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31赵晓燕
赵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 226100)
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如果在课堂中多是讲解理论,学生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反应迟钝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力学作为物理学科的支柱部分,更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师在力学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增强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力学展现生活元素,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效果好坏,课堂的趣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尤其力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充斥着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讲解力学内容时,可以恰当地选取应用在生活中的力学情景,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官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课时,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圆周运动,展现生活中的趣味环节.教师把这些内容做成了幻灯片,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这些内容:城市中的立交桥彼此交错,多为圆弧形的屹立在高处,这时镜头给了一个特写——在立交桥的拐弯处很明显的看出桥面修的是外侧高内侧低、光滑平整,还时不时的有汽车轻松的在路面上行驶而过,这时镜头一转来到了一处平整的转弯路面上,只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路面的破落不堪,也有汽车颠簸着从这里缓慢通过.这时镜头拉得更高,立交桥还是那么醒目,从远处看拱形的立交桥像一道彩虹飘过天际,学生完全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画面中了.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在道路拐弯处为什么要修成外高内低而不是平平的?为什么桥面要修成拱形而不是凹形呢?要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且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成功的激发了出来,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教师结合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设计趣味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此时的兴趣激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兴趣,此时的兴趣达到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思维过程,是内在求知欲自发体现和生长的过程.
二、力学解释生活现象,拓展思维
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生学习知识也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尤其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在学以致用中,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活学活用,灵活变通.
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习题课中,教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现场版的水流星表演,有学生说看到过,只见表演者用力摇动胳膊使其中一端绳子带动水桶飞向高空,当水桶将要飞到最高处时水一下就淋了表演者一身,失败了.然后重新开始,只见这次他用足了力气把水桶扔到了高处,取得了成功.教师抓住学生的描述,问学生:表演者第一次为什么会失败?水流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知识,大家很想解释其中的道理,便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起来,经过大家的交流,最后形成意见:由于水桶中的水运动到最高点时需要有力提供向心力,水桶只能给水向下的支持力,再加上水自身的重力,那么对水在最高点的速度是有要求的,如果小于这个速度水就不能达到最高点,自然表演就会失败,因此水流星成败关键是最高点的速度,也就是速度越大越会成功.至此学生对于圆周运动的知识从生活的角度再次复习了一遍,同时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现象是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教师利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促使学生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还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三、力学实验演绎生活,提升认知
实验是物理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物理知识有很多来自于实验.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与生活有关的实验环节,学生就会更加愉悦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动手中也有动脑的过程,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增强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升华学生的认知,使物理课堂更加高效.
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设计了与生活有关的实验环节.教师发给学生三块木块、一根弹簧秤,让学生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看着眼前的实验材料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开始动手操作起来.学生先是拿起弹簧秤缓慢拉动一块木块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并记录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接着学生又加入了一块木块,仍然缓慢拉动木块读出并记录此时的读数.再放上第三块重复上面的过程.两个学生对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因放木块个数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明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这时教师推出一辆小孩骑行的自行车,把它放在了讲台上让学生寻找刹车系统.学生都知道想停下来只需拉车闸就可以,可是学生并没有想过为什么拉动它就能让车子停下来,这次有了机会大家仔细观察、讨论、交流着,车子经过改装线是裸露在外面的,学生跟随车闸线找到了轮子处发现多出了两块橡皮垫,每当拉动车闸时橡皮垫就贴近车轮圈,越用力橡皮垫越贴在车轮圈上,试图推动车子时越费力,说明轮子和橡皮垫间的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中清楚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将生活与物理对接,将实际的问题模型化,引领学生采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要求来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建构物理规律、彰显物理特色,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效率优化的过程.
四、力学服务前沿科技,彰显魅力
力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物理的学科魅力,比如北京的鸟巢、郑州的玉米楼、上海世博会展馆等,都涉及到“工程力学”,可想而知,力学对前沿科技的作用、价值等.
为此,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力学的价值,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将这些情境、知识渗透到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在《万有引力》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结合万有引力与航天技术之间的关系,从新授课中,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与演算,再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到最新的嫦娥五号飞船的奔月,各种案例也让学生对宇宙和航天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与技能解决一定的问题,此时我们再结合具体情境下的物理例题、模型的实践与开发,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此时,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充分彰显了物理的学科魅力,激发了学生深层兴趣.
教师在力学教学中引入与生活有关的实验,增加了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力学知识时,应把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养成勤观察、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做到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