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审美想象品西游滋味

2021-01-31

师道(人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唐僧孙悟空西游记

李 鑫

北大教授白化文在评论《西游记》时说: “《西游记》想象新奇,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中提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可以说,读 《西游记》离不开想象,而借助审美想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审美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西游记》整本书阅读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掘《西游记》这本名著丰富意蕴的关键抓手。借助审美想象,品析西游滋味,贯穿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体系中,激发了师生的灵感,让这部 “最富想象力”的作品,成为审美想象的试验田。

一、借助审美想象,呈现西游中的世界

西游记的前七回,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孙悟空之所以能当上猴王,是因为他率先钻进了水帘洞。产生了“远虑”的孙悟空,漂洋过海到西牛贺洲拜须菩提老祖为师。学成之后,入龙宫求宝,下地府勾名,最终闹上天宫。西游记前七回的世界,是这部名著丰富想象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在课程实施中,只有设计出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走入这个瑰丽的西游世界。

在阅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在A3纸上完成一幅图画,呈现西游记前七回中的世界,并标注孙悟空在这个世界中行动的路线。

这个问题,很好地架设了文本和想象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想象,然后再用自己的画笔,呈现一个世界。

图画,是想象之下文本的一种具象的呈现;图画,既忠实于文本内容,又体现了学生自我的理解。

取经中的一关一卡,一洞一河,一城一国,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图画。

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开展“我笔下的《西游记》著名景点”小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把文本细读和审美想象完美地结合。 “高老庄”“流沙河” “火焰山” “女儿国”“无底洞”这些西游记著名景点,被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一路读来一路想,一路想来一路画,学生乐在其中,相互激发,作品层出不穷。

在阅读成果汇总阶段,同学们自发地把他们认为优秀的 《西游记》著名景点画作收集起来,对于缺失的一些景点,班级的绘画高手及时补充完成。班上的电脑达人把这些景点一一串联,用软件合成为一整幅《西游记》取经线路图,喷绘成尺寸巨大的挂图,贴在了班级后面的黑板上。有学生把这张线路图和玄奘取经的具体路线相互比较,发现其中大有不同,这一发现,又触发了学生新一轮的想象与阅读。

图文结合的阅读,是这一代学子喜欢并认可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审美想象,并通过图画的形式呈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描绘西游记中的大千世界,成为《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课程中的一个亮点。

二、借助审美想象,勾勒西游中的人物

《西游记》中的人物庞多且复杂,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先把西游人物分成师徒四人、各路神仙、各类妖魔等三大类,并适时引入驱动性问题与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人物的想象,进而勾勒西游中的各类人物。

《西游记》塑造人物的成功,就在于描摹出了人物的立体感。在班级完成对《西游记》的初读后开展“师徒四人面面观”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师徒四人,通过细读文本的字里行间,发挥想象,读出师徒四人身上各自蕴含的滋味。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要“听其言,观其行”,煌煌百回《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言行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

学生在“师徒四人面面观”活动中学会了摘取文本中的典型片段,并把片段聚拢在一起,努力还原文本情境,进而发掘出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一位学生分析唐僧这个人物时,从《西游记》中摘录了以下的片段:

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 “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 “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西游记》十四回)

三藏道: “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西游记》十五回)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 “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西游记》二十七回)

行者道: “夜来好事如何?”三藏咬牙道: “我宁死也不肯如此!” (《西游记》五十五回)

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 “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西游记》七十八回)

把这些片段放在一起,学生评析到: “唐僧会顺嘴儿答应,这是欺骗;唐僧会泪如雨落,这是懦弱;唐僧会耳根子软,这是昏庸;唐僧会宁死不从,这是坚定;唐僧会失声大叫,这是大慈大悲。当我脑海里闪过唐僧这一系列的言行举止时,一个立体的唐僧就浮现了。唐僧会慈眉善目,也会金刚怒目;唐僧肉眼凡胎,也忠贞不二。以前看电视剧《西游记》,印象中唐僧总是低着头念阿弥陀佛,而读了原著,顺着原著的文字去想象,才发现唐僧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

从细读原著到整合原著再到研读名著,让传统的贴标签式的人物评价转变为立体式的人物评价。《西游记》对于人物层层叠叠的精细描摹,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人物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品味出西游人物的多重滋味,是沉浸文本的巨大收获,也是审美想象得以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环节。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只有贴合文本的想象,才是有价值的想象。我们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斗士,而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孙悟空为什么这么爱哭?”为了佐证这个问题,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摘录:

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西游记》二十七回)

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西游记》三十四回)

沙僧搀着行者,一同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时间,却定神顺气,止不住泪滴腮边。 (《西游记》四十一回)

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全班同学的讨论与思考,最终大家的结论趋向于“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个结论又引发了全班新一轮的思考,孙悟空的哭到底是怎样的。以往电视剧中,大家看到的是怒目圆睁,斩妖除魔的孙悟空,要呈现一个流泪的悟空,还是要结合文字进行想象,用画笔细致地描摹。最终,班级好几个同学绘制的悟空哭泣图都颇为传神,这就是贴合文本的价值与收获吧。

三、借助审美想象,化用西游中的经典情节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被搬上银幕最多的。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到82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再到后来风靡一时成为文化现象的 《大话西游》,《西游记》的独特魅力在影视作品中不断绽放光彩。

对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而言, “源于西游又异于西游”是其遵循的一个原则。西游中的经典情节经过导演再度演绎,让它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其丰富的意蕴为我们提供了的丰富的解读的可能,而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式,又需要运用想象与生活对接。源自《西游记》的各类影视剧作,是审美想象的具体产物。审美想象一头连着《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一头连着改编创作后的作品。

在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组织开展名著改编剧活动,以演促读,把名著改编剧作为促进学生探究文本的一个落脚点,让经典名著融入日常生活,让经典名著点燃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018年,为了参与深圳读书月名著改编剧展演活动,我带领七年级的学生化用《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创编了短剧《唐僧师徒过深圳》并最终荣获决赛初中组唯一的金奖,剧本中设置的一个小片段可以窥探这种化用经典的魅力。片段节选如下:

空姐:各位长老,你们托运的行李存在问题。

唐僧:神马问题?

空姐:存在危险物品。

八戒:难道是我的九齿钉耙?

悟净:难道是我的降妖宝杖?

空姐: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现在飞机的货仓已经被一根大铁柱占满啦!

师徒齐:啊!

八戒:大师兄,沙师弟,刚才师父在飞机上睡觉,我们仨在斗地主。

悟净:每次都是大师兄当地主,我俩一出牌,大师兄就说…….

八戒、悟净:大!大!大!

悟空:不好,我的金箍棒!

回溯《西游记》中,金箍棒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谓是孙悟空的得意之处。他第一次见到唐僧,就炫耀起金箍棒的独特之处,从耳朵里抽出金箍棒也成为孙悟空的标志动作。 《西游记》中,可以伸缩的武器不止金箍棒。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来的芭蕉扇,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因此,学生在创编短剧的过程中,很好地化用了这一经典情节,又进一步发挥,把这一情节安排到了飞机之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打斗地主,孙悟空一直喊“大”,更是让经典情节的化用产生了妙趣,让人拍案叫绝。

一个成功的名著改编剧剧本诞生的过程,就是一次创造力运用的过程。第一步要梳理名著经典情节,锁定具体目标;第二步将筛选出的经典情节进行过滤、分解、选择;第三步需要对接具体情境,新旧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转换;第四步就是把前三个步骤进行审美想象的外化处理,通过审美创造力再生出可供人感知与欣赏的艺术形式。

审美想象,是高阶思维,也是整本书阅读课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思维方式。化用名著经典情节创编舞台剧,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可以有效地提升思维层级,丰富阅读成果。

在生活中发现西游的影子,让西游的光辉照进生活,是审美想象充分运用的体现,也是得西游三昧的体现。

四、借助审美想象,运用西游做比较阅读

在收集整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鲍鹏山老师的一篇《<水浒传>中的<西游记>》给我很大启发。鲍鹏山老师列举了西游和水浒中类似的场景,让读者在比较中进一步领会了两本名著的魅力。

围绕《西游记》这本名著开展比较阅读,既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又能实现书与书的打通,还能培养学生迁移、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只有驱动想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接文本,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

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总结反思阶段,我先给同学们看了鲍鹏山老师的这篇文章,再顺着这篇文章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鲍鹏山老师文中提到的场景,你认为《西游记》和《水浒传》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可以用来比较的场景?

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头脑风暴,大家在翻阅两本名著的同时不断调动自己的想象,尝试让脑海中呈现的两本名著场景实现完美地对接。

经过全班的思考与讨论,最终大家评选出了一组最佳比较场景:

行者却弄神通,摇身一变,变得就如那女子一般,独自个坐在房里等那妖精......行者暗笑道: “原来是这个买卖!”好行者,却不迎他,也不问他,且睡在床上推病,口里哼哼的不绝。那怪不识真假,走进房,一把搂住,就要亲嘴。行者暗笑道: “真个要来弄老孙哩!”即使个拿法,托着那怪的长嘴,叫做个小跌。漫头一撂,扑的掼下床来。那怪爬起来,扶着床边道: “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来得迟了?”行者道: “不怪!不怪!” (《西游记》十八回)

智深把房中一椅独桌都掇过了,将戒刀放在床头,禅杖把来椅在床边,把销金帐子下了,脱得赤条条地,跳上床去坐了......那大王推开房门,见里面黑洞洞地,大王道: “你看我那丈人是个做家的人,房里也不点碗灯,由我那夫人黑地里坐地。明日叫小喽啰山寨里扛一桶好油来与他点。”鲁智深坐在帐子里都听得,忍住笑不做一声。那大王摸进房中,叫道: “娘子,你如何不出来接我?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压寨夫人。”一头叫娘子,一面摸来摸去;一摸摸着销金帐子,便揭起来,探一只手入去摸时,摸着鲁智深的肚皮。(《水浒传》第五回)

可以说学生们的眼光是独到的,而这独到眼光的背后,是对文本的想象在发挥作用。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运用整体关联在脑海中呈现文本的情境。当这种情境能跨越两本名著实现对接时,比较阅读的意义就体现了出来。这种意义,不仅限于对两本名著相似情节的比较分析,更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经典桥段的一种提炼。

审美想象,不仅是比较阅读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更是升华整本书阅读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出发,古代评价读书人“通达”,其实也是意味着其审美想象力的丰富。而这不仅需要阅读量的积累,更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的跨文本思考。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习得具体的阅读方法,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建立书与书的关联,在阅读的反思中建立属于自我的阅读谱系与理论,是整本书阅读的宏大追求,也是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的理想阅读境界。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中展开审美想象,只有在审美想象中进行阅读,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状态,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品味到一本书籍的滋味。

猜你喜欢

唐僧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惹人喜爱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