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三个维度
2021-01-31杨宪华王辉王攀
杨宪华 ,王辉 ,王攀
(1.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人事处,陕西商洛 72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对精准扶贫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判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1]。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使得精准扶贫有了顶层设计,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第一个重要的文件。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分别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含义、路径、要求,并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精准扶贫方略,促进了我国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部脱贫到全面小康,这些伟大成果无疑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中的强大能动力量。
总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蕴涵三重维度:目的维度——扶贫路上不落一个贫困家庭,不落一个贫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方法维度——通过实施“六个精准”等精准战略,使扶贫帮扶工作落实到户到人;拔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穷根”,通过落实“五个一批”等分类分批思想实现脱贫。价值维度——大国担当,其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它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南,也反映在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何扶贫”“何以扶贫”及“如何扶贫”等关键问题,是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3]。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背景下,它将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1 精准扶贫的目的之维
1.1 实现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共同富裕理念。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4]。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考察时指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5]。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由此,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开展扶贫工作,关键在于使农村实现脱贫,使贫困农民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除贫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贫困的程度决定了共同富裕的水平。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可以有效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消除贫困因素,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现状。精准扶贫坚持标本兼治,它不仅解决了经济贫困的问题,也强调精神扶贫目标的实现,即基于贫困人口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内部驱动力,进而解决他们因内驱动力不足而产生的贫困问题。总之,精准扶贫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1.2 精准扶贫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法宝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有大量贫困人口。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截至2019年底,仍有551万贫困人口。虽然同过去相比,这551万贫困人口的总量不大[6],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虽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持续解决安全饮水不稳定、季节性缺水问题,持续改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精准扶贫是必须的。只有准确识别和帮助贫困农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可以说,农村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实现小康,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完全实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准确把握扶贫工作规律,开创新形势新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局面。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种资源,能够有效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尽早地、真正地摆脱贫困。
2 精准扶贫的方法之维
2.1 到户到人,精准扶贫实施“精准”战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的对象扶持、精准的项目安排、精准的资金使用、精准的措施到户、精准的派人到村和精准的扶贫效果六大要求。这“六个精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不仅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7],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第一,精准扶贫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准确确定需要扶持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这就要求基层在总体指标控制下,通过民主评估和建立档案卡,准确识别贫困人口。例如,镇安县实施“户分三类(把全县贫困户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精准帮扶”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并在陕西省推广。
第二,在准确识别扶持对象、建立档案卡后,应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支持。这就需要找准每个贫困家庭的症结,并分析地理、生态和自然资源等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扶持项目,确保帮扶有效。例如,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即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联产、联业、联股、联营)”安排项目确保准确。
第三,确保扶持项目准确,必须资金支持。为确保扶贫资金合理、安全、精准使用,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贫困人口安排项目和资金,使资金使用准确。
第四,要保证精准扶贫的效果,仅仅确定扶持项目和提供扶持资金还不够,措施到户精准十分必要。例如,在产业发展和创收方面,重点探索如何将贫困家庭融入现代产业链,解决贫困户经常面临的信息、技术、资本、市场等困难。
第五,鉴于贫困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量青年人口外流,导致贫困村干部普遍年长、能力较弱,向这些贫困村准确选派驻村人员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任命第一书记和派驻村工作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村的治理水平,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例如,镇安县加强“四支队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镇办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建设,利用支援单位和个人的力量,组织和动员更多外部资源,开展精准扶贫,在扶贫过程中培养贫困村干部的责任心、增强其内生动力。
第六,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是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脱贫成效精准,这就需要对脱贫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的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价,防止成果造假和贫困人口“被脱贫”。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提是对象精准,手段是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措施精准和人员精准,而目的则是效果精准。只要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就能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泛灌”改为“精准滴灌”,有效解决扶谁、谁扶、怎么扶、怎么退的问题。
2.2 拔掉穷根,精准扶贫实施分类分批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五个一批”重要论述[8],强调要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五项措施,让一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重要论述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开对了“药方子”,拔掉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穷根子”。
第一,扶贫就是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向往的生活。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没有产业、缺少技能的贫困人口,应根据当地资源,因地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商业、旅游业,通过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技术培训,打通入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通过支持贫困地区的农民在当地务工、就业、创业等方式,就地解决贫困问题。
第二,对于那些生活条件差和经常受自然灾害侵害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需要“不得不为”,实施易地搬迁。要科学确定安置点,解决好扶贫搬迁资金问题,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区分轻重缓急,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加强思想引导,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三,对于生存条件差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的,可以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等方式,探索一条特色生态的脱贫之路。
第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防范“读书无用论”,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相关教育资金、教育项目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加强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普高教育免学(杂)费、非贫困地区优质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等政策,建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例如,镇安县实施“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移风易俗促脱贫,成效明显。
第五,我国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超过2000万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仍需社会保障,这是不可避免的。对此,需要统筹协调扶贫标准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切实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实现平稳过渡。
总体而言,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互为补充。在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重要论述基础上,各省市区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延伸。例如,镇安县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分类施策,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人,实施“八个一批”,即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创业脱贫,实施生态建设脱贫,强化教育扶贫脱贫,开展健康扶贫脱贫,落实兜底保障脱贫,实施金融扶持脱贫。
3 精准扶贫的价值之维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贫困治理领域取得的成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是中国特色扶贫脱贫理论的创新[9],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新视野[10]。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类发展,提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深化,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扶贫事业的担当,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11]。
3.1 精准扶贫创新了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步入攻坚冲锋重要时期,扶贫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扶贫理论创新十分迫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社会矛盾,以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底线,针对扶贫任务的复杂性,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精细化的帮扶政策,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更重要的是针对我国扶贫脱贫实际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贫困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脱贫攻坚要坚持“七个强化”,即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为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拓宽了治国理政的思路,不仅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而且促进了精准治国思想的深化。
3.2 精准扶贫为全球治理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
精准扶贫在思想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国际价值。习近平反贫困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学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经验和选择,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
精准扶贫在实践层面具有重要的国际价值。我国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的目标。同时,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不仅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共谋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逐步提高,增强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贫困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障,也将为更有效地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