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在, 岁月在, 父亲怎能不在

2021-01-31

师道(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缺位过山车父爱

楚 云

那是我从教以来带过的最特殊的班级, 父亲去世、 父母离异、 异地工作、 思想观念传统、 沟通方式不当……来自种种 “父亲缺位” 家庭的学生将近20 人, 约占全班总人数的40%。 这些孩子身上有很多共性, 例如上学迟到、 打扫卫生怕吃苦、 沉迷手机游戏或网络书籍、 课堂学习不够专注、 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遇到事情首先任性地推卸责任、 喜欢撒谎、 喜欢网聊, 与师生相处格外敏感、 无法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容易抑郁或焦躁不安、 不愿意或者不能主动地与别人沟通, 动辄想要离家出走,还有一些男生喜欢在课堂内外用出格的言行博取别人的关注等等。

可以想象, 对他们的帮扶是异常艰难的, 对他们的改变也是极其有限的。 直到他们初中毕业, 我仍然满怀遗憾和牵挂, 担心他们未来要碰很多的壁、 走很多的弯路、 受很多的伤害。

这样的孩子是否只是特例?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 从此,我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 我慢慢地领悟到: 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家庭教育的失衡——特别是父亲的缺位。

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 “父教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代, 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缺少父爱如同孩子成长中缺 ‘钙’。”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夫妻离异, 以及相当多家庭实施着 “男主外、 女主内” 的传统运转模式, 父亲分配给家庭的时间少之又少, 照顾和教育子女的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于是便滋生出 “父亲缺位” 的问题, 并进而形成了 “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的尴尬现状。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据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2 月 14 日) 报道, 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中400 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 家庭教育分工中, 夫妻共同承担的不足四成, 母亲依然唱主角, 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

经过分析, 我发现, 大致而言, “父亲缺位” 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陪伴缺位, 即父亲由于现实原因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 一种是情感缺位, 即父亲对孩子缺少关爱或者关爱不当, 以致孩子产生情感障碍; 另一种则是教育缺位,即父亲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子女教育。 这三种类型的 “父亲缺位” 有时会糅合在一起。

它们的具体表现往往如下所示:

1. 父亲不与孩子共同生活,或者工作繁忙, 每天早出晚归, 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倘若不是特别关注, 就会对孩子的学习、 生活和心理变化等诸多事情知之甚少。

2. 父亲放不下架子, 不能与孩子平等对话, 往往以独断专横或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亲子沟通,“一言堂” 的形式使他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

3. 父亲推卸责任, 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 而陪伴孩子是母亲的事, 引导学习是老师的事, 均与自己无关。

4. 父亲秉持传统的严父慈母观点, 对孩子缺少父爱, 严厉冷漠的形象令孩子望而生畏或者产生心理隔阂。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表现外, 其实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即父母因为个性等原因颠覆了各自的教育职责, 父亲经常陪在孩子身边, 却以疼爱孩子为理由, 一味地包容庇护或放任自流。这种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父爱使然, 但事实上 “过犹不及”, 仍然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教缺席。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母爱与父爱的合理分工、 相互配合最为重要, 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20 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中写道: “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 6 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 父亲的威信、 父亲的指点和忠告。” 这几句话透露出母爱和父爱的不同。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 父亲的陪伴和教育更加重要。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独立, 母亲无微不至的管束会让他们心生厌烦, 而父亲抓大放小的粗放型管理反而受到孩子的欢迎。

此外, 美国哈佛大学 2003 年的研究发现, 女孩缺少父爱容易学不好数学, 男孩缺少父爱容易产生情感障碍。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 自信、 宽容等刚性品质, 每天与父母接触不少于2 小时的孩子, 他们往往人际关系融洽, 具有进取精神、 冒险精神。

得到父爱越多的孩子, 长大后忍耐力和社会责任感越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没有父亲提供规范、 力量、 支持和依靠, 男孩的性格会女性化, 女孩的性格会更加柔弱, 男孩和女孩都将面临情感孤独、 缺乏安全感、 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这方面, 我的家庭就是一个很值得分享的范例。

大年初五, 只因女儿嘟哝了一句想去长隆欢乐世界玩玩, 我们一家便决定一起抓住假期的尾巴去狂欢一把——当然, 这样的 “狂欢”对我而言是要大打折扣的。

原因很简单, 我恐高又容易眩晕, 从小到大对一切快速旋转的东西都敬而远之, 游乐场里的诸多设施我定然不敢亲密接触。 倘若不是为了陪女儿, 我宁愿一整天都安静地坐在书桌前。

往常, 当我和女儿一块儿待着时, 我们的相处模式就是以 “静”为主的。 看电影、 听音乐、 阅读、写作、 聊天、 逛街是我们的最爱,即便是运动和旅游, 我俩也会首选散步、 徒步之类的形式。 久而久之, 小时候活泼好动的女儿像我一样养成了 “半宅” 的性子, 还时不时地自得于如此闲云野鹤式的自由、 舒缓、 散淡的生活状态, 以“时人不识余心乐” 来温柔地抵抗家人的颇多微词。

先生对此的确难以接受。 他热爱运动, 喜欢挑战, 对大千世界充满了热情的向往, 以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为人生乐趣, 平时对女儿说得最多的话便是: “你都没有尝试过, 怎么能说自己不会、 不行呢?”

于是, 初五这一天便是这样度过的: 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励下, 女儿尝试了长隆欢乐世界里所有让人尖叫和心跳加速的游乐项目——十环过山车、 摩托过山车、 火箭过山车、 U 形滑板、 垂直过山车、 大摆锤……这些用朋友圈中的话来评价为 “给我1 万块钱我也不坐” 的挑战项目, 女儿都成功地征服了, 火箭过山车还玩了两次——若不是因为天色渐黑, 垂直过山车也肯定要再玩一次的! 至于我, 则是荣幸地在远处以紧张得近乎窒息的心态给她拍下了一张又一张帅气的照片。

接下来的几天, 女儿一得空便津津乐道她的这番英雄经历, 且把众多项目的难度系数进行了排位,言之凿凿地说: “大摆锤很刺激,U 形滑板丧心病狂!” “十环过山车让人兴奋, U 形滑板让人害怕,垂直过山车是让人又兴奋又害怕!”末了, 还要再补充一句: “超级好玩, 超级开心!!!” 竟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 发现了自己新潜力的她手舞足蹈间, 生生地把我这个不敢尝试过山车的妈妈给忽视了。

更有甚者, 素来半宅的小姑娘突然豪气干云, 想要蹦极, 想要滑雪, 想要学驾驶, 想要把一些因为高考放弃的兴趣爱好捡拾起来……

望着这个像是素不相识的女儿, 我和先生发出了一样的感叹:“她一认真起来, 连自己都想不到;一勇敢起来, 连自己都害怕了!”

此刻, 女儿和同学约出去玩实景搜证游戏了, 先生在休息, 而我却在电脑前敲打着自己的反思。

坦白地说, 因为个性和职业不同, 我曾经多次为先生对女儿的教育发过牢骚, 总觉得他严厉、 简单、 直接、 粗暴, 不像我们做老师的时时追求教育的艺术, 不懂得放下身段推心置腹地和孩子交流, 所以难以赢得女儿真正的敬爱之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女儿能够拥有现在这般阳光、 开朗、 勇敢、 向上的心态, 至少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先生迥异于我的教育方式。

细数起来, 先生对女儿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 除了勇敢尝试外, 他似乎还教给了女儿很多很多东西, 而这些东西, 恰恰是我无法传承给孩子的:

他教女儿严谨守时。 女儿 5 岁时, 某一个夏夜和小伙伴们在大院里玩得太兴奋, 未能按时回到家中。 先生硬下心肠把她关在门外“喂蚊子”, 无论屋外的女儿如何哭泣哀求, 也无论屋内的我如何流泪抱怨, 仍然坚持惩罚了半个小时才让孩子走进家门。 虽然我始终不认同他的做法, 但女儿自此之后极有时间观念, 上学期间从不赖床, 和朋友相约同行也从不迟到。

他教女儿坚强独立。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可以帮忙照顾, 女儿上小学时的接送问题曾经非常令我烦恼。 经孩子申请, 先生决定让女儿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和回家。 我哪里能放心呢? 孩子小, 觉得新奇可以理解; 做爸爸的难道不担心出现危险吗? 为此, 先生带着女儿实地考察了一番, 沿途还教给了孩子一些常见意外的应对方法。 结果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女儿便独自坐公交车上学了。 时至今日, 小小个子的她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奋力追赶公共汽车的画面依旧是大院很多人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教女儿打开自己思想的硬壳。 情感丰富细腻的我平时的阅读及处世方式都过于感性, 先生觉得这样容易拘囿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 所以他便以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成长经历来鼓励女儿, 引导她对“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同时不断地给她输出一种理念 “比起靠别人活着, 靠自己活得更好”。 结果是女儿阅读的范围比我更广, 思考问题的角度比我更客观和理性, 与人相处更加坦荡大度, 追求梦想时也更加率性自如。

还有一点尤其要提及, 他教女儿尊重和关爱我这个妈妈。 因为他的经常提醒和以身作则, 女儿但凡同我外出, 总是抢着拎东西, 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体察我的各种情绪。 现在想来, 如果没有先生的高标准要求, 大大咧咧的女儿怎么可能这样细致入微地照顾我呢?

生活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 父亲的格局视野、 言传身教、 对孩子发展需求的关注、 对家庭重心的参与多么重要啊! 这些重要的东西不应该放手托付给他人, 也不应该幻想等自己真正空闲下来时再补上。

“养不教, 父之过。” 孩子可引导、 可教育时, 你舍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等你有时间、 有精力时,孩子已经不可改变、 不可回头了。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呢?

其实, 父亲在位并不难。

如同孙云晓所说: “做父亲的首先要有责任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后, 就可以见缝插针地教育孩子了。 比如, 送孩子的时候, 给孩子讲一些路上的见闻; 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不管这位父亲多忙, 他应该学会对孩子表达爱。一个微笑、 一个拥抱、 一句褒奖,父亲做起来很容易, 但对孩子来说却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而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父亲思想性格中的魅力与正能量, 这将极大地增强孩子成长的勇气、 信心和底气!

曾记得, 我以 《爸爸的奋斗史》 为中心内容布置过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回家采访父母和相关亲友, 撰写父亲的奋斗故事, 然后回校交流。 梁仕荣同学在了解了父亲坎坷的拼搏历程以及为家庭所做的奉献后, 深情地写道: “我的爸爸在别人眼里也许不是所谓的 ‘成功人士’, 但他却是我心目中最认真又最勤奋、 最平实又最伟大的父亲。 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爸爸这样的人!”

与此类似, 刘书宏同学的父亲走进课堂所讲的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心得分享》 对孩子们的思想触动特别大。 刘书宏同学本人在聆听了父亲对人生的清晰规划和对时间的高效使用经验后, 感叹自己在这节课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爸”, 并深情地说: “对老爸而言, 幸福是快乐和有意义; 对我而言, 幸福很简单, 与老爸在一起的每一天, 都是幸福。”

父亲的在位程度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 但愿更多的孩子能够拥有和珍惜这种幸福, 但愿更多的父亲能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这样的幸福。

父爱的高度影响孩子成长的高度。 但愿更多的孩子能从父亲的刚性品质中汲取到正能量, 但愿更多的父亲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努力成为孩子向上生长的骄傲和楷模。

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母亲在, 父亲也在, 这就是我所祈盼的更好的世界了……

猜你喜欢

缺位过山车父爱
过山车靠什么『翻山越岭』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父爱如山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疯狂过山车
疯狂过山车
父爱不容缺位,任性盲目的母爱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