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遗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沁阳《神农传说》为例

2021-01-31李纳米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神农文化遗产物质

◇ 李纳米 ◇

新时代,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结合,多呈现为有表演、观赏性质的“非遗”。文章以沁阳《神农传说》为例,对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新媒体传播与传承的意义、现状、现实困境加以探讨,尝试提出运用新媒体传播与传承的方法,以期能对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有所助益。

一、《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的意义

神农山,原名云阳山,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面积93平方公里。沁阳《神农传说》是指发生于云阳山一带的、由当地人民代代承继、口口相传的一系列传说故事。2010年,《神农传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重大新发现”①陈茁:《河南省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重大新发现》,《河南日报》2010年6月9日。。2011年12月,《神农传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①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豫政〔2011〕88号),http://www.henan.gov.cn/2011/12-28/238019.html. 2011-12-19。。2020年11月13日,沁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沁阳市文化馆组织编印的《神农传说》出版发行”。2020年11月,沁阳市文化馆联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神农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编印的“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农传说》”专辑《神农传说》面世。至此,《神农传说》从散落各地、版本各异的坊间故事,落纸成书。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神农传说》的传承人年纪普遍较大,他们以口耳相传、口授心传为主的传统传播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对现实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感化作用

《神农传说》代代相诵、口口相传,其中的神话故事虽然奇幻诡谲,但并不是一时的感官刺激,字里行间包含了许多人间真善美,亦能看出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非遗中的生动体现。比如《孙有才弄巧丧前程》告诉人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可偷奸耍滑;《天皇之泪》告戒人们贪心爱财害死人;还有其他故事宣传了孝道,展现出人们极高尚的品质和极实用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非遗不仅凝聚先民的智慧,传承民族的文化根脉,还是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反映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审美和知识。神农尝百草,发明了中医药;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人类从此才有了衣裳;神农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发明了最早的乐器;神农建屋造房,台榭而居,开创了建筑业之先河等传说,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软实力。

(三)有利于强化民族情怀和爱国意识

神农辨五谷,教会人们种地,发明农业耕作、狩猎、捕鱼等传说,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农耕文化,中国百姓传统的寻祖归宗的寻根文化,以及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怀。这些经由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的社会中容易被人淡忘。借由《神农传说》的宣传与传承,亦是在强调民族精神,强调爱国意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的现状

尽管《神农传说》早已成型,有关神农传说的书籍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一次比一次全面,但因其传播形式的新颖度、多样化不足,与时代脱节,效果不理想,大众了解率低,增加了传承难度。

新媒体时代下,《神农传说》的传播手段仍然较为传统。目前《神农传说》基本采用书籍发布与地方电视报道这两种传统的传播手段,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由此导致《神农传说》仍然只被部分地区和少部分有兴趣的人所了解。虽然书籍和电视报道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力,但显得单一,缺乏持续性,无法突破地域限制。要想最大化地实现传播效力,除了采用以上两种覆盖面广、适用于大众的一般传播形式,还应点面结合,继续细化《神农传说》具体的传播对象,增加传播形式。

此外,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后真相时代”,《神农传说》的传播内容缺乏情感认同和内涵深度。书籍仍然停留在照搬、记录等一系列的收集和整理的工作上,而视频传播也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开,缺少对精神文化的深层次提炼与升华,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内容无法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也缺少内涵的深度挖掘,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无法发挥《神农传说》的现实感化作用。

三、《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的路径

现阶段,《神农传说》的传播活动以静态为主,动态传播方式较少。加之传承人年纪普遍较大,对现代化传播手段不甚了解,新媒体运用非常少。

目前,使用新媒体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这一思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亦有少部分非遗结合了新媒体进行传播,反馈良好①刘亲荣,王汉奇,苏冬胜:《“非遗后”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学传承的困境与保护对策》,《今古文创》2021年第8期。。比如“非遗”闽剧传承人、一级演员林颖利用抖音宣传福州传统文化和非遗闽剧,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她的单条视频获得两三百万次的流量,受到网友欢迎②刘可耕:《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艺术“80后”闽剧传承人成网红》,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0/06-14/9212101.shtml. 2020-06-14。。由此可见,新媒体与非遗的结合,对吸引大众关注、促进传播传承是有效的。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大众参与,媒体是唤起大众参与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新媒体手段,有助于吸引大众了解非遗,热爱并传承非遗,唤起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让《神农传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研究人员应充分研读《神农传说》,精准把握《神农传说》内涵,结合社会舆情和风尚,将具有民族精神、反映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审美观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向相结合,让《神农传说》与现实社会接轨,从而发挥《神农传说》对现实的教育作用。

传承人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策划拍摄纪实性传承纪录片,主要解读《神农传说》的发展渊源,展示神农之地的风土人情。通过纪录片,表现炎帝神农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亦彰显神农大地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纪录片在当地文化馆和宣传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组织线下和线上的展映会,聆听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正,扩大《神农传说》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编导、制作由《神农传说》改编的歌曲、广播剧、《神农传说》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歌曲、广播剧、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还原难度小,还原程度高的优势,在各个年龄段均有相对固定的收听收看群体。笔者根据神农传说尝试创作的广播剧《四大怀药天上来》③李纳米:《四大怀药天上来》,《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3月16日。,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还应设计《神农传说》的周边文创产品,推出《神农传说》原创IP形象,开发出系列表情包,为《神农传说》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和传承开山辟路。

非遗传承的关键是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录制以《神农传说》为主题的通识微课,面向各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传播,将非遗传播、传承与课堂充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既向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宣传非遗,让他们了解非遗,又以课堂的形式将非遗传承与现实紧密结合,在学生心中培养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采取微课、广播剧、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有利于增强传播形式的针对性。微课针对需要培养爱国情操和非遗保护意识的学生群体;歌曲、广播剧、系列推送则以另一种方式在各年龄群中促进非遗的传播。此外,直播也紧随新媒体热潮,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与传统媒体点面结合,从而实现传播效力的最大化。

除此以外,新媒体专业人员还应与当地传播民间文学的民间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为他们提供新媒体传播技术上的帮助。新媒体专业人员开展线下的研讨会,或者线上帮助部门制作推送,拍摄非遗相关活动照片,策划《神农传说》系列文化活动,将新媒体与《神农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跨区域联动,全面协助《神农传说》这一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二)开展新媒体对于《神农传说》传播效果的检测评估

从数据检测、外部评价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对新媒体传播形式与《神农传说》传播效果的相关度进行检测评估。收集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的浏览数据,比较粉丝量、播放量、浏览量等数据前后的变化,评估传播效果。同时设计并发布问卷,调查大众对《神农传说》新媒体形式传播效果的评价。在纪录片展映发布后,对部分观众进行采访或访谈,了解观众的评价。结合外界评价和内部讨论反思,总结经验,分析可改进的空间,为进一步推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结 语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农传说》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传播与传承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有关人员应在深入挖掘其精神文明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微剧、易于传唱的歌曲、微课、微信公众号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做好传播与传承效果的检测评估工作,让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农传说》的当代价值在新媒体传播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神农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