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
——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2021-02-01李娅蕾徐志颖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李娅蕾,徐志颖

(昭通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办公室,云南 昭通 65700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大批法律专门人才作为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十九大提出的法治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是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未来建设者法治素养的提升系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各级各类高校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青年大学生是推进全民普法,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对象。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总结正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

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检视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回顾新中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启发,以期全面客观分析现状、正视问题,提出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改进路径和措施。

1949年至1978年,是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探索期和挫折期。这一时期,国家没有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高校法治教育,也未开设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大学生法治精神在1954年宪法出台的全民大讨论和《土地改革法》的普及中得到初步启蒙;这一时期,由于法律虚无主义思潮蔓延,无政府主义盛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破坏,法治教育自然不能幸免,学校教育中不仅没有法治教育内容,反而还传递了轻视法制的思想。1978年2月,高校秩序逐渐恢复,囿于“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进展缓慢。

1978年至1997年,是高校法治教育的“法制”教育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高校法治教育开始走向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法制”教育时期。198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包括一些法制相关内容,大学生法治教育开始向正式课程转变。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要求高校须设立“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1995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阐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必修课程。这一时期的法治教育侧重点在于要求大学生掌握宪法等部门法相关基础知识。

1997年至2012年,是高校法治教育由“法制”到“法治”观念转变的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8年中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将法律基础课由此前的法律知识教育提升到法治观念教育,将其纳入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开启了由“法制”教育向“法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等纲领性文件,推动法治教育从掌握法律知识到法治实践、法治观念的道路上前进。贯彻落实这一理念,2005年,中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

党的十八大至今,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加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新的、全面的决策部署。2018年,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将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和法治建设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写入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法律基础》课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进入了法治素质、观念、能力并重的新时期。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正确理解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是全面检视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的重要前提。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理解其重大意义所在。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建成法治中国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实现建成法治中国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素质和法治信仰,就必须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国一代,更需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观念和能力,为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法治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法治素养与法治实践能力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高校的有效途径

法治中国的建设任务,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法治高校建设涉及高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职员工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校园法治文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其中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是建设法治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这些要求的贯彻落实都和在校大学生是否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自觉的依法开展权利求济,从而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紧密相关。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

法治时代的到来,对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提出的法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讲,无论是司法改革对司法专业法治队伍的高标准、依法行政对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严要求,还是对市场主体的依法运行,都需要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治素质,运用法治思维指导实践,以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这是对当代大学生法质素质提升的新挑战;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也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掌握的法律知识,判断、甄别、规避“校园贷”“套路贷”等风险,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迫切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何在?2012年以来,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大学生要“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在能力要求中增加了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要求。2017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座谈会,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肩负的历史责任”。2018 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提出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法治教育”取代了“法制教育”,“法治素养”取代了“法律素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和拓展。近日,中宣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八五”规划制定的法治宣传教育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回顾梳理2012年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任务逐步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给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具体的理解,即,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理念、原则有初步的认识理解;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民事、行政、刑事基本法律制度;树立自觉的法治信仰,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引起了高校学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广泛关注,指出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笔者在此基础上,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法律专业学校为考察对象,通过调研认为,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法治教育课程资源有限,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一是课程有限。目前,高校大学生必修的法治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法治教育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组成,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部分在整个教材中占1/3 左右;二是课时有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每周3 课时,18 周完成,简言之,大学本科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接受法治教育的课时只有18 个课时左右;三是法治课程资源更新滞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3 到4年才进行一次修订,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不一致,大学生很难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正是由于单一的课程、有限的课时、内容更新的滞后导致了法治教育形式的单一,大学生法治教育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与法治实践的联系不紧密,也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法治教育。

(二)法治教育专业教师紧缺,课堂教学专业性不强

法治教育缺乏专业教师,法治课堂教学专业性不强,是制约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的决定因素。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承担,这个群体多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党史等专业教师构成,以笔者调研的一所地方高校为例,36 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仅有2 名教师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由非法律专业老师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任务,教学的专业水平自然差强人意。

(三)法治教育考核要求不高,法治教育效果甚微

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考核要求不严,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不佳。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线上、线下)课程的考试来实现,考试中法律部分占30%至40%,比重小,且多采用开卷方式进行,及格通过率高。不全面的考核和宽松的要求造成了法治教育三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大学生自始不重视法治教育;二是法治教育难以达到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三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基本没有形成,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和能力较差,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陷入“校园贷”“套路贷”风险屡见不鲜的缘由。

四、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新时代法治建设新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切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必须着力抓好抓实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法治教育队伍专业建设刻不容缓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是关键。教师具备扎实的法治专业素质是法治教育最根本的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首先要强化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改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往人才招聘不重视引进法律专门人才的局面,要通过招聘引进和培训现有师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所有接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得到专业化水平的法治教育。其次,在法律专业教师难以实现对所有学生教学全覆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分段教学的方式,组织法律专业教师专门承担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最后,高校要切实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各级干部、教师、辅导员都应在普法工作中真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手段,依法开展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各领域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法治影响。

(二)丰富法治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刻不容缓

丰富法治教育资源,有七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法律基础课内容与课时。建议教育部将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分设,恢复为思政课2005 方案的法律基础课单设,课程可更名为“法治教育”课,体现法治建设成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现代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内法规系统全面编入教材;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 课时,要以相对充足的课时保证课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组织法治专业教师队伍力量,开设公共法治必修课,内容涵盖七个部门法,要求本科生必须选修1 至2 门,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三是要紧跟法治建设进程,邀请法治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进校园开展“以案释法”等法治专题讲座,及时将法治建设最新成果、信息普及到广大师生当中。四是高校要落实探索设立“法学+教育学”双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统筹资源、组织力量,增设和加强法治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法治人才;另一方面推动和提升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水平。五是高校要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接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好“法治副校长”在学校法治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法治教育,要使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要注重加强法治教育课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与地方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长效合作机制,增加大学生法治实践的教学环节,为大学生法治见习、实训、实习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参与立法听证、行政执法、傍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渠道,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直观地感受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国家的法治体系和司法制度,树立起对法治的坚定信仰。七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地方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各类人才招聘考试中,增强法治知识的占比。这既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建设人才考察的需要,也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立志提升法治素质的动力源泉。

(三)改进法治教育考核方式、提升法治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是持续深入学习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个回归”,贯彻落实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要求的必然选择。为此,有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法治必修课课程学业成绩严格考核,要充分传导学习压力,平时考核可采用小论文等开放性方式锻炼学生法治思维,期末考试则必须采用严格的闭卷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法治理论和法律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严把学业考核关,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严格执行重修等学业管理规定。二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法治教育师资培训力度。三是以实施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为契机,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法治能力作为对高校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改变普法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以扎实的法治校园建设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