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地栽培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2021-01-31刘红波乔志刚任永红王永铭王改莲刘宏伟
刘红波,乔志刚,任永红,王永铭,王改莲,刘宏伟,庞 琢
(1.呼和浩特市园艺科技试验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3.呼和浩特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4.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5.呼和浩特市广荣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6.呼和浩特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保护地栽培又称设施栽培,近20 年来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种植附加值最高的产业.日光温室生产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长期困扰的冬季蔬菜供应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1].
中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网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设施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62×106hm2和2.48×108t,在中国蔬菜生产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2.6%和31.9%,其中温室设施面积已突破2.1×106hm2,总面积占世界首位[2].
据近5 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蔬菜园艺设施可吸纳就业人员2 900 多万,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2 600 多万个;我国保护地蔬菜产业净产值可达5 700 多亿元,促进乡村人均增收980 元,重点保护地蔬菜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3 000 元以上[3].
1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地栽培发展现状与特点
1.1 发展现状
据内蒙古自治区蔬菜全产业链信息分析团队调查,2019 年全区现有保护地面积6.0×104hm2,其中温室面积3.4×104hm2;保护地蔬菜播种面积9.3×104hm2,占全国的2.56%;全年保护地蔬菜产量6.9×106t,产值1.9×106元,人均占有保护地生产的蔬菜283 kg.
近十几年,内蒙古的保护地蔬菜栽培已经成为供应区外大中城市的输出型产业.同时,保护地农产品近些年逐步向优质化、营养化、无害化、特需化方向发展,并且其季节性差价已经缩小,而品质、质量差价加大,获得有机、绿色认证的保护地农产品开始得到市场的青睐和认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和品种也在不断转化与创新,显著提高了自治区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1.2 发展特点
1.2.1 保护地生产规模、领域逐渐扩大,区域化布局趋于合理
内蒙古自治区近十几年保护地栽培一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且分成不同的产业区域,形成科学合理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在产业带动上,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始终致力于区内市场建设及外埠市场开拓的综合模式.以赤峰市为例,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穆家营镇全家梁番茄,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冷棚番茄等9 个万亩园区均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其中喀喇沁旗王爷府镇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番茄之乡.近些年,设施蔬菜生产重点是抓小区建设,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拓市场,不断扩大种植基地建设规模,总体呈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的态势.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向集中连片、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转变,有效提高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2 保护地栽培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形成适宜的集成技术模式
全区各地科研院所、高校、推广机构和种植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于不同区域和气候条件下的温室类型,初步形成了符合区情的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保护地栽培产业化体系.同时,还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和栽培技术体系,如温室全自动保温和保湿设施、灌溉设施、遮阳通风设施、节水灌溉、无土栽培、嫁接技术、二氧化碳增施、生物育种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也取得显著提升[4].
全区设施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3%;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65 个,集约化育苗能力达到21.5 亿株,实际育苗总量达18.3 亿株,嫁接苗3.3 亿株,集约化育苗应用面积6.1×104hm2,嫁接苗应用1.1×104hm2.节水灌溉、双膜双网技术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生态栽培技术(两板、两网、一膜)4.7×104hm2,二氧化碳施肥5.6×103hm2,蔬菜机械化种植及配套技术5.2×104hm2.
2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基地的保护地建造结构不合理,生产安全性差
安全隐患来自多方面.一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有效种植面积,盲目追求超大型大棚和温室;二是开工建设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导致温室采光角度、通风、保温、保湿、排水及栽培空间设计等建造不科学;三是部分城市的全覆盖补贴催生了大量低劣大棚温室.
2.2 设施栽培复种指数高,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病虫害加重、产品品质下降
由于保护地栽培场所的固定性及栽培作物的单一性、高复种性,加之土壤保养培肥措施不当,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养分严重失衡,有机质缺失,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微生态环境改变和恶化.不当的水肥管理措施,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作物生理病害发病率、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和病虫草害的发生.因追求单棚效益,不轮作休耕,连作障碍逐年加重,使土壤的中微量养分缺乏,土传病害加重,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保护地土壤无法持续高效利用的瓶颈.
2.3 基础研究薄弱,现代技术、先进技术普及率低,应用效果差
全区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门从事保护地栽培研究的人员很少,由于此项研究对科研人员来说经济及成果回报率较低,所以大多优秀的科研骨干纷纷转向从事育种研究.近十年内蒙古在蔬菜栽培领域鲜有基础研究成果,特别是对环境因子影响保护地作物生长发育的机理等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农作物生理基础研究缺乏全面的量化指标[5].所以很难科学准确地为保护地栽培的各个生长环节提供管理控制参数,导致现代化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因没有基础数据支撑而无法应用普及,对保护地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强.
2.4 经营方式多以一家一户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
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还没有普及.各盟市保护地栽培的生产过程大多依靠人工进行,且多是一家一户经营,作业环境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低下,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农民多靠提高产量来增收,所以不可避免地加大化肥用量,不注重优质安全品牌创建培养.
2.5 保护地栽培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观念淡薄
尽管农业农村部在2015 年就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要求重点在果菜茶上减肥减药,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但有些农民的“小农意识”作祟,一心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当国家对蔬菜投入品的要求与其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为了提高效益和产量,部分农民仍会使用大量化肥、农药,严重影响了保护地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随着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集园艺科学、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现代装备等技术为一体的保护地栽培的内涵更加丰富.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地生产的发展将呈现基地生产规模化、设备技术集成化、操作技术机械化、设施品种专用化、覆盖材料多样化、栽培技术无土化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化的趋势.
3.1 保护地栽培绿色发展载体建设研究将会得到迅猛发展
保护地蔬菜应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宗旨[6],开展保护地栽培绿色载体建设,进一步推进 “四进四控”行动(推进耕地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耗、推进轻简栽培实现控膜提效),为此,需要开展以下3 个方向的攻关研究,为保护地蔬菜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1 保护地蔬菜绿色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无土栽培相关技术、动植物残体及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秸秆反应堆作为栽培基质进行蔬菜生产等技术,将以上各项技术的集成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模式;推动使用保护地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从根本上摆脱设施蔬菜生产依赖化肥农药的局面;推广以配方施肥、全水溶肥应用、增施生物菌肥等集成技术为核心的保护地蔬菜控肥增效技术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水溶性肥料、生态类肥料、有机类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的新型肥料应用,将成为保护地绿色栽培的主要肥料来源,研究这些肥料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施入作物根际的精准灌溉技术.研究各类蔬菜根区水肥耦合迁移转化机理及规律,明确水肥运移、供水量、灌溉模式、施肥指标、施肥方式及肥料利用率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一套保护地主要蔬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及专家咨询指导系统.
3.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研究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早期诊断技术,研制、筛选保护地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制剂,开发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及物理控制技术.大规模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从根本上实现减少农药用量的目标,为设施蔬菜栽培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3 保护地蔬菜低碳节能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研究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保护地生产过程中如何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温室环境友好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可大大节省保护地化肥、农药和灌水的用量;可采用一些如嫁接换根抗逆促长、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增施有机肥、昆虫授粉等一系列适合于保护地安全生产的环境友好型实用技术,使保护地蔬菜产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特色生产基地将发挥更大作用,保护地生产品牌意识将进一步强化
由于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两方面的制约,许多保护地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存在一定障碍.而农民在保护地生产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又很迫切.因此,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通过积极引进、推广和示范先进的保护地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打造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起到带动辐射作用.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创建品牌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围绕保护地产业主打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严格按照保护地栽培技术规程,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建更多特色品牌.
3.3 东、西部区域保护地产业带逐渐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在今后一段时间保护地栽培会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为此,笔者认为内蒙古应在东、西部区域分成4 个不同的保护地果蔬产业带,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第1 产业带,耕地面积大的内蒙古东部区.以赤峰市、通辽市主,应建成保护地优质果类蔬菜产业带,主要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大型城市输出型集群产业为方向,种植品种以果类蔬菜、矮化水果为主.
第2 产业带,乌兰察布市.因乌兰察布市地处冷凉区域,耕地面积大,人口少,可以充分利用气候冷凉优势,生产的蔬菜可以弥补华北、华中地区夏季蔬菜供应淡季,种植品种以外销型的果类蔬菜和叶类蔬菜为主,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上海等大中型城市.
第3 产业带,呼和浩特、包头.呼包两市由于耕地面积少,流动人口多,城市的第三产业份额较大,因此其保护地生产主要以内销型为发展方向,种植品种以果类蔬菜、叶类蔬菜、鲜食水果为主.呼和浩特现有的保护地超过70%种植鲜食水果和果类蔬菜,其中尤以温室草莓最有特色,品质国内闻名,效益十分可观.
第4 产业带,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市地处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人口少,所以保护地生产以外销型为发展方向,主要供应西部的西安、鄂尔多斯等城市,栽培品种以西甜瓜、果类蔬菜为主.
在产业带动方面,各产业带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致力于区内市场建设和外埠市场开拓的综合模式,可有效提高保护地果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保护地环境因子调控更加智能化,设施品种更加丰富
保护地生产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未来的保护地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做到蔬菜生产环境全自动控制,而且与水肥、气象、种子、病虫测报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一套环境调控综合网络智能管理系统,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和确切的决策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保护地专用品种选育也将成为一种常态,一些具有耐低温、高温、弱光、高湿及优质高产的保护地专用品种将会成为育种家研究的方向.
3.5 保护地生产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更加紧密
由于科研、推广体系存在着脱节,使得一些好的技术停留在科研者手中,未能进入种植户地里.如何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需要科研、农技推广、协作组织及生产者4 方联手,实现无缝对接,将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将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及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服务职能嵌入到生产环节中.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保护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促进保护地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
3.6 保护地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规模化生产成为趋势
保护地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低科技含量的保护地产业,不能保证保护地产业健康有效的发展,经济效益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应重视保护地产业相关技术的协作攻关,因地制宜研发产业配套设施和配套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地产业创新体系.
保护地栽培是一种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只有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区域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掘与持续利用,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些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将会成为保护地产业体系的领头羊,重点培育和建设这些基地,对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