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1-01-31鑫,姚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路思政教学模式

马 鑫,姚 云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自媒体对课堂教学引发的秩序“失范”,课程内容远离学生本我暴露的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思路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统“自上而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厌学情绪等,已成为高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问题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1]在对学界已有高校思政课诸多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一种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题和逻辑为导向、以多学科元素融入为手段、以学生与老师互动为中心、以多形式上课为载体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教学思路、教学流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提升课程价值指导、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教学时空方便灵活等作用和特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新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教学思想、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提升思政课实际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路径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主体特征、思政课教材内容严肃性、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等新时代主客体变化特点,在借鉴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模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众教学模式、其他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基础上,构建了“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学生特点、教师经验、信息中介、管理机制等一切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基于个体经验和感性认知的自发行为,提升为基于遵循混合式教学客观要求的自觉实践。”[2]“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是指教学思路、思想表达、语言表达、内容表达等四个方面转换

一是从陈述式教学思路转向思考引导式教学思路。体现教学思路的章节标题设置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和权威专家统一制定的,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统一性、整体性、严肃性。然而,这种统一的陈述性教学思路不易看出问题导向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马克思深刻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289-290因此,应将这种统一的、严肃的陈述式教学思路进行适当调整,转变为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思考引导式教学思路。思考引导式教学思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问题导向,二是逻辑导向。问题导向,要求教学思路的呈现内含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这种思考引导式的问题,可以以理论式、陈述式、疑问式、反问式、推理式等方式提出,并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直观的,需要教师引导和学生分析思考去得出。逻辑导向,就是教学思路在问题导向基础上要内涵事物发展的因果逻辑路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问题——原因——结果”等内在逻辑表达。问题导向和逻辑导向,体现思想表达和价值表达的维度和深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优良传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思路优化的指导性方向。

二是从国家性、集体性思想表达兼顾个体性思想表达。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政课过多呈现国家性、集体性等“高大上”的思想内容,缺乏个体化、平民化思想表达,故而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深处。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表达和宣传国家性和集体性思想,即主旋律思想。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大学生个性特征,思政课教学也应注重个体性的思想表达。当然,思政课的思想主旋律还是以弘扬国家和集体为主。“强调集体主义价值为主旋律,就必须承认其他价值观,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其但其他价值观必须接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引导”。[4]452思政课的思想表达,应兼顾国家性、集体性、个体性等多面性思想表达为一体。

三是从政治性“冷”语言转向交流性“热”语言。思政课教材语言的政治性表达特点,使得教师教学语言呈现出更多政治性。课堂上过多的政治性语言,使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自身与社会很远,也很难感受到课程的语言魅力和价值引导。从小学到大学,这一特点基本恒定。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兴趣,需要将教材和教学中的政治性“冷”语言向交流性“热”语言进行转换。政治性“冷”语言侧重体现时代发展、体制机制、宏观管理、国内国际等视角和用语,交流性“热”语言侧重体现个体发展、学校家庭、微观心理、大学生活等视角和用语。政治性“冷”语言注重“自上而下”表述,交流性“热”语言注重“自下而上”表述。通过语言特点的转化,使学生可以从政治性语言中体会国家和集体对个人的热度和温度,而不仅仅只听见宏观概念。当然,语言转化,不代表不使用政治语言,对于政治性较强的知识还需要政治语言,与此同时更多从“自下而上”、学生角度讲解思政课内容。

四是从报告式、条文式教材内容转向互动化、可视化内容。由于高校思政课教材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指导和审定、与党和国家政府报告具有内在联系性,因此思政课教材文本内容呈现报告式、条文式的结构内容。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学生的可读性不高。思政课教学应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但不能仅仅以教材内容为课堂讲解内容,否则学生对教材的可读性和课堂听课率大打折扣。为此,应将报告式、条文式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向互动式、可视化内容转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讲授教材中心思想和重要内容基础上,填充相关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时事热点、短视频等内容,使教材内容“生动”“活跃”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抬头率和听课率。

(二)“融”是指多学科知识、多元背景教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一是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外交学等多学科内容。高校五门公共政治必修课内容,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全方位的认知和解读,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和建构的全过程。如果思政课课堂教学,仅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学科解读,将很难全面呈现思政课教学的全面内容和解答所有疑惑,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讲好思政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基本原理前提下,可以适当融入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外交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分析世情、国情、党情,从而可以旁证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邀请其他学院、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学队伍。邀请具有不同背景的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入到思政课教学队伍中,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视角和资源,也使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为思政课教学队伍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当然,前提要对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后备教师进行课程专业培训,使其遵守思政课教师的政治道德和职业操守。

(三)“参”是指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参与环节和意识,是唤醒学生对思政课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此,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并形成师生良性互动机制,可以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加强学生参与、评价、与教师互动的教学环节。通过主题演讲、分组讨论、微电影制作展示、现场活动模拟、课外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课下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动脑,也需动手、动脚。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过程中,体会思政课的知识乐趣和价值内涵,效果比听课还要好。同时,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点评中,既要有教师的点评建议,也要有同学的点评建议。加入朋辈的点评,将会提高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度。二是教师点评要有厚度和深度。实践环节是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的自我作品,凝聚了学生的劳动付出。学生非常期望在点评环节,教师给予有质量的点评和指导。为此,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点评,要体现点评理论厚度和实践深度。如教师点评不疼不痒,那将影响学生对实践环节甚至本课的评价。

(四)“双”是指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双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下,随着MOOC课程、微信、QQ、腾讯会议软件等平台和软件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课线上与线上、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模式已经发展起来。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高校课程被迫转为线上课程,客观上促进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规范化和机制化发展。“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中的“双”元素,就要充分利用这种双教学模式,既打破了教学时间地点限制、提升学生与教师互动效果,也享受了虚拟化、无纸化、即时性教学带来的各种便利。

一是将“转”“融”“参”的元素有机加入到“双”元素中。教学思路的转化、思想表达转化、教学语言转化、教材内容转化、多元知识融入、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实现。在各类教学平台和软件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手段在虚拟化空间中通过技术顺利实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性和师生互动性。二是双教学模式应体现本校和本课的特色。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面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应体现特色特点,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如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实行“思政+艺术”教学模式、[5]高职院校思政课实现“互联网+”教学模式等。[6]双教学模式应根据高校思政课特点,加入本校元素,而不能借用他人衣钵、而不加以修饰。当然,双教学模式应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形式,“转”“融”“参”的教学改革元素更多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体现出来。此外,通过调查发现,相比线上和课下课程,大学生认为课堂见面课更能收获知识和心得。

总之,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是基于思路转化、多元知识和教师融入、师生参与互动、现实与虚拟课程相结合等形式而构建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多元素融入、角色互动、解构时空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二、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本遵循,其中也蕴含了“转融参双”混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与价值导向。

(一)“形”转、“意”不转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无论如何变化和创新,思政课给学生传递的思想和价值应始终如一,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则立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历史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在言行举止中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紧紧围绕上述要求展开。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防止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的教学效果形式化、娱乐化、泛在化现象。

(二)多学科知识为“言马”服务

高校五门公共思想政治必修课内涵的知识量,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经济、政治、历史、生态、文化、科技、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以此科学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为此,讲好思政课,需要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外交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背景教师的融入。党和国家推进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此,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要与五门公共思想政治必修课协同推进、同向而行。这体现了思政课内涵的知识和价值“大而全”的特点,需要多学科知识、多学科背景教师共同构建高校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从而筑牢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在马言马”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价值导向,也是其他所有学院的教学价值导向。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是倡导“言非马”,而是用“非马”的语言和方法为“言马”服务。

(三)调动学生“全身”参与

“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意在唤醒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仅要使他们的头脑转起来,也要使手和脚动起来,达到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安排主题演讲、分组讨论、微电影制作展示、现场活动模拟、课外实践调查等教学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参”的主题内容和多元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促成勤于思考和敢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就会真正领悟思政课的知识和价值真谛。“大学生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时间投入的多数往往决定着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的大小”。[8]当然,要求学生“全身”投入,并不是一定要挤占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和其他课程时间,而是在思政课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投入。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模式的组织保障

高校思政课“转融参双”混合教学要取得实效,除了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之外,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保障等方面进行组织落实,最终将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思想认同。

(一)要精心设计“问题导向”和“逻辑导向”的教学过程

教师作为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模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教材内容的每章每节内容的教学思路进行优化升级。围绕“讲什么、怎么讲”展开,以问题导向层层推进每章节的具体讲授内容,以逻辑导向安排每章节具体讲授路径。一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思路整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对章节标题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标题思路。向学生展示清晰地、一目了然地教学思路,学生才能知道教师的讲课意图,并有效地查阅教材和相关材料。二是凝练问题和明确问题性质。提炼和修改教学思路中的每个问题,使之与教材中的标题相差不能太远。问题凝练的越深入、越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深刻,也越容易得出结论。当然,“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过程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和目的性”。[9]教学问题不明晰,教学思路也不明晰。三是分清楚知识的主次和难易。要分清楚重点问题必讲,难点问题详讲,主要问题重讲,次要问题略讲,重复问题不讲。四是用例证填充问题。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要通过相关的理论和案例,运用典型案例、时事热点、身边人身边事、短视频等填充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

(二)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为此,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保证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化和专业化水平。“转融参双”教学模式内涵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一方面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思政课课程内涵的“大而全”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相关专业背景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执行思政课教师的定期培训制度,既是“转融参双”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需要。二是给予教学任务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科学规划“转融参双”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从学院层面讲,应科学制定思政课晋升机制、评优机制、评价机制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教师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教学问题。“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11]三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化与时俱进、现代信息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大学生个性特征逐年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现代科技、实践操作各方面能力本领,才能用真理的力量、高尚的人格、深厚的理论、新潮的技术引领学生。

(三)切实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

提升思政课“转融参双”教学效果,高校需要用机制进行切实保障。一是高校要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权益、落实上级关于思政课教师的相关政策倾斜。重视思政课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应取消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的思政课重复课现象、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给予思政课教师补贴规定、合理制定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晋升机制等,从制定措施上落实教师的获得感,防止“口惠实不回”。二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院课程思想教师的协同上课机制。按照教育部2020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各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特别要建立马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院课程思政教师系统上课机制,共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和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三是提高教室硬件配套。随着MOOC课程、翻转课堂、投屏打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实施开展,高校应逐步提高教室的硬件配套,以满足“参”和“双”的教学需要。四是逐步落实中小班教学。各省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落实中小班教学。实践证明,大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当然,中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能否满足。

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及时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斗争态势,增强对国家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在多元复杂的思想价值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转融参双”混合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对外部形势发展变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也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思路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不同思路解答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