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1-31常经营
常经营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科研处,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后,高校相继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新时期高校的育人观念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越来越被关注,思政育人就愈发显得重要。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育人过程,倡导三全育人[1]。于是高校通过打造精品思政课堂,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力争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2014年上海市实施教育改革并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开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课程;2017年6月,教育部充分肯定了上海“课程思政”做出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上海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样板[1]。2018年多个省份的高校都开始尝试课程思政改革,最初都是从某一门课程开始,探索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接下来有不少高校开始探索某一个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相对于上海高校做出的改革成绩,很多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深入,甚至只是改个名称、贴个标签,思想教育和专业授课仍是两张皮,最终结果是喊喊口号,立个项目而已。上海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上海多所高校拥有国内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师资的优势、资金的优势,都是国内很多高校望尘莫及的。所以各地高校要对标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对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的育人内容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同时对高等职业学校也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对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二、“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应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让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协作,发挥好各自的育人作用、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通过党团建设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模范作用;组建一支大思政教师队伍,充实思政教育队伍成员;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开辟思政育人沃土;筹建特色社团,优化思政育人载体;完善公共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即打造集“学生干部、思政教师、校园文化、特色社团、课堂教学”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注重党团建设,培育优秀学生干部,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以党建带团建,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积极、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党团课、优秀学生干部能力提升训练班来提升学生干部整体素质,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干部基础能力的培养,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再到个人整体素质的飞跃,使学生干部队伍素质过硬,切实发挥桥梁作用,切实发挥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也使他们在众多青年学生中真正发挥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担当有为的成长氛围。学生干部在整个思政育人中起到的作用是以点带面,一个学生干部辐射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共振效果。
(二)建立大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思政教育教师实力
通过优势资源组合,吸收艺术类、教育类、管理类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思政育人行列,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升学校思政教师队伍素质;通过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和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从制度根源上破解师资难题,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辅导员、青年骨干教师吸纳到这支队伍中,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送本校教师出去学习或者请进大咖提升本校师资实力[3]。存“道”才能精“业”、修己才能育人,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丰富教师的知识,给老师吸收转化的时间,让教师在课堂内外言行一致、思想统一,守好各自的责任田,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三)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开辟思政育人沃土
教育部推出了众多精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这些都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的优秀载体[4]。我们可以把这些精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充分利用起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生活在校园里的青年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
我校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经典文化传承活动,实现文化浸润。经典文化传承包含了“经典文字诵读”、“经典歌曲传唱”“经典文化论坛”等系列。每个月份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多样化。端午节,我们弘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们通过宣传、介绍节日文化,通过古代诗词佳作赏析、吟诵,实现我们的文化浸润,提升文化自信。在国庆、九一八、一二九等具有历史纪念性的日子,我们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母校的故事、红色经典歌曲传唱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对在校生开展经典悦读活动。阅读经典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之所以选取经典书籍,是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道理、具有权威性。通过开展悦读书香活动,倡导阅读文化。实际工作中为了方便学生,我校在每个系部设立小型图书阅览室,免费为学生开放,每月召开读书分享会。通过阅读经典让学生理解人性、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让书籍滋养心灵,让书籍充实生活,让书籍给予个人力量,真正通过读书启迪心智,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四)支持特色社团建设,优化思政育人载体
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的载体。我校对学生社团工作十分重视,对特色社团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我校现有学生社团26个,譬如“电商协会”“电器维修协会”“旅游文化协会”“美家设计协会”“书法绘画协会”“动漫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对于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团,将特色专业社团与教研室对接,系部专门安排专业课老师开展业务指导,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问题答疑。在社团管理方面,由学院团委统筹管理,每年对社团创新活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目前社团规模不断扩大,特色社团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好评,社团人数占到全院人数的19%。
(五)完善公共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把握课堂育人主阵地
公共基础课方面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艺术欣赏、普通话、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纳入大思政课程范畴[5],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时要求,对这些课程要求教师集体备课,打造精品课程。除此之外,我校立足质量特色,开设了质量通识课程《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这些课程分布在六个学期中,每门课程的考核要求也各不相同,以期达到全程育人的效果。为了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对公共课教师集体培训,让教师形成思政教育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在个人观念上突破传统思政育人的局限,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育人是一个体系,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参与到思政育人过程中,每一门课都有必要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我们邀请思政名家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确保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了应对融合难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的教师从资源挖掘、教学设计、元素融入到言传身教等进行面对面示范、一对一评析;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说课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切实解决课程思政挖掘什么元素、如何融合思政元素的难题。二是我们找到了几个突破点作为思政育人的实践,即提升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我们主推母语文化,要求普通话测试、口语表达测试、美文鉴赏测试;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通过传统文化讲解,通过对坐姿、站姿、接人待物等方面多形式的考核,使学生在语言艺术和行为规范方面确实有了很大提高。
三、“五位一体”课程思政的反思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必须以教师为突破口,实现思政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素养、思政情怀;切实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晋升激励机制,课程协同机制;切实提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科学性、思政意识融入的有机性、思政体系的系统性,着力实现育人与成才的统一性。
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首先,把握课堂主阵地,课程、学时安排要科学,每个学期都有侧重点,三年培养期结束形成一个合力,公共课是人文精神培养,专业课是工匠精神的提升,实践课是家国情怀的厚植[6]。其次,注重第二课堂的辅助效果,依靠丰富的活动、社团的管理,让学生发挥特长,实现价值。第三,环境浸润,实现校园文化、身边榜样的引领和熏陶。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各自专长,发挥课程的优势,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协同体系,同心同向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固定的范式,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从主观上重视,制定能落地实施的措施方案,才能让课程思政不流于形式。近十年来我们从评估到诊改,再到现在的课程思政,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观的转变。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家庭学校都陷入了焦虑,家长拼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报各种辅导班,高中阶段把时间按分钟来计算,拼分数,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机器一样高效运转,其实,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初衷,教育首先是育人,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成为人才。课程思政凸显了育人功能,把育人放在首位,强调育人与育才的协同融合。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特别是高职院校育人任重而道远,学生在校三年时间,要完成人才的成长,是需要很多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也是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肯定与支持,课程思政必将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