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
——以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为例
2021-01-31常阳
◇ 常阳 ◇
新闻媒体,亦被称为“大众媒体”,是生产、传递新闻信息和内容的专业性机构①杭敏,李唯嘉:《社交网络时代国外新闻媒体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出版》2019年第6期。,具有受众数量多、覆盖范围广、包含层次多等特征,是大众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增强了新闻媒体的时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②方展帆:《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探究》,《中国电视》2016年第 5期。,同时也带来了更强的风险性。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媒体是一种效率更高、互动更直接和更频繁的新闻传播系统,社会大众可以就报道事件在网络世界与他人交换意见,实时跟踪事件动态,由原来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交际者和参与者,新闻传播则由原来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如果网络新闻媒体叙事人没有向公众呈现出事件的本来面貌,则直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和认知,导致媒体自身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受到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体从业者应着重关注话语策略的选用,构建恰当的语用身份,推进新闻叙事的传播,进一步提升网络新闻媒体话语的影响力。
一、语用身份
身份一直是人文学科领域重要且热门的话题①Naomi Ellemers.S.Alexander Haslam."Social identity theory" , in Paul A.M.Van Lange, Arie W.Kruglanski, E.Tory Higgins,ed.,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Los Angeles, CA: Sage, 2011, p.379.,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话语转向”,即由原来传统本质主义下持久的、不变的、先设的概念,逐渐转变为建构主义视角下,在人与社会交往融合中建构的具有流动性、非永久性、复杂性和语境敏感性的概念②陈新仁:《身份工作与礼貌评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语言学中,Tracy(2013)提出的身份概念被广泛认可,交际中的身份包括主要身份、交往身份和个体身份③Karen Tracy, Jessica S.Robles.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3, pp.17-20.,身份既是情景性产物,也是任意情景产生之前即已存在的个人稳定特征④袁周敏:《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
语用学家主要从话语和交际两个角度考察如何在话语中动态化建构、传递和磋商身份。在Tracy的理论基础上,陈新仁提出语用身份概念,即对话的发起者或接收者根据交际时语境和场景的呈现,体现出其对交流过程中话语或语篇的选择,充分体现身份的交际属性。他认为研究的关注点不能局限于构建的身份类型和采用的话语方式,而应把目光转向如何通过话语构建身份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⑤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外语研究》2013年第4期。。语用身份开创了身份研究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关于不同交际场景的语料中语用身份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包括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言论⑥陈新仁:《公共人物话语解读的语用身份视角——从“我反正信了”说起》,《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13年第4期。、学术话语⑦任育新:《学术建议中专家个人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6期。、医药咨询会话⑧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和日常生活对话⑨何自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第1期。。新媒体话语也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例如,微博话语中的不礼貌和人际交流⑩张玮,谢朝群:《网络语境下不礼貌语用与身份建构分析——以微博研究为例》,《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第5期。、网店店主的关系身份建构⑪何荷,陈新仁:《网店店主关系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现代外语》2015年第3期。、新媒体叙事人叙事过程中的语用身份构建⑫吴珏:《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中印边界争端事件”为例》,《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1期。、网络新闻标题体现的身份建构⑬陶恒:《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语用身份表达——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例》,《现代语文》2019年第11期。。
已有研究对语用身份的考察较多,但针对微观层面上网络新闻媒体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则关注不足。鉴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官微”)发布的有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博文为例,分析网络新闻媒体话语的身份建构实践,并尝试性回答:网络新闻媒体建构了哪些类型的语用身份?网络新闻媒体建构不同语用身份有哪些可能目的?
笔者以“公共卫生事件”为关键词,以《人民日报》官微于2020年2月1日至29日发布的194篇有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博文(不包含转发类博文)作为研究语料,进行了多轮语用身份的识别、判断、提取、分析和检查,在对已有语用身份的分类框架基础上,梳理出博文中建构的九种语用身份类型:信息传递者、故事讲述者、舆论引导者、紧急信息扩散者、体贴关心者、士气鼓舞者、权威信息发布者、信息解读者和观点评论者①吴珏:《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中印边界争端事件”为例》,《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1期。②孙莉:《中国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5期。。
二、语用身份建构的主要身份类型分析
九种不同语用身份类型的发现,印证了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性:语用身份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性且依赖情景③Karen Tracy, Jessica S.Robles.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3, pp.17-20.,语用身份是在特定语境下为了服务于具体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选择④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现代外语》2014年第5期。。信息传递者是网络新闻媒体构建中最主要的语用身份,随后是故事讲述者和舆论引导者身份,以下对这三种主要的语用身份进行具体论述。
(一)信息传递者
新媒体在叙事过程中将主要信息及时、准确、迅速地传达给受众,实现其新闻价值,构建自身的“信息传递者”身份。《人民日报》官微发布了对不配合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公职人员的处理通报。新闻媒体叙述通过寥寥数语交代了新闻来源和新闻背景,随后言简意赅地通报了典型问题,说明了受处理人员的职位、姓名和处理办法,并配有由《人民日报》官微设计的、带有“最新消息”字样的图片,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人民日报》官微也曾多次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发布会进行介绍,向公众传递了三个信息:一是工作发布会即将开始;二是简单介绍了此次发布会的参会人员和内容;最后提供了观看直播的渠道链接。《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⑤刘叶琳:《〈人民日报〉〈人民网〉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比较》,《新闻世界》2015年第8期。,其影响力广泛,其官方微博的定位也非常清晰,要求博文文字、配图严肃认真,确保传递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与传统的文字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和数字性的特征,摆脱了传统限制,创新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如在文字的基础上加入声音、图片、直播、视频等,充分调动了受众的不同感官来接收信息⑥何纯:《新闻叙事人的叙事态度与叙事功能略论——从“湖南槟榔报道”说起》,《新闻界》2005年第6期。。
(二)故事讲述者
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借鉴了许多文学写作中的叙事手法,因此新闻界和学界认为要在新闻中“讲故事”⑦方洁,王士宇:《写新闻与讲故事——浅谈美国媒体的叙事新闻学》,《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0期。。通过借助“文字+”视频这种多模态的方式,官微可以清晰、直接地向大众展现各行各业人士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患者在医院的真实状况,让受众对自己无法接触到的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信息传递者身份看重传递信息过程中的精炼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而故事讲述者对故事的完整性和画面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故事讲述者和信息传递者两个身份之间的本质区别。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网络新闻媒体需要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感官手段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更加完整地展示故事的全貌。
(三)舆论引导者
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相综合的结果,其中包含公众对社会现象、问题的看法、意见、态度等,影响事态的导向和发展⑧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1页。。舆论的导向对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舆论引导在我国是新闻与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①吴敏:《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东南学术》2011年第5期。。网络新媒体话语中还会体现“舆论引导者”这一语用身份,具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
自公共卫生事件出现以来,外国政要、媒体对中国抗疫措施的言论说法不一,层出不穷。作为党报《人民日报》的网络声音,《人民日报》官微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姿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202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官微转发了一位在华生活近20年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利用“画外音”展示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同时还发布了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所作贡献的肯定与赞扬,中国政府的及时举措为他国的抗疫行动争取了时间。以上案例中,新闻媒体叙事都引入了外部声音,他人声音的介入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说服力,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积极且实际的行动,展现了中国极具责任感和担当的东方大国形象,营造了良好积极的舆论导向。
三、网络新闻媒体语用身份构建的动机分析
根据语境因素、实际需要和交际策略,语言交际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最为恰当的语言形式以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②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外国教学》2015年第3期。。Verschueren(2000)认为,由于语言变化多样、可被商讨沟通并要顺应语境,语言的使用实则是交际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选择和顺应情景的语言形式③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p.55.。交际语境包含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对话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社交世界则由社会背景环境、社交场合、权力关系、社会定位等社会因素构成;而交际者的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个性、信念、愿望等个人因素则属于心理世界范畴④袁周敏,陈新仁:《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分析发现,网络新闻媒体构建语用身份,以顺应不同交际语境,促使其与受众之间的交际互动流畅进行,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
首先,网络新闻媒体话语在构建语用身份的过程中顺应了现实物理世界,其语用身份的构建适应当时的时空背景。在2020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关键期,《人民日报》官微平均每天发布博文5~6条,及时更新国内疫情相关信息,帮助大众全方位且及时了解相关动态。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广泛影响全球,随之,《人民日报》官微在2月中下旬报道国外疫情动态的频率也明显增多,顺应事件发展态势。
其次,网络新闻媒体话语中的舆论引导者、故事讲述者和信息传递者身份构建符合社交世界的需要。网络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对内传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英勇事迹,增强民众信心,传递社会正能量;对外客观真实地展示中国的实际行动,呈现了中国的国家责任与担当,同时,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要求。
最后,网络新闻媒体话语中体现的身份建构同样是对受众心理世界的顺应。网络新闻媒体在此特殊时期构建了体贴关心者的语用身份,发布全民心理健康实用手册和防护建议,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引导群众进行科学防护,减缓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缓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冲击,做好心理疾病防控工作,谨防次生灾害发生①席居哲,宋兰君,佘壮,等:《抗逆力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顺应了受众渴求平安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网络新闻媒体构建的信息传递者身份符合受众求真、求实、求新的心理需求②吴珏:《新媒体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中印边界争端事件”为例》,《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1期。;士气鼓舞者的身份建构则满足了受众急需精神力量的心理需要。
结 语
新闻语篇并非媒体的独白,而是媒体和受众间的交际互动。在此过程中,媒体需要构建多样化的身份以顺应不同的交际需要,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网络新闻媒体话语的身份构建顺应了交际语境,确保了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利于今后深入全面分析网络新闻媒体话语,推动网络新闻媒体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和人民。但是,本文的研究仅仅聚焦于一家网络媒体针对具体事件的报道,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继的研究可增加语料来源的多样性,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