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家优秀伦理资源融入大学生德育研究

2021-01-31黄庆丽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墨家伦理道德

黄庆丽

(青岛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071)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任务。在推进高等教育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中,把三千余万名大学生培养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革新力量,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是影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全体大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仰赖于新兴伦理思想的创生以及对传统伦理资源的创造性继承,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来创新德育模式。墨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和卓有成效的道德实践,可发掘为大学生德育模式改进得以借鉴的文化资源,为提升大学生德育的丰富性及实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现代价值

墨家伦理思想是指由墨子创立并围绕墨学“十论”展开的有关社会道德及公共生活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华民族宗法等级制解体时,新兴阶层的价值需要和利益诉求,代表着手工业者及普通民众的阶层利益,成为儒家为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代言的有效补充。其核心价值和墨学“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基本吻合,既包括价值认同、关爱他人、和平反战、生态和谐和反对宿命等具有现代意识的主张,也包括德福源于天、以德敬天顺天和从鬼神处获致幸福的朴素的原始道德的残余。在分析其现代价值时,需要秉持辩证、实用的立场,吸取有益于当前社会建设及现代生活的成分。

(一)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先秦诸子哲学突破的轴心时代,“不入于儒,则入于墨”,墨家伦理思想发展成和儒家伦理文化双峰并峙的恢弘格局。从组成内容看,它包含穷尽事物之理之利的科学技术精神,尊重普通民众生存权利、教育权利和参与权、发展权的民主政治原则,敦促民众向爱行善的社会教化思想,兼爱、交利为他人奉献的利他主义,敬业、守信并追求高超技艺的工匠精神,注重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批判性思维,等等。从结构层次看,它包含丰富的信念伦理,执著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仰;还包含丰富的责任伦理,“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方式,强调人的主观善良动机和利他行为的客观结果协调一致;此外,还表现出“强不执弱、诈不欺愚”这种施加于弱者、弱势群体和弱小国家的承认伦理,这有利于兼顾强势者和弱势者的地位及利益公正,能够化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以维护世界和平。如此超越历史时空的限制,而颇具文明普遍性的墨家伦理内涵,在廓清其思想本质的基础上,为现代社会协调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一种借鉴方案,也可转化为促进我国大学生德育模式发生深层次变革的本土文化资源。

墨家伦理思想融解于传统文化的脉络当中,即使长期沉寂、隐而不显,仍然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精神纽带的作用。百姓安老携幼、扶危济困的团结互助精神,士阶层为国为民请命、坚毅救世的侠义品格,无不体现其深刻影响。自民国时期整理国故以来,梁启超、胡适和冯友兰等人开始使用西学方法来解析墨学义理,开启了相应主题的研究放眼古今、兼顾中西的新局面。通过系统整理和重新阐释,指出其投身现实生活、注重物质功利、突出实用价值和强调无私分享的典型特质,这对人的伦理境界从重视务虚转向务实,从追求利己升华为利他,对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大有裨益,墨家伦理因而被看作是重振文化的必需和救国济民的利器。[1]通过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把它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2]西方功利主义伦理[3]及全球普遍伦理[4]加以对比,认为它是以他人为目的且关怀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对他人伦理责任的绝对优先,并把伦理观念落实为服务他人的实际行动,具有求真务实、刚健有为、对生命匮乏状态不断加以改善的实践品格,墨家伦理资源有助于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建设。综上可知,从时间维度看,它既对当时贫困、倾轧和不公的社会现实进行批评及矫治,也为解决当今社会中阶层矛盾和利益冲突提供清晰的思路。从空间维度看,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上生发出来的本土伦理思想,也能和世界范围内不同的主流伦理文明开展富于意义的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共同生活的和谐秩序而贡献思路。

对墨家伦理思想系统研究后形成的一般共识是,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社会激剧变革的时代浪潮当中,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伦理总纲,倡导人与人之间普遍地施与情感和利益,其“贵义、尚利”的务实的功利主义思想,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人的行为之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墨家提倡切实地采取和伦理规则相一致的公共行动,要求伦理主体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热情,如此才能做到言行相符、知行一体。只有把爱利天下的伦理规则内化为言行及其潜在动机的绝对律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实现相爱互利的道德目的,以此来解除社会冲突及由此造成的倾轧与痛苦,最终消解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不公与不义。其赞成社会本位的伦理宗旨,力图把公共生活建设得公正、和平与幸福,个体和家庭的美好生活才具备实现的条件。当前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亦要坚持内外兼修,一方面在个体层面提升年轻一代的道德实践能力及人格修养水平;另一方面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以此优化大学生德育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墨家伦理不受时空限制的先进思想值得借鉴。

(二)墨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分析其现代价值,首要的是考察当今社会生活的整体伦理状况如何,判定其对于解决现阶段公共生活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适用性和实用性何在。高校德育是社会组织的子系统,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其如何被用于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与伦理生活有何启示。现代伦理生活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文化多元主义和价值自由主义带来的道德去中心化及精神虚无主义,这使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伦理困境。公德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契约意识、责任担当和利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物欲主义和利己主义乘虚而入;在私德领域则表现为人格的萎顿及自我的无以附丽,个体与群体的联结不够亲切与紧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的伦理难题是几大主要文明体间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发潜在的宗教、战争及经济贸易领域的广泛冲突。国家、政府和团体组织面对的挑战来源于科技竞争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如善待父母的孝德与儿女忙于学业、事业而无暇照顾的家庭伦理矛盾,物质消费时如何平衡欲望与理性,职业追求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等等。上述各种结构性冲突,构成了大学生的生活主题或道德抉择的宏观背景,这要求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前在教育中做好预案,让包括墨学在内的传统伦理资源参与其中并为之所用,尽可能提供给大学生尽量好的道德发展资源及成长文化环境。

对墨家伦理思想现代价值的发掘,梁启超、胡适、冯友兰、蔡元培、孙中山和毛泽东、陶行知等人进行了不懈探索,使它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梁启超、胡适和冯友兰都肯定了墨家团体的崇高人格和牺牲精神,蔡元培指出先秦唯有墨子颇治科学技术且富有创新精神,孙中山认为兼爱类似于基督教的博爱救世,毛泽东更是主张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是表现出革命性的唯物主义者,陶行知终身信守“爱满天下”的教育精神,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寻找出路。这些杰出人物认可墨家的科学精神、平等博爱、唯物思想和救世济民的高尚情怀,这启发后世治墨者应当尊重墨家本意,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主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文化思潮,墨家的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又具有包含深度悖论的儒家仁爱观根本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甚至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的某些权利、平等观念的缺陷,值得今天大力发扬。”[5]深入分析可知,其“兼爱、非攻”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守望相助的普遍利益,提倡的平等之爱与对弱者的同情可推动国家和民族间的文明对话,“赖力而生、节用节葬”对提倡廉政德政、以劳动为美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中华民族形成科学精神和坚守道德理想意义深远,对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大有作为,符合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上述墨家系统性伦理主张,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主题密切相关,运用充分、得当、深入,则对其创新创造思维、美好人格品质、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培养,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德育领域发扬其现代价值,仍要服务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之理解程度越深,接受程度越高,践行能力越强,则越能体现在他们的心性修养和言行举止中。尤其是墨家伦理中蕴涵的颇具现代气质的信念伦理、责任伦理和承认伦理,足以转化为改善大学生伦理生活的有益元素,以克服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他们的不良影响。墨家表现的对内在德性的自我修养,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进取力行、注重实效的理性人格,对如何形成现代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和国家认同,如何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皆可以提供合理的借鉴。其言必行、行必果,注重考查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一致性的伦理实践方式,对改善当前有些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佛系心态的现实状况,对改进其言行脱节、散漫拖延等负面现象,可提供解决问题的参照方法。

二、大学生德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大学生德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为先的观念仍需加强。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以及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更倾向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知识传授优先于道德引导,对德育空间造成了一定挤压。二是在内生动力上,大学尚未主动引领社会道德的变革,全面育人、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三是在实施策略上,未能与时俱进地设计大学生德育的创新模式,未能以学生为中心来规划德育内容及方法。这使处于道德成熟关键期的大学生难以得到来自学校德育的有力支持,增加了他们参与道德生活的成本与风险,也不益于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进步。

(一)德育为先的观念需加强

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使他们德性与能力并重,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务实能力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流大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应是普通本科院校追求的育人目标。对大学生德育弱化的剖析、批判时有发声,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为适应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而采取的调整性策略,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成效任重道远,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及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经济回报率则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马克斯·韦伯批评现代社会追求短期利益,指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分离造成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这使现代大学已不像它的古典前身那样坚守道德培养目标,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批评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更是呼吁高等教育应当为各个国家乃至全人类输送领袖级和学术大师级人才,[6]大力培养能够引领各个领域强劲发展的德才精进之人,可见大学任重而道远,亟待提振德育改革的信心、能力与内生动力。

在能力本位、效益挂帅的现代社会,加强专业教育和培养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接受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对增进个人成就和促进社会发展有双重价值,可若是忽视了道德人格的培养,即使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也只是谋取个人利益,而难以造福社会和改善普通民众的福祉。甚至在遇到个体的道德危机或社会整体道德滑坡时,易于演化为危害公共利益,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并不罕见的职业伦理失范与职务犯罪即为明证。为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新中国成立后近四十年,“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专门人才”,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话语体系。此后,由于高等教育扩大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逐步淡化了这一意识形态意味较浓的提法,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15年重新修订时增加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述,并置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尽管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有所变化,要旨都是为了把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及职业训练融为一体,以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二)大学需引领社会道德

作为拥有独特组织形态的社会建制,大学以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和对卓越美德的坚守而立世,传承美德典范意味着培育能更新并引领社会风气的新生代公民。若是偏离了大学教育的这一初心,将过于追求学术的经济价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难以落实。当大学主动塑造社会的伦理规范,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会获得良好的道德成长资源。回顾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革除弊病的治理实践,是在社会道德急剧变革的时代,融合了我国书院传统中的尊德性和道问学,吸收了德国大学精神中的重实用主义、重民族主义,重塑了北大的精神气质,引领了教育界的整体风气,唤醒了大学师生去寻求真理、热爱国家、谨守美德,直至带动了全体年轻学子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前途的担当。“1919年五六月间的狂潮使北大不再仅仅是一所高校,而一跃成为中国知识界和社会舆论公认的领袖。”[7]28献身于知识和美德的北大精神已成为我国高校质量文化的风向标,证实了大学主动引领道德风气,足以激发师生求真求善的精神源动力,把大学建设成高雅文明之地,滋养师生的道德生命,以至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风貌。

大学若只是追随社会风尚,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将庸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勇气难以被激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提振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坚持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坚持培养能者和培养贤者同行,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为自身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益于提高学校的发展质量及办学声誉。大学和社会存在职能分工,前者以创新知识、更新道德和输送人才为主,后者以提供物质消费和公共服务为主,两者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合力。大学师生践行先进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增强了所在城市的幸福感与精神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文明元素,实现大学和城市的互惠双赢。这要求大学采取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以服务学生道德成长和社会道德进步为双重视角,推进德育的不断革新。

(三)大学生德育模式需创新

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和行为的规范化操作程序,是在科学理念指导下构建起来的,由方法、模型、制度、工具和实施程序组成的标准化行为体系,是高度简化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结构。大学生德育模式是依据系统化理论来指导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结构化的实施程序及方法策略,涉及大学生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内容和形式以及评价和改进等。其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目标设计较为宏远而现实教育影响力不足,尚未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日常生活之需,表现出和社会现实脱节、和专业教育分离以及突出灌输而德性培育不足等问题。[8]其改革目标是依据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技术伦理、消费伦理、学术伦理和日常生活伦理等不同内容,引导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信念、情感、意志和反思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及道德修养。这亟需健全以大学生道德发展需要为核心的主体教育理论,形成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生态;[9]优化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生活德育和体验德育。

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掌握道德判断能力和公共行动能力,是大学通行的共识及做法。由于社会转型、价值多元、技术进步及生活风险的多重影响,大学生德育模式需要全方位创新。首先,立足大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立足未来生活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价值传播方式和教育方式,沟通德育与社会变革、与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其次,在德育意义和价值上,平衡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引导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并服务他人中彰显个人价值,在增进他人福祉时实现个人的理想追求。再次,在德育内容和形式上,依据青年时期重要的生活议题,包括自我、学习、恋爱、考研和创业等设计相应的专题教育,打通课堂德育与生活德育、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界限,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影响和同伴影响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最后,在德育评价上,拓展量化评价模式,使用主题式、批判式、情境式和案例式多样手段,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及动机,衡量其道德发展水平。

改革大学生德育模式,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伦理命题,立足大学生应对日常生活及参与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实施策略上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的情境化、可接受性和评价多元化。有必要借鉴民族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德育资源,而墨家伦理可以沟通儒家伦理及西方伦理,在不同伦理体系的对话中,共同建构大学生德育的伦理文化和价值基础。有学者倡导把墨家伦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和人格养成教育,[10]应对文化全球化和价值虚无主义的冲击,改善大学生德育实践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助力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墨家伦理思想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实现路径

墨家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言行一致、爱利一体、动机与效果统一、社会要求和个体内化合一、对伦理原则既继承又创新的德育模式,对当前高等教育履行教以成人的社会职责有所启迪。墨家的伦理思想较为丰富,理论建树与实践成果较有成效,在内容和方法上对大学生德育有所启发。

(一)对墨家伦理内容的吸收和转化

墨家在团体生活中坚守伦理信念,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遵循同样的教育机制。兼爱原则表达出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可激励现代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中为他人服务的观念与行动。其“强为、力行”的责任伦理,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建设并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承担起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负责的意识。其“尚同、尚贤”的典范效应,有益于引导年轻人在生活中追求崇高、美好,抵制丑恶及低俗,通过示范—模仿在道德发展上追求进步,形成凝聚力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汲取墨家伦理的内容资源,可丰富大学生德育的理论建设,通过借鉴其中的做法而增强实践效果。

综合考虑伦理内容,在当时礼崩乐坏、人心—社会秩序重整的转型中,墨家由“非礼乐”对既定价值体系进行批判性反思,建构起旨在维护不同阶层利益的道义伦理,而不仅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背书。“兼爱、交利”涵盖了不同个体、家庭、阶层和国家的情感权利表达与利益诉求,是典型的社会公正思想,以之观照大学生德育,吸收其中既有本土风采又具普遍意义的共情共利思想,可充实大学生的伦理需求,让他们建立起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深刻的道德关联。大学生继承墨家对当时盛行的礼乐文化全面反思并改造的思维方式,则会对不同的伦理规范体系保持辩证、开放、进取的立场,减轻对当下社会流俗中功利主义及庸俗趣味的盲从,保持独立判断,有益于大学生养成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借鉴其内容时,既要理解墨家具体的伦理规则,也要兼顾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吸收其超越时空限制的道德认知、思维方式、行动策略和革新精神,使之在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中内化、体验化和常态化,真正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二)对墨家伦理方法的借鉴和移用

墨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广受知识阶层和民众关注,在日本一度盛行并影响其民族精神中的重实用、工匠精神和刚强意志,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和英国历史学者汤因比在对话时认为墨家之道更适合现代人和现代社会,可见其包含科学、合理的伦理方法。墨家在团体生活中训练组织成员知识、能力和德性协调发展,强化对“兼爱、交利”伦理规则的内化,要求弟子所言即所行、信守承诺、意志刚强、团结一致,拥有美德既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高尚之士,也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当前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强调道德发展的主体性及整体性要求,化解知识、能力与德性的内在紧张,让他们有能力过上美好的生活,成长为引领社会风气的人。在此,墨家的伦理方法可合理移用,可促进个人与集体、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外在规训与自主修身的和谐,让大学生德育模式从单一走向丰富。教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与他人利益的平衡,促进道德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带来个体和社会的进步,这亦是墨家伦理兼顾利益与道义、自我与社会、修身与行动、情感和功利的出发点及归宿。深入墨家伦理方法可知,其主张伦理规范与社会运行、生产劳动及个人生活保持融合,无论是从事政治活动、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作,都以实用、利民和效益为原则。这对当前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和实效性,无疑是一笔精神财富。

在中华传统伦理家族中,儒家追求成圣,道家渴望逍遥,墨家是实干的行动主义者。其不畏艰辛,立志以天下苍生幸福、安宁为己任,又有坚毅之心,说到做到,拥有热情,希望建成富足、文明、共享的美好社会。由于墨学中绝造成的陌生感,当前尚未被充分认可和灵活运用。使之融入大学生德育,在其日常生活及社会化进程中得以传播、内化和实行,在德育目的设计、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墨学的文化元素,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彰显其精神。这是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既能让墨家伦理思想发扬光大,也能让大学生德育有所增益。

猜你喜欢

墨家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