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碑刻窥略*
2021-01-31卢改焕
卢改焕
邢台西依太行,东枕平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辖18个县(市、区)也多为千年古县,境内文化遗存众多,分布广泛。文物资源种类全、数量多,在河北省位居前列。邢台被史家称之是一座“动土就有文物”的城市,金石碑刻丰富,有甲骨、青铜器铭文、碑刻等。其中古碑刻以其取材方便、保存久远成为信息载体,为传承历史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邢台古碑刻众多,2012年出版的《邢台历史文化词典》介绍录入邢台北魏至民国历代古碑400多通,这些碑刻出处有古籍文字记载也有出土的实物、拓片等,内容广泛、丰富,呈现了一幅幅真实的邢台历史、文化艺术画卷,堪称金石上的邢台。这些古碑刻与地方志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之功能。
一、历史价值
(一)存史文献
地方志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古碑刻作为原始记录信息的载体,记述内容多样。记事碑,记事范围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物产、地理、风土人情、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因记事碑具有当时当地的时效性,内容也更为真实准确。寺庙碑刻一般记录修建寺庙的经过,以及创建后的发展史,有的还刻有投资捐款者的姓名等等。墓碑中包括只有墓主简介的墓志和铭功述德的墓志铭、神道碑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坟墓、寺庙等被毁消失,这些留下的碑刻就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科学、文化等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资料。
目前,邢台碑刻中,发现历史最久远的碑刻属汉代,从汉至清代,笔者择其已有定论的碑刻遗存介绍,内容涉及广泛,既有记述帝王贤相政务的,也有记述普通官员施政之举的,更有记载普通百姓忠孝贞烈的;有记其时大事要事的,也有记日常活动的,还有从各种书法艺术上备受推崇的等等,透过这些碑刻帮助后人了解邢台古碑宝贵的存史价值。
2015年,邢台市博物馆施工挖基时,挖出了一块汉代碑《封邰残碑》,内容为记述当时曾任邢州(邢台古称)地方官邰姓之功德。其与《曹全碑》《张迁碑》同为五年内刻立,反映了当时刊刻功德碑之社会风尚。研究者推断功德碑必立于府衙附近,因而其出土可以证实东汉时邢台古城及府衙所在地即现在古城区。
南北朝时期,邢台属于北朝。北朝刻碑兴盛,邢台北朝碑刻也迎来兴盛的时代。现存于隆尧县文保所的《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杨翚碑)碑文落款“口口延昌元年太歲壬辰十一月丁亥朔口建”,与《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和光绪版《畿辅通志》记载一致。邢台县南良舍东魏阁顶披肩造像碑记(李昙和造像碑记),建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时期佛教兴盛,邢台北齐碑刻多与佛教有关,现传世碑刻有南和《慧炬寺造像碑》、平乡《柴季兰造像碑》、邢台县《郭显邕造经记碑》,对于研究北齐时期的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均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邢台县《郭显邕造经记碑》记载了当时造经三千多卷的活动,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该碑文也是佛教重要文献,被收入大藏经。
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在全国敕建僧尼二寺,南宫僧俗二众在州牧建安公、县令宋景等的带领下,于隋开皇十一年兴建起尼寺一所——定觉寺,碑阳篆额“大隋南宫令宋君之碑”。该寺主持女僧大庵为感念南宫县令宋景建寺功德,立碑一通,并亲自书写,刘炫撰文。碑文记述了宋景生平政绩,操行及其影响,记述了建寺背景,描绘了该寺景观,并简述老子、庄子论观。上海青浦人杨震方擅书法,是著名的古籍版本专家,递藏该碑清末民国剪裱本。明万历四年(1577年)任南宫知县五年的知名文人、书法家邢侗赞此碑:“文绝、字绝、篆额绝”。隋开皇十一年建造于南和县澧河上的澧水石桥系大型石桥,根据澧水石桥碑刻记载:“碧柱浮空,烟云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阴”,此系平原河道上比较宏伟壮观的大石桥,曾于明代被洪水冲坏,后经历重修,对研究澧水河的历史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邢台道德经幢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时任邢州刺史李质造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较好、年代较早且形体较大的石刻道德经幢,现保存于邢台市桥东区。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类道德经幢在全国现仅存三座。《邢台道德经幢》又称“邢玄本”,为后人留存了唐玄宗注本的道教经典。唐祖陵光业寺碑是光业寺幸存的唯一一通唐代碑,保存于隆尧文保所,碑文记载:“总章之年,奉敕置是额曰‘光业’焉。”记述了开元十二年(724年)赵州刺史田再思、象城县令宗文素率邢、赵二州之象城、任县、柏仁三县士民将寺院整修扩建之事。碑文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生平和追封为皇帝以及建陵、建寺的经过和光业寺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是证实隆尧为李唐祖籍最权威的文字史料。唐代颜真卿撰写的《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碑》(宋璟碑)则记述了一代名相宋璟的生平德政。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看到已有些残缺的宋璟碑时赞叹到: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推崇宋璟碑为上上品。明代学者都穆称此碑“人文字三绝”。清朝王昶编撰的以著录历代石刻为主的《金石粹编》等书,也将宋璟碑收入并列为上品。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于邢台市桥西区。
大量的唐代墓志不仅记载了唐代邢州各种人物,也记录了当时许多行政划分和地名传承。如隆尧为柏人城,临城为房子县,邢台县为龙冈县。唐时即有现在的邢台市郊之大郭村、贾村、李村等。
宋代《重修三明寺记碑》刻立于“宋宣和三年六月”,碑文记述了巨鹿县建制沿革,其中有“隋于南·故城改置巨鹿”“唐贞观元年以县属邢州,盖隋代属赵州,至唐太宗时始属邢也”。又有“垂拱元年徙旧县于东南十一里之新城,乃今邑地,有释智良等乞地创立”的记载。对于研究邢州、赵州、巨鹿郡历史沿革有重要参考价值。《重修神应侯庙记碑》记述了扁鹊医术高超,后人称颂之事及修葺此殿事宜,为研究扁鹊的生平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元代《神应鹊王庙记》由元朝太医院提点颜天翼(内丘人)撰写,元朝重臣、邢台人刘秉忠书丹,此碑文章与书法双擅其美。
明代碑志刻立兴盛繁夥,金石学进一步发展。时任沙河县令方豪酷爱金石,政务之余热衷访碑,其先后访寻《漆泉寺碑》《封峦寺碑》,并题诗书丹刊刻碑侧。其又访得淹埋泥土中之《宋璟碑》断碑,其筹资熔铁,接碑立碑,使名碑得以保护传世,功德无量。方豪著《断碑集》为四库全书收录,成为在邢州任职官员的重要金石学著述。明代在朝为官者多有父母获御封赐号,如邢台市三义庙毛军、毛术母亲受封《诰命夫人碑》,南和朱正色父母受封称号碑。宁晋监察御史蔡瑷告老还乡,将还乡安家款兴建书院,致力教育,并以诗书刻碑,创造了浓厚的碑刻文化。
邢台开元寺作为建寺最早寺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后赵襄国中寺甚至更早,自那时起,此寺历经1700多年的历史积淀,遗存了相当丰富的金石文物。目前,清代、民国都有重修开元寺碑刻留存于寺内。2013年出版的《邢台开元寺金石志》收录魏晋至民国金石文物129件,古碑刻等石质文物90件,对全面了解、研究邢台历史文化,尤其对全面了解、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大有裨益。
2018年2月,在邢台宋家庄村发现了一通清代汉白玉碑《重修泰山行宫碑记》,使用汉白玉材质,何时在此初建行宫等等问题正有待研究。
(二)补史志之阙
近些年随着城乡建设开发力度加大,一些栖身在民间的古碑被陆续发现。这些碑刻成为进一步了解当时历史、人文资讯的“活”资料,有的碑刻内容古今县志均无记载,尚属首次发现。
2019年4月,清河县后郭屯村偶然发现一块唐代墓石,当地地方志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刻文字是一篇名为《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并引》的墓志铭。碑文记载墓主死于唐元和六年十一月,距今已有1200余年。“厥草惟繇,厥木惟耸,左压紫薇之岫,右眺玄龟之城,面坳塘,却枕淇水,乃茔域焉。”是墓志铭对唐清河郡城的形象描摹,记载属首次发现,非常珍贵,可以弥补史志记载的缺失。
2020年,隆尧县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县域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一通《巡抚都察院禁谕明文》碑,碑文文体属官府禁令告示。碑文显示,该碑立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距今已有435年历史。碑文详细记载了顺德府唐山县(隆尧县)公子村与真定府隆平县魏家庄村之间,自1505年至1585年,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5朝,前后80年间集市相争的详细过程以及官府判案的经过。关于此内容,只在“风俗传说”一辑中见到过有关于两村争集的故事。
二、资政教化
(一)资政明鉴
修志的重要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古碑刻在客观上也有为后世当政者提供资政之功。功德碑是记功载德或颂扬政绩的碑,对于碑主来说,是褒奖和颂扬,对于当时和后人则是楷模和榜样。
2019年12月,任泽区(原任县)发现一清代碑刻,碑文落款显示时间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额题为“甘棠遗迹”。碑文全名为《大名副使王宪司除民纳蓆碑记》,记载了当地由于织席生产税赋过重和苛政不公,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的境况。同时记载了村民诉请“仁明廉信”的大名副使王宪司为乡民革除税赋的经过。百姓仰慕王宪司的“甘棠之风”,故刻此碑为其善政颂歌。此碑对于研究清代中期的土贡办纳情况提供了证据和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清代任县一带经济形态和百姓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甘棠遗迹》碑是一方功德碑,碑文记录当地官员轻租减赋的施政之举,对施政者具有资政参考意义。类似这样的碑很多,像临城县天顺二年的《阮公德政去思碑》,是官员阮居仁离任后地方为纪念他立的碑,也称德政碑,去思碑,也属于功德碑之类。时代不同,但这些古碑刻对后世当政者仍有借鉴资政作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施不同政策。
(二)教化育人
“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彰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旌贤能”。这是对方志教化功能的最早表述。有些记事古碑刻在记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人文“风情”和“家风”,对后人具有教化功能。
2019年8月,南和区梁牌村在拆旧房时拆出了一通樊氏祖碑,古石碑碑额刻有“樊氏先茔”四个篆字,题为《顺德府南和县西十里北河頭郭村耆士樊公茔记》。石碑立于万历六年(1578年),距发现时已441年。通过碑文解读可以确定是樊氏第四代先人的追思碑碣。“人有生者,有所以生者;有死者,有所以死者。是生死者,气也。而所以生死者理为之宗也。倘人生不能树令德於当年,播芳声於后禩,敝敝焉徒抱空赞叹俯仰人世者,乌用勒石镌文以示后哉。通乎此可以论樊公矣。讳万,号前源,其为人也,持己以谦,接物以让,譪譪乎其可亲也,恢恢乎其有容也。轻财仗义,声称素重闾阎。缮牲禔躬雅望允协乎黉晏且也暨贞德石夫人同享遐龄於八旬,增扩产业於先代,真翩翩浊世隐君子也”通过碑文可知墓主待人和蔼可亲,心胸宽宏,轻视钱财有古君子之风,与夫人石氏同享高龄达八旬有余。夫妇生育一子,名叫樊锡。虽然只有一子,但其孙辈却脉衍兴旺,有四个孙子皆耕读而课,克振家声,德业文章卓越儒表。《樊氏先茔碑刻》宣扬了家风遗训,即修善本性,谨慎安福,为人和洽,声望美好,仪容俨整。妇女讲究妇德节操,增加扩大家庭产业,为先人增光添彩。即使没有飞黄腾达,也要做有德隐士,这样才能使后代繁盛,丰实富饶,对后人福佑无边。这样朴素的家风传承在今天仍有值得赞赏的地方。
柏乡县《贾母贞节堂记》为古文大家蒲城杨载撰文,楷书名家吴兴赵孟书丹。元代驻驾铺村有先生名贾谅,为师可表,惜英年早逝,妻滑氏守节不嫁,以孱弱之身,织麻度日,孝敬公婆、教养儿子。子庭瑞官至中宪大夫、度支少监、扬州路总管。朝廷感于贾氏守节贤达、教子功高,诏书恩旌为贞节之门,封赠祖父二辈为武威郡侯,贾氏为武威郡夫人。“贞节之门”虽然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但女子孝敬公婆、养教子息的贤严家风至今仍被后人广为传颂。
在中国古代,为先祖立碑是立德存孝的直接表现,人的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活着的时候大富大贵,建功立业,即使不能建功立业,做人也要为子孙后代树立好榜样,留个好名声。众多碑刻都体现了这一点,先祖隐德未彰,但先祖的美德却影响着后人的言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艺术价值
(一)书法价值
“以碑学书,可得笔髓”,邢台古碑书法艺术光辉灿烂,现存古碑很多出自名家手撰,篆、隶、草、楷、行等书体具有。在邢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碑,历史最为古老的,当数北魏《杨翚碑》,此碑以书法著称,见于多种著录。康有为是碑学的倡导者,提出:学书之人应首先从此碑学起。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精品上”。并且评价:“杨翚碑如苏蕙织锦,绵密回环”。今存于平乡县的蔡京手撰“大观圣作之碑”六字碑额,建于公元1107年,为徽宗提倡兴学校,弘扬儒学之诏书。此碑系用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阴刻而成,笔法清劲,风格独特,是徽宗“瘦金书”真迹再现。
很多碑刻集道德文章、翰墨艺术于一体,这也是碑得以传世的原因。颜真卿撰书《宋璟碑》时已六十五岁,可谓人书俱老,书法艺术已至炉火纯青之境界,故明代学者都穆称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绝”。贤相宋璟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书法精湛,文学造诣颇深。其撰写的《梅花赋》深得清乾隆皇帝喜爱,于乾隆十五年巡行至沙河市十里铺“停驾驻跸”,于此读《梅花赋》、写《东川诗》并画古梅一枝,后人将赋、诗、画摹勒于壁廊。
邢台区域现存古碑中书法价值较高而年代较近的为清代书法家张裕钊书撰的《南宫县学碑》。其字结体紧严、外方内圆、点画浑穆、线条秀美流畅、既有颜筋柳骨融蕴于内,又有丰盈娟秀表现于外,间架结构天衣无缝,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字体被称为“六朝体”“南宫碑体”“张裕钊体”,曾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拓片风靡全国、日本和东南亚。
(二)古文艺术
碑刻中很多语言简洁易明,篇幅短小精悍、言辞优美的碑文,《古文观止》一书收录墓志、墓志铭、祠堂记、庙碑等碑文多篇。宋代范仲淹撰文、苏舜钦书写、邵竦篆刻的《岳阳楼记》更是一篇经典美文。碑刻铭文有专门的文体,一般形式严谨、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典雅不俗,如邢台新发现的《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并引》其四字韵语的铭文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文笔流畅,音律铿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颇具文采的文学佳作。《南宫县学碑》内容主要是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从“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出发,提出只有废除“其弊已极”的“八股之文”,倡导“明体达用之学”,才能使国家“志气所动,人蹶而兴”,从而使国家富强。全文立论鲜明,结构严谨,文辞简洁,说服力强,在当时不失为一篇切中时弊的政论文章。清河县还有柳宗元的《张府君墓石》、韩愈的《给事中张君墓志铭》与颜真卿的《宋璟碑》都是名家撰写的碑文,都值得研究。
四、研究价值
(一)研究古碑刻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物证史,以史鉴今。如果研究历史能够广泛采纳参考碑刻资料,与其他资料一起形成证据链,那么所得研究结论就会更加可靠,历史的面貌将会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实。研究古碑刻意义也在此:能了解历史、正史之误、补史之阙,学书之人临碑(帖)之用等。邢台古碑刻遗产丰富,但目前关注和研究古碑刻的人不多,大多为零散爱好者,古碑学术研究单一,多从内容解读或书法角度研讨,综合的碑刻研究成果不多。笔者写此文目的,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邢台古碑刻,从而研究古碑刻。
(二)古碑今用
很多记事碑在记述立碑时间、缘由、过程中,也客观记述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制度、风俗等社会状况。像《“争集”碑》无声地讲述着明代的法制故事,对于研究明代官府政令、民风民俗和民间商业形态,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唐故王氏夫人扶风马氏墓志铭并引》碑文中记载了大量的家族、墓葬信息,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专家表示其对研究唐代世家文化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墓葬文化、葬制葬俗、墓志文体等具有重要意义。《樊氏先茔碑》记叙了樊氏家族始迁于太原府,还把各分枝发展脉衍进行了详细说明。不但揭开了明代樊氏先祖迁徙历史,而且还对当时社会状况及人们对于古代葬礼习俗占卜情况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研究价值。
一个地方的灵魂在文化,这些新发现古碑背后的深刻意涵,从整体上展现出邢台社会历史、人文发展的微观“风情”,对邢台历史起到了补充、丰富的作用,很多资料甚至对河北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深入挖掘古碑刻中蕴含的新内容,让这些无声的“活化石”发挥其价值,开口讲故事,需要后人去研究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明确指出:要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第一,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第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四,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研究古碑刻也需要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