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法宝
2021-01-31沈玉梅
沈玉梅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我们党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什么时候离开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出现问题,这一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遭遇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2]。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当前,学界对实事求是这一“法宝”在百年党史中的作用研究已经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比如,曹健华的《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3],石仲泉的《实事求是:百年大党铸就辉煌的法宝》[4],巩永丹、徐斌的《新中国70年的历史成就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5];张明军的《实事求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6]等。一方面,这些成果丰富拓展了实事求是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对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实事求是的实质及其渊源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的探讨,这使实事求是作用的言说没有能够真正切中它之作为“法宝”的现实。鉴于此,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梳理归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能够成为“法宝”的理论渊源和实践逻辑,以期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对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之“法宝”的研究向前再推进一步。
1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关于实事求是,学界普遍的认识是:它是中国古代成语,是毛泽东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后将之提升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而关于这一思想路线的内涵,学界也基本都是援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是”“求”等的哲学阐释来进行说明。这样的认识和说明本身并不错,只是他们都忽视了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重要的一度,那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1961年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提出“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时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7]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传统;二是这一传统的实质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致力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党面临的一切问题,实现党的最终目标。但是,这一传统能够成为传统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如马克思一出生并不就是马克思一样。实事求是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是在党真正理解、接受并做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之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提出过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中去,但中国革命环境的复杂,反革命力量的过于强大,以及共产国际的远程指挥,使幼年时期的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彻底,还不能够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大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右倾错误,使中国革命遭遇多次挫折,甚至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使党明白:“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8]111-112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党的中央领导成熟了。此后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逐渐被党接受。经过延安整风,这一思想成为全党共识。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毛泽东站在全体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掉马列主义中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中国实际的个别原理和结论,以适合中国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取而代之,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创立了毛泽东思想[9]。
当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了中国形式”,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时,这意味着被毛泽东称为党的传统的实事求是才真正成为党的传统。也就是说,当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时,实事求是才真正成为实事求是。党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坚持实事求是。因此,作为党的传统,实事求是的实质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因为如此,实事求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所谓精髓,是指精气真髓,用来比喻事物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即精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说,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并没有明确提出过,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列宁。
在1920年6月的“《共产主义》”一文中,列宁批评了匈牙利的库·贝·同志所犯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说,库·贝·同志在批评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20年3月21日的声明时援引了“马克思的话”,但是,他没有具体分析马克思的话在当时所指的含义,就以此“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由此,列宁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0]在这里,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概括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即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的这一思想,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的“历史环境论”中已经做了阐述。
历史环境论是马克思在思考东方社会历史命运时提出来的。1877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提出“历史环境”这一概念。马克思指出,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并不是适用于一切民族的“历史哲学理论”,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必然要走这条道路。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1]466。1881年,当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历史发展前景特别是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请教马克思时,马克思详细研究了俄国的农村公社,深入分析了这一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和两种可能的前途。在这里,马克思的“历史环境论”得到了充分阐发。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最终会向哪种前途发展,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1]574。同时,马克思再次指出,他的《资本论》中关于经济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并不适宜于俄国,因为在欧洲,“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环境是独一无二的!”[11]579历史环境论启示人们: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切不可教条主义地滥用马克思主义。
正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如上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12]秉持这一理念,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依靠中国近代革命以及党领导人民斗争的极端丰富的经验,在同国内外各种敌人、党内各种错误的机会主义思想以及后来的左倾路线、投降路线、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进行的斗争中,生长发展出了党对待中国革命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2]。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将实事求是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3]。这一定位道出了实事求是与马克思的“历史环境论”、列宁的“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思想的看似不同但实质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之本质属性。
而当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后,党就开始在它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实事求是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法宝。
3 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法宝
邓小平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3]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的百年坚持史。实事求是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3.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致力于“实事求是”地解决党面临的一切问题。但是,党真正懂得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质,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过程。
大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萌芽。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展开的,这一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幼年之中国共产党还不能够“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遭遇的问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致使大革命失败。不过在这一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刘少奇等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与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以及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分析上。最突出的是毛泽东,比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革命的首要问题”的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对农村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关系的论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关系的分析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形成。大革命失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中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战斗。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从八七会议、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县《土地法》,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陕北“落脚点”……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同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在总结革命胜利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了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8]116。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走向成熟并确立。遵义会议后,为了向全党说明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4]。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指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是党性的表现”[15]。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向成熟并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过程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3.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如何结合国情,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党面临的巨大考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否直接决定了这条道路能否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7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迅速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也是辉煌的。
1956年至1966年,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历经波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党的八大的召开,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全国掀起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践证明,这样的运动只是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使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遭遇挫折。面对如此形势,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心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1962年“七千人大会”进一步调整经济。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但是,这个号召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再次背离,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而没有得到实行。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在“左”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和损失。尽管如此,党内存在的一股坚持实事求是的领导力量,对“左”倾错误进行了尽力抵制和奋力抗争。特别是1967年2月前后许多中央领导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1972年周恩来领导批判极“左”思潮,以及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使国家各方面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76年10月,在党中央领导下,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尽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遭遇了挫折,但是我们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在这29年时间里,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加上“两个凡是”指导方针的限制,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一度处于徘徊局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中华民族踏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外国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擘画国兴民富三步走战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推动经济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形成科学发展观,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改变了我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3.4 实事求是的继续坚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谋篇布局,治国理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关键在于‘求是’”,本质是坚持群众路线[2]。基于此,中国共产党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人民为中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调查研究,既把“实事”弄清楚,又把“求是”搞透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从严治党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党在对“实事”清醒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在对“求是”坚定而执着的追求中不断实践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首先,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四个伟大”,践行初心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其次,我们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再次,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现代化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
最后,我们党面对新形势下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从立党、兴党到强党的伟大飞跃。
总之,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党对实事求是的坚持,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大成就的取得。实事求是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