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输入”和“输出”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021-02-01孔凡利
孔凡利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输入假设理论和输出驱动理论
语言学家克力申(Krashen)和一位加州教授西班牙语的教师Terrel在1983年提出自然教学法(natural acquisition)[1]中,首次就儿童学习第一语言这个过程提出了“习得”和“学得”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克力申又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这种假设指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习得”过程,而不是“学得”过程。克力申认为,人们获得一门新的语言能力是通过理解高于一点本身现在理解力水平的语言输入而得到的。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理解性的输入”(i+1)来习得语言。这种习得语言的方式并不注重语法,而是让学习者沉浸在要掌握语言的语境当中,通过每天的接触,耳濡目染地掌握它。
与输入假设理论相对的输出驱动理论(Output Hypothesis)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Swain提出的。[2]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触发功能 (triggering function)、假设检验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和无语言反思功能 (metalinguistic reflective function)。第一个功能的目的是促使二语习得者注意到他们语言上的问题,这种注意可能会使二语习得者注意到他们语言输入方面的问题,从而改变输入的内容;第二个功能会让语言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输出过程中通过反馈开始修改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第三个功能是使用语言来表达,并且可以理解自己所用的语言。
输入假设理论和输出驱动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应用,同样可以很好地运用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但目前日常的课堂教学主要使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还是以填鸭式为主,以过级为主动驱动的教育模式。很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同学还不能流利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表现为学习中语言输入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输出,为学习者所用。结合高校英语语言培养的听、说、读、写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之后可以流利地使用口语与外国人交流,可以书写信件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但目前高校英语教育的英语语言的输入过程和最终的输出结果明显不对等,很多同学的语言输出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二、目前高校英语学习中存在输入和输出不对等的问题
(一)语言知识输入的时间不够,不足以满足输出的要求
对于英语这门语言来说,它的知识输入方面主要就是听和读两方面。有些同学在输出的说和写方面的能力不足,其实部分是因为语言输入的方面不足。语言输入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是语言输入的时间不够,一是语言输入的强度不够。
众所周知,婴儿时期的语言习得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开始的,而语言输入本身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孩子们长大之后的语言输出应用。例如正常人类抚养长大的孩子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本国的母语,而狼娃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克力申的输入假设理论——无意识的日常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3]还有的孩子从小和宠物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例如说小猫咪,结果孩子最先张嘴说的语言竟然是和猫咪相同的“喵”的声音。由此可见,语言的输入的确会对输出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合理地输出,输入部分听的时间方面不可少。而读方面的语言输入对于写方面的输出同样重要。大部分同学的英语阅读材料过少,不能很好地通过多读培养起语感来,输入无法转化为输出,从而在写的方面输出能力薄弱。英语的写作能力不是仅仅通过上写作课就能提高的,写作所选取的词汇,地道的句子句型使用,这些都是在大量阅读输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读的数量多了,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写出原汁原味的句子了。由此可见,不论是英语听还是读的方面,知识的输入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可以。
(二)语言知识输入的强度不够,学习者不能完成完美的输出
九年义务教育的存在说明学习者是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进步提高的。而如果只是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的话,就相当于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对于语言输入的强度方面来说,光有足够输入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保持一定强度的语言输入才可以对最终的输出产生影响。
以英语听这一方面的输入为例,大学生听小学一年级的英语听力题是没有办法提高水平过大学英语四级的。想提高自己英语听力的能力必须选择比自己可以掌握的水平稍高一点的听力材料练习才可以。听力方面的输入满足了学习者提高的需求之后,才可以转化成说的方面进行输出。听和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听的能力强,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不同语言的区别,这样在说的时候自己不自觉地就运用了正确的语音。在阅读的输入方面,同样要注意到输入内容的强度。高校的学生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对于词汇的提高、知识的储备、写作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学生只是反复地沉浸在之前的习得模式中,没有新的输入的刺激和积累,所以最后的输出结果也是不尽人意的。适当的时间长度和符合学习者现在水平提高的材料输入,才可以产生好的输出结果。为了达到好的输出结果,高校英语语言学习中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调整语言学习的输入部分,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这门语言,最大化输出效果呢?
三、调整英语输入材料的时间和强度,使语言输出效果最大化
(一)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设置合理的输入时间
1.听力方面的输入时间设置
常看韩剧的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没有系统学习过这门语言的前提下,有时候会不自觉地说出几句韩语中的常见问候语或者常用词汇。这就是输入后无意识地输出结果,英语也是如此。英语中的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听是说的基础,听方面的输入会对说的输出造成影响。很多同学在听力方面的基础很薄弱,因为高中阶段并不是很重视听力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听力技能又是说这一方面输出能力的重要输入部分。所以,听力技能不好的话,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也相应的不行。
根据克力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语言的最终习得是在日常积累的材料信息之上产生的。因此,要想最后可以用口语交流,就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听力材料的输入。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听力任务,比如说要求每天听半个小时听力这样的固定时间输入模式,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英语听力输入时间。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假期长期的休息和英语口语练习停滞之后,可以通过集中一段时间听英语听力材料的方式找回英语口语中熟悉的语感、熟悉的句型表达及流利的口语运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听力输入时间的重要性。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可以从听的过程中向自身输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词语的运用,建立起口语表达的语感来,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语言输入实现的,但这种实现是建立在一定时间数量的听上面的,这样长期积累下来之后,口语说方面的输出就会从量的积累中实现,达到了自然习得结果。[4]反之,如果听的方面输入练习时间不够的话,那么输出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语言材料输入的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练习数量才能保证输出的进行。教师可以向学生建议一个适合他们的每天听力练习时间,学习者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每天给自己规定一个任务量,必须在这段时间之内集中注意力练习英语听力,以此来保证口语输出的实现。
2.阅读方面的输入时间设置
小孩子在入学之前常常有一些启蒙的读物,这些读物不仅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同样也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了好多不认识的生字,掌握了故事的写作脉络,明白了故事叙事的大意。其实,这就是从汉语的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阅读输入的时间同样重要。
英语这门语言同样也遵循这种规则。无论是英语精读还是英语泛读过程,都可以转化为写作输出的过程。在精读过程中,学习者学习了具体的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可以对原句子进行转述,在此过程中习得了具体词汇的用法。如果用死记硬背词典的方式掌握词汇的话,学生很容易变得疲惫、失去兴趣,而在精读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反复地分析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在这个花时间去精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这些词汇正是写作输出中需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精读的句子,用这样的方式保证阅读时间输入。
泛读过程则要求学生们摒弃不好的阅读习惯。这些影响泛读速度的不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就是阅读英语材料的同时,不自觉先把它转化成母语语言,然后再进行问题作答,这个翻译过程是浪费时间降低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泛读训练的时候,教师常常要求学习者克服这种阅读习惯,使阅读者在看到英语阅读材料的同时,直接用母语是英语的本土人的思维去理解文章,从而节省阅读时间。这种阅读过程中的习惯培养同样也使学习者可以掌握地道的语言表达,在进行句子写作的时候,平时阅读积累的内容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写作的句型,写作时使用的语言,写作的特色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所读过的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输出的能力和水平。泛读过程中阅读者还要掌握文章每段的大意,还有对文章的框架进行划分,找出主题和主题句,这样的阅读方式同样可以使学习者不自觉地就可以习得写英语文章的方法,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原版的适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他们完成课下泛读,充足的材料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输入,从而使输出结果优化。
(二)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强度的语言输入材料
1. 听力方面材料的选择
除了输入的时间之外,输入材料的内容和强度也是需要注意的。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择方面,学生可以选择比自己听力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材料进行输入练习。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听初中生水平的英语听力材料对于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没有意义的,要选择稍微难一点但听完之后可以理解百分之八十以上内容的听力材料来进行练习。高中毕业之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已经满足了与外国人交流的要求了,所以听力材料就要选择包含这些词汇的材料进行练习,教师要选择与日常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包括政治、经济、体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种听力材料的强度,其中的词汇使用、语音语调表达都可以变成无意识的听力输入,最终变成交际的口语输出。
我们都知道,听力练习技巧包括精听和泛听两种技巧。两种技巧训练下的听力材料也需要不同的强度。以精听为例,精听训练的是对于细节、词汇的掌握,所以选择的材料强度应该是自己能够在听之后书写下来的材料。能够在精听之后书写下来,说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听材料中的重点词汇,并且写的过程本身也是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在精听技巧的训练下,学习者可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训练当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主,教授与不同年级学生水平的精听技巧对应的听力材料,并要求学生课下反复精听,最终达到书写下来所听内容的程度。恰当程度的材料输入可以最终达成说和写两方面的效果。
听力泛听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抓住所听材料的大意。其实与精听相比,泛听练习才是口语输出的好的练习方式。学生们检验泛听效果的方式就是复述所听到的听力材料,只有在掌握了文章大意、抓住了文章要点和应用重点词汇之后,才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泛听中的输入练习,会为口语的输出做准备。教师可以推荐短小有趣的文章,或者简单的名人演讲泛听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2.阅读方面材料的选择
阅读方面的材料输入同样也要注意材料的强度选择,想要达到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一些地道的词汇和句子表达、了解一些口语使用中的文化背景常识、学会构架文章框架的目的的话,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5]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不能太简单,阅读材料中生词比重不能超过5%。教师同样可以从精读和泛读两个方面入手,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对他们进行阅读输入训练。
在精读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仔细、反复地阅读,主要以学习材料中的词汇、短语为主,在反复地精读学习掌握这些词汇、短语的同时,也掌握了它们的用法,形成不自觉的语言输入过程。这样在写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同样可以把所学习过的词汇应用到写作当中去,从而达到由输入到输出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精读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所教授的课文为主,划分出清晰框架,找出用词精确的写作段落,让学生课下对于这样的段落反复地精读,掌握特色词汇,从精读输入中完成最终的写作输出转化。
在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找到文章的整体框架,发现每段的主题句并且掌握文章大意。因为泛读材料的多样性,无形中这个过程就为学习者输入了大量的口语话题材料。而读又是和写相辅相成的,精读部分的输入练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词汇的积累,而泛读部分的练习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写作的框架,所以选择适合学习者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材料既可以满足口语输出的需要,也满足了写作方面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泛读课下,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安排每周阅读五篇材料的任务。泛读材料的强度以初中级相结合为主,太难的泛读材料会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体文章大意,达不到无意识输入的效果,自然也不能达到最终的说和写方面的输出。
综上所述,语言中的输入过程的确会对语言的输出产生影响。教师合理地安排英语语言中的听和读的学习输入时间和强度,会对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益。同时,学生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和选择材料输入的时间和强度来帮助自己提高在英语说和写方面的输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