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身体改造到生命整全
——改革开放后生物观和全人观学校体育思想述评

2021-01-31胡永红黄春神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质技能

胡永红,黄春神

(1.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市教育局 德体卫艺科,广东 韶关 512000)

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的价值、特征、目标及内在规律等的根本理解或认识,它源于学校体育实践并对其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等发展不断演进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对学校体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认识,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复杂庞大,限于篇幅,笔者对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生物观和全人观学校体育思想体系中的主流思想进行探讨.

1 追求身体的改造:生物观学校体育思想体系

生物观学校体育思想,遵循哲学还原论指导原则,将体育课程的实施看成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来实施教学或训练的手段及对个体身体进行骨骼、肌肉、神经、能量等生理生化改造,达到体质提高、技能提升和运动成绩改善等目标的生物性过程,这种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体质中心思想、运动技能思想等.

1.1 体质中心思想

1978 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开始呈现出多元特征.在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上,因一些原因对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产生严重破坏,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急剧下滑,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体委或联合或单独颁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1]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2],分别规定“学生体质为检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核心指标”和“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扬州会议上通过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正式明确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根本目标,进一步确立增强体质的学校体育思想地位[3].1983 年的西安会议将“体质健康”提升到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4].

迈入新世纪,学生体质问题更加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从2007 年国务院指出“强化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5]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学生体质达标优秀率达到25%以上”[7],到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党和国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指示,力度不断增强,期望不断提高[9].

虽然有这些政策反复强调和学界的多重努力,但由于学生体质健康基础相对较差,地方政府和学校观念、师资、场地、方法落后及缺乏精准干预和提高方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不理想的状况未能得到很好地改善.从80 年代开始,学生体质健康就开始下降.某些方面甚至达不到50 年代的水平[10]. 1985—2010 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仍呈下降趋势[11]. 2014 年,我国13~18 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且高年龄段、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严重,甚至发展到征兵的身高、体重、视力等体检标准都不得不下调的程度,体现了青少年学生体质全面改善的复杂性和艰巨性[12].

进入新时代,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如期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奋斗目标,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共同谋划,多方发力.而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基础的体能(如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学校体育是可以大有所为的,需要进一步培养体育教师高度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3].

1.2 运动技能思想

运动技能思想系指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并完成体育学习过程,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回顾历史,这种指导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得到重视和要求,如20 世纪50、60年代的“三基”教学中,“体育技能”即为其一.在此基础上,90 年代,技能教育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跨入新世纪,该思想不断得到强化,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设立了专门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并将其确定为主干领域,还对每个水平段制定了相应的运动技能学习要求[1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在坚持实验稿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1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也提出体育课程“主要强调……运动技能的学练与运用”[16].

运动技能思想抓住了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反映了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差异所在,突出了体育学科的独特价值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但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衔接不畅、内容体系逻辑性不足、学生技能练习时间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造成“14 年的体育必修课,绝大多数学生连一项运动技能都没学会”的后果[17].可见,运动技能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基于这种现状,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 年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将“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提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18].可以预计,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对运动技能的要求将会更加强烈.学校体育界应该在“提高大中小学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保证课堂中运动技能专门练习时间和较高的运动负荷”方面共同努力.

2 崇尚生命的整全:全人观学校体育思想体系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以哲学的整体论作为总的指导思想,以探求个体的生命本质为基础,以敬重个体的生命尊荣为前提,以崇尚个体生命的完整和谐作为目的,重视包括体育认识、情感、价值、态度、道德和能力等在内的整体性体育素养的养成,包括了快乐体育、健康第一及终身体育等思想[19].

2.1 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指导思想最早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其本质在于关注学生运动实践感受,突出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以取得优质教学效果.该思想认为,体育教学中必须全面重视学生的需求、兴趣、创新、自由与个性,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取得身心愉悦快乐、人性自然流露、情感自由宣泄、生命和谐发展等全面提升的效果[20].

80 年代中后期,快乐体育思想传入我国并对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实践中,教学内容追求丰富多元、教学方法讲求效果反馈、教学形式重视师生互动、教学评价关注身心二维[21],较好解决了社会和个体对学校体育需求的矛盾,有效实现了学校体育动机与效果、现在与未来的统一[22],有力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与成熟,甚至成为“成功体育”“运动教育”“领会教学法”等新理念、新方法的“药引子”和“催化剂”[9].

进入新时代,快乐体育思想继续“行进”在学校体育思想“大道”上.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其中,“享受乐趣”不仅位列4 项目标之首,且被确定为实现其他3 项目标之前提,彰显了学校体育的本真意义[22].

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快乐体育”理解不全,导致实施中被误解、滥用,导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否认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等错误言行,让体育课一度变得低效、玩乐、温情、随意和散漫[9].要切实落实好“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需要教师在正确全面理解其含义和要求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安排合理难度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让多数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能充分体验到通过一定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回归快乐体育的本质.

2.2 健康第一思想

健康第一思想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带给学生健康的身体体验、积极的生命感悟和美好的心灵慰藉并充分展现个体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本源特质.忆往阅今,健康第一思想是我国学校体育中的永恒主题,既一如既往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一以贯之地得到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崇.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两次写信,均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8].国务院相继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均强调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国家主张. 21 世纪前叶,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得到高扬.教育部将“健康第一”思想正式写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等重要的指导性文本中.

健康第一思想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观照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需要,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也给学校体育指明了方向.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学校体育实施肩负了过多责任.学校体育一度被视为素质教育主阵地,要求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等多维健康观去培养学生,希冀将德育、智育、美育等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甚至一节课的教学来全部达成,既加重学校体育负担,也使体育教师难以适从.最关键的是,学生身体健康目标还未能有效达成,学生体质健康还在逐年下降[23].一旦过于强调学校体育对“健康第一”的担当,势必导致其他学科贡献的弱化甚至淡出[24].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但健康状况是家庭、社会、学校、个体行为等的“多因一果”.体育教学要承担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但应有一定“边界”,且也应从学校教育和其学科特点和功能价值出发,遵循各自内在逻辑,在合理厘清体育和健康之关系、科学界定学校教育中体育的定位等基础上,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教学指导思想[24].

2.3 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学校体育通过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手段,以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领悟到生命内涵,延展生命质量,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20 世纪70 年代,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终身体育思想应运而生,终身体育观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其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提出:“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25].

在这种全球趋势下,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认可并吸纳这种思潮.学界提出了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等观点,引起高度关注.虽然“终身体育”并未成为国家当时颁布的学校体育指导性文件中的“热词”,但并不能阻止终身体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火热实践.尤其是80、90 年代,学校体育逐渐改变仅重视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传统,将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从事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等逐渐当成工作重点.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及《试验修订版》中,都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教学目标,正式将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上升为国家意志[21].之后国家又相继于《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重要文件中,都强调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终身体育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实现了学校体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习惯养成和能力形成的有序统一,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毕业后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供了重要依托,对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3 结语

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历程,我国学校体育逐步形成了以健康第一为主线,融体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教育等为一体的思想内容体系,实现了从追求单向的身体改造到崇尚多维的生命整全价值观念的升华,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及其演绎进程.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既需在变革中赓续传统,也需要在传承中守正创新,不断地引领学校体育事业开创新局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质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