期推送契合大学生思想的创新创业资讯,深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第二课堂积分中设置创新创业版块,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并获得奖项的学生给予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倡导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三)融合医学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业技能培训,也不是独立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另一专项教育[5],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结合专业特色,把创新思维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增设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研方法、生物工程制药等方面选修课,拓展医学生的行业创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大力开展医学基础知识竞赛、临床技能竞赛、实验技能比赛等,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四)重视科研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盯着同行院校相互模仿,这抑制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发展[6]。医学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严谨、实用性强、与时俱进的科学,在科研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引导师生开展医学科研创新研究,把科研创新做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突破点。
(五)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医学院校在搭建实践平台的时候,可充分结合专业教育,构建科研创新、技能比赛、素养提升、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其中,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医学院校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公开部分实验室功能,给进行科研创新的同学提供实验平台。
结 语
第二课堂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平台,医学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应充分结合第二课堂。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将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其次,要深度融合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营造“双创”校园文化、融合医学专业教育、重视科研创新、搭建实践平台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