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问题与改进

2021-01-31韩学俊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韩学俊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杂志、期刊、文献、情报等文化资源的聚集地,是服务高校教育与科研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书籍、文献等文化资源线上化进程提速,以电子书、数字期刊、数据库出版物为代表的数字化出版方式迅速崛起。加之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便利的入网条件使得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增长。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1]。在此基础上,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检索、内容获取的需求逐渐被更加快捷、丰富、多元的线上渠道满足,囿于纸质介质束缚的传统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一度备受冷遇。在新形势的倒逼下,为响应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同时将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全面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与学术科研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纷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旨在实现转型升级。

一、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概述

数字资源建设,即借助数字化手段,对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加工与处理,并对已有的数字信息资源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采集、选择以及组织,确保形成可资利用的数字资源体系[2]。在信息海量涌现、信息获取方式日益线上化的新时期,数字资源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升级转型的潮流所向。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时代意义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既是高校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必经之路,也是丰富馆藏资源、强化自身教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的必然需求,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首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具有关键助推作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化改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互联网硬件设施条件得以改善,高度信息化的数字馆藏资源大幅扩容,开放共享的资源获取充分拓展了网络学习与数字教研空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逐渐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纵深融合的排头兵与助推器。其次,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建设数字中国具有先导与示范作用。高校作为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数字化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缩影与标志。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能助力高校进行数字化人才培养,其在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应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数据库、电子期刊建设中对数字出版的有效反哺,亦是助力数字经济与反映数字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经验

1994年,美国率先发起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其国会图书馆与15所研究图书馆、档案馆担纲先驱。1999-2005年间,俄罗斯政府以年均出资2亿卢布的高昂热情投入数据资源建设研究中。21世纪初,英国剑桥大学加盟美国麻省理工DSpace项目,并着手搭建DSpace@Cambridge数据库,供该校相关机构进行资源储存以及校际数据共享。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起步早,且在数字馆藏资源储备、数字资源特色打造与大数据反哺上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转型起到了积极指引作用。在数字馆藏资源储备上,以哥伦比亚大学与多伦多大学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始终将丰富数字资源作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第一要务,致力于多样学科资源扩容、多元内容载体扩充、各类语种文献扩建等,逐渐在数字资源储备的广泛性与纵深性上形成独特优势,满足了高校教研工作与学科建设。在数字资源特色打造上,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不约而同加大对特色原生资源、重要科研数据、易损科研信息等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数字资源的资金与人力投入,特色收藏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在大数据反哺上,纽约大学图书馆与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纷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馆藏资源使用情况、用户研究习惯、用户体验等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用户偏好为导向反哺数字馆藏资源规划与分配,使数字馆藏资源最大限度满足高校科研与教学需要。

(三)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成果

作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前身,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于1998年便着手搭建共享数字资源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对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改革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部于2015年年底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多处条款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做出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国内高校纷纷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并接连在数字资源覆盖广度、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数字资源覆盖上,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各学科与各类型数字资源扩容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积极进行馆际间共建共享,实现了不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等的大面积覆盖,数字资源种类涵盖报刊、电子书、文献报告、多媒体资源等多种类型。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引进中文科技期刊、Nature全文数据库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依据自身资源与学科特色等搭建个性化特色数字资源,不断推进数字资源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在数字内容服务能力上,图书馆在传统借阅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检索平台与数字资源检索培训,为高校教研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使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失衡

资金投入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赖以推进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数字资源建设成效。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层次的制约,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高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据统计,2016年我国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投入最多的图书馆与投入最少的图书馆之间相差近5456倍之多[3]。这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数字化资源扩容上存在严重发展失衡:位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引进数量与质量均明显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同类高校。此外,“985”“211”等重点高校图书馆由于获得更多资金与政策倾斜,其数据库拥有量大都在100个以上,甚至有不少重点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数量一度逾200个;而大多数地方性院校与高职院校等数据库数量不高于20个[4]。不同高校间数字资源建设失衡现象不容小觑。

(二)主体信息素养不足制约数字资源利用

主体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应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亦是影响数字资源使用价值的关键所在。主体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化、数字化内容的检索与评估,更涉及对信息内容的挖掘、整合处理、分析决策等深层领域。而目前高校图书馆中,不论管理者、馆员,抑或高校师生等用户群体,普遍缺乏与数字资源建设程度相匹配的信息素养,这严重制约了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多数图书馆内工作人员欠缺对数字资源的深层挖掘整合能力与信息化服务能力,使得数字资源传递力、影响力不足,数字馆藏的海量、高效、便捷化使用体验未被广泛传播,数字资源这座巨大冰山下蕴含的新型知识服务有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管理者缺乏对数字资源的系统宣传与培训,部分高校师生的信息化意识薄弱。加之对数字化设备不熟悉,使其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依然局限于信息检索层面。面对海量数字化内容,一旦检索方法有误,检索结果差强人意,难免会在不愉快的使用体验中引发用户流失、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三)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重复建设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并非一夕之功,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能从源头上把控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最大程度避免重复建设,切实推进数字资源建设。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欠缺整体规划,致使其在数字资源采购、数字资源反馈等关键环节上预见性与参考性不足,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在数字资源采购上,多数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采购前缺乏远景规划,没有依据高校发展与重点学科建设方向进行采购逻辑梳理、采购标准论证、各渠道采购内容规划与重点采购内容厘定。不少数据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将相同数字资源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许多中外文数据库一经问世即面临资源重复问题,如施普林格(Springer Link)、爱思唯尔(Elsevier)和威科(Kluwer)等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5]。缺乏严谨规划的盲目采购,难免出现资源重复问题。此外,合理有效的数字资源评价反馈机制是考核数字资源采购有效性的关键。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因不掌握数据统计接口,不具备相应反馈机制,对数字资源的数据反馈仅依靠点击率、下载量与数据商提供的真实性有待验证的统计数据,因此不仅数字资源反馈效果大打折扣,更不能对数字资源采购形成有效指引,使得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犹如盲人摸象,数字资源内容的实用性与匹配性较差。

(四)数字资源版权缺乏有效保障

互联网与云储存开放共享的特性在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无限增长空间的同时,也因用户实时动态性的信息检索与便捷化的资源传输与共享,加剧了数据安全隐患与数字资源的版权风险。此外,高校图书馆在与数据商签订的采购协议中,往往对数字资源的使用范围没有明确界定。而图书馆却具有面向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的职责,一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侵权行为,图书馆将面临侵权风险。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面临一定的版权风险,诸如在资源联合采购中多个数据库资源使用权限界定不明引发的版权风险;在联合开发过程中对版权解决责任划分不清晰造成的侵权风险;在数字资源交换中由复制与共享引发的版权归属变动等潜在版权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三、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规范化建设

随着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数字资源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发挥教研与学科建设服务作用的关键,图书馆将演变为拥有巨量内容资源的资源库、信息库、数据库。因此,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规范化、均衡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对此起到强大助力作用的资金投入无疑是高校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首先,政府应在持续加大对重点高校财政倾斜的基础上,加大对普通院校的资金扶持力度,使其在数据库数量、数字资源种类、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基础设施上获得全面提升。其次,高校图书馆更应着力提高数字资源建设的规范程度。加强对数字资源建设的顶层规划,进一步提高资源采购、资源分类管理以及资源利用的专业度与规范度,并用数字化馆员取代传统馆员,强化并提升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化、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提升信息素养,加强各主体数字资源利用能力

相较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图书馆管理者、馆员、师生及大众用户群体在信息技能与数字资源使用上相对薄弱,致使数字资源利用率偏低。为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在教研工作中的引擎优势,未来高校图书馆要将信息素养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的馆员培训考核中。除强化其对数字信息的检索、归类技能外,更要深化其对数字资源的内容分析、个性化资源整合、数字化知识服务与信息安全的意识与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师生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增设信息素养选修课、讲座,或通过数字资源采购调研与评价反馈机制,引导师生充分参与数字资源建设过程,强化其对本校数字资源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对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使优质数字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三)推动多方协作,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多元统筹

面对数字资源的无限性,单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力稍显薄弱。多方协作、共建共享才是有效解决数字资源重复建设,平衡高校间数字资源分布不均,促进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化,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利用价值的有效举措。目前,世界不同高校间已建立起具有协同采购、馆际互借、资源集成作用的共享型组织,且具有一定规模。例如,美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The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OhioLINK)、常春藤盟校馆际互借服务系统(Borrowing Direct)与伊利诺伊州学术和研究图书馆联盟(Carli),欧洲G8数字图书馆联盟,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简称NII)、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6]。中国在馆际共建上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一定成就。如由包含清华、北大在内的119所高校于1998年共同组建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图书馆长联席会(The Joint University Librarians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JULAC),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等。高校图书馆进行跨区域、跨系统的多方共建、多元统筹已大势所趋。因此,未来高校应在同类型、同区域图书馆结盟外,努力发展与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出版商,甚至技术机构的多元协作,将数字资源的集群化优势发挥到最大。

(四)加强法制管理,完善数字资源版权保护

目前,因数字资源版权界定不明以及高校数字资源具备开放性特征,加之互联网带来的超地域性的便利传播,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着诸如数字化改造侵权、端口链接侵权、用户使用不当侵权等版权问题。为此,在新时期,政府部门及相关立法、司法机构应尽快制定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清晰法律条款,明确限定数字资源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版权使用界限、法律权利及义务。同时,还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生产领域的版权管理与监督,明确数据商与著作权人在版权开发与商业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此外,相关机构还应着力推进版权管理与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升级,在法制约束外用技术为版权保护赋能。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汲取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强化自身数字资源规范程度、提升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多元协作,推进版权保护法治化进程,方能在新时期迎来新一轮长效发展,成为高校教研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图书馆
答数字
飞跃图书馆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