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学作品阅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施路径探析

2021-01-31郑玉祥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革命红色

郑玉祥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是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集中表达,也为新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用什么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红色文学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红色”的特性而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静下心来阅读红色文学经典,用心感知革命年代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珍惜当下安宁幸福的生活,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分析

大学生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感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核,学习作品中革命英雄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怀,最终在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

1.1 重现红色革命历史,发掘优秀精神资源

红色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来源于历史实际,以文学形式记录着真实的历史,在文学叙述的过程中也会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渲染和呈现,而在以不同时期历史背景为素材的作品中又凝聚着优秀的精神资源。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既是在重温历史,又是在发掘作品中凝结的优秀精神资源。

红色文学作品用文学记录历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作品中或叙述或描写或纪实或咏叹,展现了特殊年代先辈们的战斗与生活的场景。红色文学作品是从文学的视角看待中国革命的历史,它在诉说历史但又不同于历史纪实,在叙述中增加了文学审美元素,大学生在阅读中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思想上的指引作用。红色文学作品以丰满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克服种种困难,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取得斗争的胜利、信仰的实现。大学生在阅读时脑海里就会产生时空的变换,一边是先辈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一边是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里学生安静学习的画面。这样强烈的画面对比,更能激起学生的革命情怀,深刻了解到今日之安宁和平的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由此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纵观当下比较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可以清晰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围绕某一段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某一典型历史事件展开,每一段历史或每一典型历史事件又都凝结着不同的革命精神。如红色经典《红岩》中凝结的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精神,《红旗谱》中呈现的抗日救亡的爱国精神,《林海雪原》中渲染的英雄侠义精神,这些精神引领着青年大学生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顺利实现。中国革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革命英雄人物且铭刻着不同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因大学生的阅读不断内化成其思想动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新时代大学生心向往的价值追求。

1.2 树立重要人生典范,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之所以能够带给不同时期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和价值观上的引领,还在于它所刻画的每一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身上展现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这些革命英雄是大学生的人生典范。

红色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既是革命的先驱者又是道德榜样的示范者,他们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大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现每一部作品中都刻画了具有良好道德节操和高尚道德追求的人物,他们大到革命领导者,小到十几岁的少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元帅曾颁布过的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树叶训令”(1942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签发了一道“树叶训令”禁止部队在村庄方圆十五里之内采摘树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2]),是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生动诠释,也是八路军心中的道德标尺。“不贪图财富,不享受安逸,革命战友之间以诚相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良好的个人品德是那个年代革命党人真实的写照,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由此,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让大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进行自我建构,促使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动其道德观发展。

红色文学作品中从个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咏叹到集体主义道德的充分展现,是人们阅读红色文学作品时的直接感受。作品所述之处皆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始终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生活中,个人的存在是社会整体(即群众)中的沧海一粟,必须服从于后者的意志,如果担任领导,就要自觉地做到这一点[3]。中国革命队伍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个人,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后,在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时,便会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当出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他们便会坚决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是舍弃个人利益。新时代大学生在阅读这类作品时,会进行反思,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安宁的生活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在领悟和学习革命英烈的集体主义道德后,才会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1.3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奏响时代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斗拼搏[4]。就红色文学作品而言,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时期。每一部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都是一本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每一个感人的革命事迹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程,大学生在阅读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握时代脉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判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这种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比直接说教更易于被认同和接受。就个体而言,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受个体社会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存在一个不断自我认知、内化和拓展的过程,而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正好契合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纵观大学生学习历程,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在阅读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小学课文中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刘胡兰》《金色的鱼钩》等红色故事,细腻而真实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及红色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如果说小学时代的爱国情怀是懵懂不知的,那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情感会愈加深刻并且上升到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当代大学生在阅读《青春之歌》这类经典红色文学时便会在阅读中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在“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大学生读到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而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时,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此时的爱国主义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的阅读感受。

1.4 传承优秀革命精神,指导社会生活实践

红色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生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感知,并将其内化,最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外化于行,指导实践,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这才是大学生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的旨归。

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入解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学,在读后传承。阅读红色文学作品是大学生主动接受革命精神熏陶的过程,尤其是在深度阅读时带来的感触和影响。和平年代,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报国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初心。

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大学生将作品中的革命精神落实到实践中的关键一步,阅读不仅仅是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更应该是带来行动上的实践。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方方面面;用红色革命精神滋养心灵,并且落实到具体行为。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从学习中的点滴做起,勤奋刻苦、积极上进;从工作中的细节做起,细心严谨、认真负责。把先辈们的精神铭记于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做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

2 大学生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现状分析

红色文学作品作为描述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殊题材的作品,因其描述年代的久远性而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对红色文学作品知之甚少。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但阅读兴趣有待提升。

2.1 大学生红色文学作品阅读量较少,对红色文学作品缺乏深入了解

阅读主旋律作品是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读经典是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认识途径之一。反观当下,大学生对于红色主旋律作品的阅读较少,对红色文学作品更是知之甚少,经典阅读也是浮于表面的浅层次阅读。具体表现为快餐式的阅读和短视频类的扫描和捕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机构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浏览短视频比例高达83%,其中56%为重度依赖,34%为中度依赖,只有2%为存在于移动短视频之外的独立个体[5]。由此可见,主旋律作品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多是流于形式,处于边缘化,真正做到潜心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的大学生寥寥可数。此外,红色文学作品的改编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有调查数据显示:在红色经典中,仅有26.8%的大学生读过小说《红岩》的原著(比例最高);而看过《铁道游击队》改编的影视作品的人有45.2%。看过《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苦菜花》等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比例远远高于阅读过原著的比例。总体来说,大学生红色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量少,对红色文学作品了解不够深入。

2.2 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阅读兴趣有待提升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红色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认知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多篇涉及大学生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文献中得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认为红色阅读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帮助,且对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有帮助。事实上,在阅读兴趣方面,大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调查显示:67.89%的大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一般,甚至还有5.17%的大学生党员表示没有阅读兴趣,仅有 26.94%的大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非常感兴趣[6]。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内心虽认同这一阅读的价值,但大部分却表示“对红色经典的阅读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待提升。

2.3 大学生红色文学阅读方式发生变化,阅读途径多样新奇

科技进步推动阅读媒介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纸质阅读占比迅速下降,听书、数字化阅读成为新时代的宠儿。第十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听书成为读者新宠,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人有听书习惯。对我国成年人听书介质的考察发现,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人比例较高,为11.7%;有6.4%的人选择通过“广播”听书。此外,数字化阅读增长势头明显,超过半数成年人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纸质阅读的比例下降,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7]。大学生普通文本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红色文学阅读方式的改变。无论阅读途径、阅读形式如何改变,红色文学作品阅读从某种程度上均会加深大学生对革命年代英雄人物的认知,对革命精神的领悟,均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提升红色文学作品阅读效果的路径

红色文学作品因其鲜明的政治性和可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传播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文学载体。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崇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方式。当前,优化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3.1 挖掘红色文学作品的现代元素,传承新时代的红色文化精神

红色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情怀,爱国思想均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范畴[8]。纵观新中国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重大灾难都生动诠释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的红色文化。在这些伟大精神中,有人们熟知的以优秀个人为代表的“焦裕禄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等,还有表现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奥运精神”等;还有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涌现出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抗击“非典”精神、救死扶伤的抗疫精神,它们共筑了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3.2 立足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回归红色文学的深度阅读

所谓红色文学作品深度阅读是指以红色文学作品深层次阅读为重点,提倡“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红色文学中价值观教育元素特点,通过直面作品,学生亲身阅读来重新认识红色文学作品的价值[9]。红色文学作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感人事迹为宣传切入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其回归红色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立足文本,融入情感,将作品中英雄人物事迹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在阅读中重新审视历史,联系自身,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国家建设中去。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深度阅读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大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阅读效果。出版社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全新体验,以电子书屏为载体,设置类纸质化阅读界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纸质阅读的体验,又省去携带厚重纸质文本的困扰;学校积极拓宽网上阅读渠道,购进优质在线红色文学作品资源,以网页链接的方式呈现优质红色文学作品,不断增进大学生阅读新体验,加深大学生阅读后的印象,让大学生在阅读后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以此达到比纸质阅读更加深刻的阅读记忆。

3.3 遴选优秀作品阅读,开展红色文学作品导读

一方面,大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主要包括文学史上所谓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还有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发表于这一时期的一些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新英雄儿女传》《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感知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学习作品中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红色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开展红色文学经典导读,定期开展图书馆优秀红色文学作品推荐读书会。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后期阅读的方向以及从中所能汲取的精神养料。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阅读红色文学,深入了解作品所传达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知和后期的思想融入。

3.4 创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机制,形成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多方参与

校园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之一,营造校园红色文学作品阅读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的意识,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围绕校园红色文学作品阅读氛围的营造,在校园文化角、图书馆、自修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各类红色文学作品的读书交流会、主题演讲和征文等线下活动;建立校园红色文学作品阅读公众号、QQ群、微博等线上交流平台,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红色文学作品阅读交流新体验,让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大环境还是虚拟环境中时刻感受红色文学作品的氛围,最终让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

家庭是大学生除学校之外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良好的家庭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是大学生能够深入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的先决条件。家庭的参与是大学生能够进行红色阅读的重要推动力,家庭成员在阅读后进行的深刻广泛的交流,是对作品的认知和作品中传达的重要革命精神的润滑剂,使红色阅读的宽度从学校拓展到家庭,提升当前条件下每个人对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工作生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全社会的联动参与是提升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保障。社会舆论的广泛传播,大众网络媒体的深度渲染,官方媒体的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宣传机制,是大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进行红色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助推力。此外,家庭与学校要形成联动机制,也就是家庭、学校在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形成信息共享,学校提供可推荐的优秀阅读作品给家庭,家庭亦需将学生阅读的效果及时反馈给学校,二者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4 结 语

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当代大学生要以红色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去深刻感知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崇高的精神,实现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殷切嘱托,做新时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革命红色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