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人之美 文中学诗
——基于粤教版选修1的诗词教学探究
2021-01-31刘进
刘 进
(韶关市第一中学,广东 韶关 512000)
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师表达水平不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粤教版选修1的教学,认为“乘人之美,文中学诗”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粤教版选修1的选编形式是将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编在一起。如此编排,师生既可以进行诗歌的单篇学习,又可以以诗人的人生起伏变化为主线进行专题学习。文中学诗,就是倡导师生积极利用现有的便利条件多方面查找有关资料,筛选整合他人的文章观点再内化为师生对诗词准确客观而全面的自我认知,是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诗词教学方法。
一、“乘人之美,文中学诗”的教学原则
教师备课,应坚持古为今用、人为我用、以我为主的备课思想,应先精读文本,努力形成自我对文本文意的独立认知,并对课堂教学环节形成自己的初步设计。切不可生搬硬套,被他人左右,从而“跪着教书”,否则贻害无穷。因此,“乘人之美,文中学诗”的教学原则应坚持师生互相配合,从学生、他人两点发力。
(一)发动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素材,写一写有关诗人诗作的感悟类文章,教师再择而用之。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前,笔者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诗人或该诗的文字感悟,上交给教师批阅。笔者在批阅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选取了学生李某(女,2019年毕业于韶关市第一中学)的感悟:
独与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究竟是人与桥共同构成美丽的图景,还是桥与人彼此独立,各成风景?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独与众,一轮孤月与满天繁星,与其分个高下,倒不如说它们相辅相成,各为其美。
数枝齐放与一枝寒梅傲雪凌霜,你钟情于鲜花绚烂锦簇,我挚爱于独枝孤芳自赏。美本来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非要分个优劣,未免太过偏激了。孤舟纵其所如,其飘缈体现在浩荡赤壁的映衬之下;黄鹤楼盘踞山顶,其雄伟离不开三山半落、二分水中的映衬;遗世独立的庄生也会因为失去惠氏而留下“吾无与言之矣”的怆然。春、江、花、月,独看月为清冷孤傲,观全景则像是月亮奔我而来,天上仙境落了人间,染上了烟火气。独看与博览,各有一番风情。
于独立中见映衬,在全貌中察个体,这从来不只是局限于观赏风景,世间万物,烟火人间,皆如此,无可避免。芸芸众生,皆是独立之人。若是能借上司命的生死簿看上一看,一段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绝对已是精彩纷呈,美妙绝伦。而尽看世间百态,人人各不相同,几家悲欢离合,几厢爱恨情仇,这是真真人间百味,妙极,妙极!①学生李某习作,未发表。
为此,在上这篇课文时,笔者专门设置了一个讨论的环节:对《春江花月夜》这一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 因为“春”“花月”的映衬而美。有人认为, 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讨论热烈,之后笔者再把李某同学的这篇文章展示出来,其他同学震撼不已,掌声不断。
这样的课堂设计,既是对李某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又能激励其他同学积极尝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实乃一举多得。
(二)教师应广泛浏览各类大家对相应诗人的解读文章,从中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部分进行存储、筛选与整合。例如在讲粤教版选修1李商隐诗歌鉴赏前,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讲李商隐的诗尤其是他的“无题”类朦胧诗,介绍晚唐的历史大背景尤其是牛李党争是避不开的环节,为此本人查找了大量的文章包括《旧唐书》200卷《李商隐传》、杨柳《李商隐评传》、网络文章《最是凄清李商隐,带你走进他的诗文世界》等,从中挑选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与课堂设计的精粹部分,精心制作好课件。授课时,学生反映极佳。
二、“乘人之美,文中学诗”的教学策略
(一)抓关联点
抓住他人文章与自己见解的相似点或相反点,形成正用或反用的关联,便于顺势导入课本诗词学习或拓展学生视野。
粤教版选修1选编了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鹧鸪天·桂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之中别具一格,全词以议论为主,词锋犀利,展现的是貌似柔弱的女才人阳刚大气的一面。有了这种初步认识后,笔者广泛浏览各位名人大家对词人李清照的解读文章,发现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刚好对这点有所涉及。为此,笔者将课堂设计为以下环节:
细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中的如下段落,为课本诗词《鹧鸪天·桂花》的学习做好铺垫。
“……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1]121
抓住原文“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这句话,扣住学生印象中李清照只是个貌美如花、悲戚愁苦但却还有阳刚豪放的一面这一落差点也是兴趣点,引入《鹧鸪天·桂花》的学习恰到好处。因借用了梁衡先生《乱世中的美神》一文,笔者不仅授课衔接顺畅,全面地展现了李清照立体的变化的词作词风,又能使学生学习梁衡先生高超的行文技巧,直观地感受到梁衡先生深沉大气的文章风格。师生皆受益良多!
(二)抓兴趣点
抓住他人文章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在讲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教师引语,设置悬念:辛弃疾根本不想当个什么劳什子文人,他原本就想好好当个将军来杀敌报国的,他可是真真正正杀过人的。
第二,展示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的文字: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1]32
第三,因势导入课文诗词“壮岁旌旗拥万夫……”
这样的设计,既快速勾起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衔接又自然顺畅,学生对这种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带给辛弃疾的苦痛又从梁衡先生的生动有力的文字中得到了直观的感受。如此教学,何乐而不为?
(三)综合运用速读与细读
古诗词教学的文中学诗既要提高诗歌鉴赏的效率也应顾及所借用文章的相对完整性。
粤教版选修1选编了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融金”。该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品,展现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孤独落寞。但只有对李清照整个人生际遇有了初步认识后,才能让学生对她人生的巨大落差有比较深刻的体悟。为此,我们依然选取了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必须慎重处理速读和细读的问题。为此,笔者将课堂设计为以下环节:
第一,速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中关于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阐述,了解她的高出身高颜值高才华。
第二,速读文中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描写,为学习课本《永遇乐》“落日融金”埋下伏笔。
第三,细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中的以下段落: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1]127
学生读到这里,对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就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李清照由天堂掉入地狱的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震撼,再结合梁衡先生对此的形象化论述,顺势导入《永遇乐》“落日融金”的学习,学生对词中“人在何处”所蕴含的刻骨思念 ,“春意知几许”的意兴阑珊,“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的一语双关,较容易感同身受。
第四,在课堂讨论得出《永遇乐》凸显了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后内心孤独落寞心如枯井的心境之后,再回到梁衡先生《乱世中的美神》关于李清照的三大磨难中的第三点: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1]131
梁衡先生如此深刻的解读恰好可以让学生对李清照在《永遇乐》里凸显的孤独落寞理解得更加到位,可以用作《永遇乐》这首词的升华之笔。既然已有大师的美玉在前,我们为何不借鉴为己所用呢?
(四)选 用不同风格的他人文章,适应学生的不同见解和审美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2]3教师如果长期选用一个大家或一种风格的文章,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不利,同时也容易带来审美疲劳,有碍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应广泛浏览,博采众长。
例如在讲李商隐的《柳》之前,讲讲牛李党争是必要的,那么可以直接引用《旧唐书》卷200《李商隐传》:“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3]如此,通过古朴的文言文,学生可以对牛李党争给李商隐的一生所造成的影响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不仅对于理解李商隐的诗非常有帮助,还能复习一下文言文知识,颇有益处。
又如,在学习杜牧的诗前,有必要了解杜牧的生平起伏,那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小安的《从杜牧的诗,看其华丽苍凉的一生》:“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晚唐诗人杜牧,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他不是霸道总裁,也没有在唐诗殿堂里跟人争诗仙诗圣的名号,而是独坐一隅,自带高冷,画风峭健又不乏风华流美……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杜牧发现自己看到了一线曙光,它能指引自己打通拯救国家的任督二脉,他决心要专注治乱与作战,成为一个拯救晚唐时局的乱世英雄。”[4]如此俏皮诙谐而接地气的行文风格,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极好。
(五)听说读写、课内课外相结合
新课标建议教师综合使用不同媒介不同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2]42
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灵活采用不同方式高效进行文中学诗。在这四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速读和细读之外,播放名家对诗人的点评赏析类视频和音频,指导学生高质量诵读所借用的文章的精彩文段或诗词作品,让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文章,都是行之有效的文中学诗的方式。例如,王维的《观猎》是其早期作品,诗气豪迈。在讲解完后,笔者当场让学生郑某某(男,2019年毕业于韶关市第一中学)朗诵他本人创作的新诗:
游人间
越道人间好,越将人间扰。
不信诗歌的年代,越要背着吉他奔跑。
诗人不再行吟,所以有了我们,行走的草包。
夏作歌来风作伴,雨中沐浴日间晒。
来时不患风雨,归时不问晴天。
钱能使鬼推磨,却不能使我们的脚哆嗦。
手机筑起了万丈高墙,我们便破窗而过。
踏上行程的人,不许问来路。
那就走吧,走吧!
……
不住歌唱,向老天要远方!①学生郑某某习作,未发表。
笔者接着让同学们讨论应如何看待王维年少时期的积极进取和晚年时期的散淡平和。学生讨论激烈。笔者最后再强调:任何人都不是生而为佛,没有人是为了一生的最终结果而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循序渐进的,少年人就该有少年人的朝气蓬勃、积极有为。年轻无极限,莫欺少年穷!
这样的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诗人的整体认知,激扬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利于在互动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更能纠正学生三观中的偏差,从而利于形成健康美好、奋发向上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课外开展文中学诗的方式很多,除了写书评、阅读感悟,举办读书交流会、作品切磋大会等传统方式外,鼓励学生制作诗词感悟类个人网页、发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都是时下比较流行而高效的分享方式。教师应根据班级和学生的个人特点,制定课外学习诗词的计划,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形式的诗歌活动,学会协作和分享,此举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乘人之美,文中学诗”,益处颇多。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2]44。但“乘人之美,文中学诗”,应是一个师生成长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目标。师生还应循序渐进,深挖自身的各方面优点和条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