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31农曼莉

市场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广西农民农业

农曼莉

乡村振兴没有固定和统一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辖区内不同地域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环境条件、风情民俗各异。广西只有结合区情,因地制宜,走特色和差异化之路,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全面转型。因此,紧扣发展实际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优势,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索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势在必行。

一、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广西经济发展总体表现出“老、少、边、穷”的区域特性,农业、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占比偏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5元①蓝天立.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http://www.gxzf.gov.cn/zwgk/gzbg/zfgzbg/t7777648.shtml,与全国的17131元②陈溯.2020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31元增速连续11年跑赢城镇居民.http://www.chinanews.com/cj/2021/03-12/9431091.shtml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作用不明显。从面上看,示范园区点不够多,从点上看,示范园区面不够广,截至2020年8月,全区累计认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85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39个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N].农民日报,2020-11-26。在品牌、加工、市场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产业链不够长,农产品加工率仅40%,与全国65%的平均水平相距甚大。但与此同时,近年广西按照国家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颇具有广西特色的“美丽南方”“横县茉莉花”“百色芒果”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已具雏形。糖料蔗、蚕桑、罗汉果、大蚝等多个产业总产量居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底,广西现行标准下的634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广西的历史性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以解决,这为广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西乡村振兴面临的难点

广西乡村振兴既存在发展领头羊短缺、资金短缺、产业及其配套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电商覆盖范围小、产品营销弱等全国共性问题,又存在自身特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变现难

广西丘陵和喀斯特地貌明显,丘陵面积3.43 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4.49%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年鉴(2019)[M].广西:广西年鉴社,2019.,喀斯特地貌区面积达12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0%⑤黄志强.关于发展广西喀斯特地貌区农业生产的几点思考[N].南宁日报,2016-02-23(009).。农村最主要的资源是大量山林和田地,农民虽然对其具有经营、管理和使用权,但由于之前没有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些资产没有盘点登记,明确权属,这些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使用权,没有以有效的形式入股至新型经营主体,取得收益,便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截至2020年12月,全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409.57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1%,总计承租土地651.08万亩⑥桂组轩.“撂荒地”成了“聚宝盆”——广西做好土地流转文章释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J].当代广西,2020(21):40-41.,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0%。农村资源一旦被闲置或者沉淀,就很难变现,无法形成有效资产。在此情况下,如何在现有局势下,探索构造一个既保证进城农民的土地权利,又保证留守农民的种养利益的土地制度,将农村土地资源盘活,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二)产业碎片化

由于广西地形地貌欠平整,农村土地分散化、碎片化、条块化,全区人均耕地不足1 亩,土地的平均面积仅有0.3 亩⑦周冬梅,张文明.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产业化的活力隐忧与路径选择——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调查[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4):51-59.,生产经营小农化,山地多,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不便于机械化耕作,严重制约着承包、合作社模式发展。加之农产品价格低廉,而农机、化肥、籽种、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致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小,农民耕种成本极高、受益极少。另外,由于目前的承包田种植状况差,有些地方因为缺乏劳力和产业资金,闲置和荒废了承包地,无法将土地凝聚形成产业。

(三)科技水平低

受地区发展总体水平限制,广西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多采用旧的思维观念和制度体系、经营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农民不愿主动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甚至对创新产品有恐惧或抵触情绪,抗风险意识和抗压能力弱。加上信息闭塞、创新意识缺乏,外部沟通交流少。然而,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程度,农民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会阻碍农业科技化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广西农业产业同质化和竞争能力下降。

(四)发展模式僵化

尽管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部分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相对创新的路,但总体上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偏僵化,产业缺乏整体布局安排,缺乏整体政策引导,没有完全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群众容易跟风种植,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化不明显,缺乏针对性和侧重点,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有时从国家或者自治区层面出台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框架,但到了市、县、乡级,却缺乏因地制宜的具体规划和详细措施,县、乡、村之间停留在一刀切、照葫芦画瓢的政策落实层面。甚至一些地区为了完成产业培育和发展任务,照搬照抄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导致发展没有实效。

(五)价格劣势明显

广西虽然第一产业占比较高,但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经营体系长期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生产规模既分散又微小。农民在以山林和田地为主的资源基础上,即便具备一定的种植养殖和流转自由,但农产品市场冲击力受束缚因素众多,如政策不到位、市场流通不畅、产品规模优势缺乏等,不具备价格优势。加上受工商业产品持续走高的价格影响,农民资本积累具有一定难度,现代产业化农民队伍无法形成。此外,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也是制约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的趋利性本质上会排斥那些发展基础薄弱、条件不优越的产业,故此,农村经济对产业发展资金的吸引力极弱,农村经济形成弱上加弱的局面。

(六)现代农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相对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生活条件差,发展机会和文化吸附力不强,农民职业定位不高,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80%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导致农村农业生产型、经营型、推广型和技能服务型等现代产业人才严重不足。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剪刀差。一方面,村委班子老龄化,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低,人员梯次不合理,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弱。另一方面,年轻的技术人才不愿意扎根农村,即便陆续引进一些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有的也忽视了当地产业基础和配套化程度,实际上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既造成资源错配又形成一定的财政资源浪费。

二是现有劳动力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广西是劳动力输出大省,2020年底外出务工人数为1008850 人,大多数有文化知识、懂技术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老人在家种植责任田,成为当前农村土地主要耕种劳动力。但这部分劳动力,大多为了自给自足,并不指望发展产业或者通过种养发家致富。因此,这部分劳动力资源的创造力未被完全激发。

三、广西乡村振兴路径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宏观统筹政策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实施标准和执行策略。广西只有依据自身特性,扬长避短、量体裁衣,制定符合区情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既确保统筹又兼顾特性,才能确保乡村真正的振兴。

(一)盘活农村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土地、山林、河湖等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要克服这些资源当前的闲置或休眠状态,就需要激活它们,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大胆探索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对于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强化共享理念。只有树立共享理念,强化资源吸引力,企业资金、社会资本才能更多地参与到投建乡村和共同发展的进程当中。因此,如何合理利用闲置土地,是推动乡村产融结合,提高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而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则主要针对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和荒地。而荒地则指的是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一切尚未被利用的土地,它们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仍处于惰性状态。当然,激活土地并不意味着要在农村实行规模扩张,或大量增加新增建设用地。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村资源利用,但须原则清晰。要确保农业产业升级不以侵占基本农田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摧毁乡村历史文化为代价。

盘活这些土地资源,涉及三大红线不能碰:一是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二是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不触碰;三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二)强化市场对接,优化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乡村振兴并非机械地让人口反向流入乡村,它的本质是建立与城乡之间更为科学有效的流动关系。因此,应该多措并举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让城市带动乡村。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考虑什么才是产业发展,什么才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起从生产、收购,到加工、冷链、仓储、营销等整个产业体系,让效益落地。要在市场的引导下,做好乡村定位和规划,把准前进方向,让市、县、乡政府和社会资本看到发展潜力和投资回报的希望,增强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吸附力。但在引导农村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进程中,政府不是唯一主导因素,农民也不是完全自发自觉,要尝试吸引城市中的智库和良好健康的社会资本多加参与,共同营造形成一个政府领导、社会推进、农民为主的共同体模式。

(三)统筹谋划,确保农民享受产业经济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经济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究其根本,农民仍然是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因此,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方式,都必须首先确保农民充分积极的参与。要坚决确保农民在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当中自主管理的权限。当前,不少农村产业项目,要么采用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要么通过用工方式让农民到项目上就业,要么承租农民宅基地或耕地,一定程度上,它是解决用工、用地问题的权宜之计。短期上看,农民似乎从中获得了比此前小农耕种略高的收入,但这种偏资本和市场化、商品化改造的运营模式,并未从根本上促使农民成为集体经济共建共享模式中的组成单元,而只是让其以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加以利用,只是流转土地和宅基地的一种补偿。当前的项目运营模式有可能会让资本在瓜分乡村资源、享受乡村改革红利的同时,拉大乡村贫富差距,破坏乡村组织模式和原有秩序。真正的乡村振兴,应基于项目运作,从机制上确保产业经济红利渗透到广大农民身上。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农民发展现代种植业和现代养殖业。现代种植业以优质绿色、生态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改粗放管理为精细培育,打造农业品牌,建立农业地理标志,增强广西农业竞争力。现代养殖业以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苗种、饲料、药品、技术、回购等,农民负责提供场地、劳力,有效解决农民技术不高、流动资金紧缺、市场波动等风险,提高农民养殖积极性和效益稳定性。种养殖的兴旺是农民摆脱贫困、巩固脱贫成果、迈向富裕的保障,更是致富增收的前提。

(四)关注新动态,把握特色化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根据乡村实际,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可建设现代产业园,加大国家投入,建立国家、省、市、县不同级别现代农业产业园;可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小农户参加,避免单打独斗;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打造农业品牌;可强化物流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速度。此外,还需要融合新科技、新思维,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渠道,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四变”为抓手(小块变大块、坡地变平地、旱地变水田、水牛变铁牛),探索走连片治理、综合开发、高效发展的新路子,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要按照工业“筑巢引凤”发展模式发展农业,有条件的县区要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建设标准厂房和冷链设施,加大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广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站在农村全领域发展的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统筹布局,应从乡村田园、民居、生态、农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搭建层次多、领域宽、辐射广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其它方向延伸。但农村经济特色化,要把握好乡村原有空间和先天基础优势,要避免大建设和大拆除,避免对城市发展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应遵守就地取材和量体裁衣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传统和习性的基础上,探索乡村多维度发展。此外,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也是对强化农村经济具有基础稳定作用的发展模式,可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培育丰富多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享受农村经济发展利益。

(五)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发展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对农村产业经济进行客观全面摸底,对主导产业的承载力进行准确判断,要通过SWOT分析,判断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并对产业前景进行合理研判。要完善广西农业生产决策机制,因地制宜,坚持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村庄类型,实行划区分类的差异化推进策略,避免农产品市场品类结构和供应模式的无序性,生产区域、供应数量、供应周期的冲突,降低广西农业同质化竞争程度,提升广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但要加强对各市县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开发,导致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要充分体现各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人才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是通过进村办班、半农半读、农民夜校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提升农村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可侧重推动对村委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等就地就近接受系统化、职业化教育。二是多方引导,通过政策宣讲、福利提高等方式,引导涉农高校毕业生、“城漂”、退伍军人、退休市民等各类群体回乡创业。三是组织专家教授、培训师、农技推广人员将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技术传授给农民。四是针对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积极利用手机、传单、广播、电视等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农业新政策传递给农民。尤其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农村普及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宣传教育机构、农业推广部门要善于利用抖音、快手等农民耳熟能详的传播平台服务农民,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民对新技术新信息的接受能力。

(七)提升科技支撑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农业发展已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亟需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升科技支撑力度,主要通过发挥农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优势来实现。首先,要支撑“接二连三”、功能多样的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拓展农业技术应用,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可采取三个方面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质量安全的技术;重视单项技术应用、技术集成与组合应用效率。其次,强化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渗透。可拓展智慧农业平台,涵盖内容除涉及生产管理、质量溯源、病虫害防治等的农场管理外,还可包括涵盖环境监测、生产监控智慧的农业监控,以及涉及数字化、分析决策、网上商城等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块。◆

猜你喜欢

广西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广西贵港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