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驯火记·紫禁城六百年之第三集《防火墙》

2021-01-30

消防界(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风火太和殿大殿

导 读

三大殿面积不断缩小,背后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消防智慧?

一场大火,为何让一代帝王敢于拆廊为墙?

紫禁城,这座王者宫殿,如何走过600年风雨沧桑?

《见证》本期播出《驯火记—紫禁城600年》第三集《防火墙》

空镜+音乐:故宫门口大全景;

纪实段落:跟拍郑浩和队友巡逻检查灭火器;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我们今天要巡查的区域就是第十区域,那第十区域本身,我们今天要走的这个路线就是未开放区。然后这边的路线都是道路比较狭窄的,所以说我们要去看一看里边的高压消火栓和市政消火栓,一会我们把大闸和钥匙拿出来。

解说:郑浩,2012年12月,成为一名故宫消防卫士。刚开始时,走在重重叠叠的故宫里,他经常迷路。如今,郑浩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清楚地说出故宫的每一条路线,因此被队友们戏称为“活地图”。

纪实+同期:跟拍郑浩宁寿宫附近巡逻检查灭火器;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在我们左手边是宁寿宫的宫墙,在右手边是这个我们叫作十三排。

解说:作为一名老队员,“传帮带”新来的队友,也是郑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纪实+同期:跟拍东筒子夹道巡逻检查灭火器;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

这儿分布的有干粉灭火器,我们拿出来抽查,看这个压力表,现在指针指的是绿色区域,那就可以正常使用,另一个就是看我们导管。

解说:今天,郑浩和队友张春超巡逻检查的地点,正是紫禁城里最负盛名的“东筒子夹道”。所谓“夹道”,是由两堵高大的防火墙对砌而成。在历史上,防火墙一直是这座皇家宫城里重要消防设施。

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它就是做了很多这种防火的这种通道、隔墙,这种等于是在院落中间,或者院子和院子之间的这样的,它又可以做道路。但它这个墙,做得特别高,做得特别高,它就是有这个(防火)作用。

解说:东筒子夹道,位于内廷东路与内廷外东路之间,南北走向,南起箭亭后广场,北抵北横街。奇特的是,在日光月影照射之下,这里的东西两堵围墙呈现一明一暗,而明暗界限正好落在夹道中间,因此又被称为“阴阳道”。而所谓“夹道”,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胡同”,最早也叫“火巷”。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胡同的消防功能;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我们北京城叫“胡同”,是元大都设的,就叫“火巷”,就是起隔离的作用。元朝军队已经发明火药,元朝军队南下的时候,它有两大优势,一个是骑兵,第二个用火药炸开城。但是火药,它同时方便攻城,但是它又带来了危险。就是一旦火药爆炸,整个营房全烧了。所以后来元朝就明白了,营房驻扎的时候,要留出“火巷”。所以,建元大都的时候,它就防止火,就是要留出“火巷”。我们把这“火巷”,后来就给叫成“胡同”。

解说:其实,有巷必有墙。紫禁城黄瓦红墙,金碧辉煌。一道道红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其中所蕴含的消防隔火功能不言而喻。

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它就开了好多这种巷道,两边都是墙的,就是跟这个院子还分开来,这个墙体,它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那么它有几个作用,一个是划分单元,就是在功能上分割开来。第二个就是起了很大的防火作用,用这些砖,不会燃烧的材料,把这些等于一个一个分区,分开了。

解说:据说,紫禁城防火墙的最初起源和一场大火有关。三百多年前,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三凌晨,六个太监因用火不慎导致御膳房失火。大火借助风势,一路蔓延,最终烧毁太和殿。

纪实+同期:跟拍太和殿前现场讲解康熙大火;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我们说御膳房在哪里呢?它在紫禁城的西北角,这都不影响它诱发三大殿的火灾。当年借着这个大风,这个火呢,往南跨过了乾清门广场,然后拐了个弯,直奔三大殿,烧毁39 间房。1679年,(北京)有八级地震,震中在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河北)三河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北京)城内黑水肆意,死伤万人,墙垣倒塌无数。康熙皇帝下令赦免全国的犯人,但是这六个烧火的太监,全部致以绞刑。

解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著名的一代大略雄主。太和殿被焚,康熙震怒,本该在大震之年赦免所有死刑之人,但六名失火太监却死罪难逃。康熙在刑部奏折上批示说: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谨慎,致此火变,虽已遇赦,不容款免,仍依议治罪。由此可见,康熙治火手段严厉之极。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那一年,其实正好北京发生了地震。一般遇到地震的话,会大赦天下。可是,这六名太监并没有被赦免,还是被处死了。

解说: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当时称“皇城”。明中叶以后,才逐渐改叫“紫禁城”。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以三大殿为中心,南北长 961米,东西宽 753米,四面围有高 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 52米的护城河。其中,太和殿最为威严高贵,也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

万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庑殿重檐顶是古建里面的,我们说等级最高。而且,它所用的瓦,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实际上,它是在一个蓝天白云,衬托了一个金黄色的,这样的一个大的屋顶,显示了这个建筑,非常的庄重醒目,给人一种非常等级高、很威严,很高不可攀,就这样的一种感觉。

解说:然而,就是这座庄重威严的太和殿已经是第五次葬身火海。这次大火之后,康熙皇帝雷厉风行,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消防举措。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康熙在防火方面做了几件事儿。一个就是当时,当天就下旨要求小心火烛。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把御膳房,从原来的位置挪到了东面,南三所这一带,然后就挪到了下风处。然后,另外还安排了十名太监在宫里面巡逻,日夜巡逻,然后来防范这个火灾。

解说:其实,康熙皇帝治理火患的大手笔,远未到此结束。正是在此时,紫禁城里真正意义上的防火墙出现了。

纪实+同期:跟拍故宫博物院消防处工作人员前往巡查商户消防;

赵建宜(故宫博物院消防处防火科 副科长):因为古建的防火,他不像现代建筑的防火,现代建筑防火有规范,有这个依据。所以古建的防火我觉得还是要因地制宜。你比如说故宫,它就是一个庭院式院落式的,你就要根据它的这个环境来制定你的防护措施。

解说:今天,紫禁城里还活跃着另外一支消防队伍,那就是赵建宜所在的故宫消防处。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故宫游客人数大量减少,但赵建宜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依然紧张而忙碌。每天一万五千步,是他们的巡查距离,也是每天要走过的路。

纪实+同期:跟拍故宫博物院消防处工作人员前往巡查商户消防;

赵建宜(故宫博物院消防处防火科 副科长):古建防火最重要的就是在防,你即便是再有全面的就是你再先进的灭火设施也好,那一定是它着起来了,你才能用上。但是一旦它着起来了,它就会有损失,只是大小的问题。所以最好的传承保护就是防控,不让它着火,这样才能够保存下来。

解说:从康熙大火上溯八十二年,那时还是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97年。这年六月十九,历经两次被焚又重建的三大殿,再次惨遭雷击失火。据《明会要》记载,这次大火从归极门,就是现在的熙和门,一路蔓延,先烧三大殿,再焚文昭阁、武成阁以及周围廊房。

解说:这是三大殿第三次被焚,距离第二次重建,仅仅过去了三十五年。而从紫禁城建成之时算起,此时已经过去了一百七十多年。在这期间,三大殿三次被焚,绝非偶然。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在以前,这个三大殿,它是有围廊来进行联系的。所以的话,一旦哪个殿失火,然后它就可能会顺着这个游廊就烧过去,就延烧过去。那么,在后宫部分,它的建筑就会更加密集。所以,这样一旦着火的话,它就可能从一个点,就整个延烧出去。

解说:公元1626年,也就是明天启六年,三大殿重建工程开始启动。这次重建,关于缩小三大殿面积、扩大间距的防火主张终于被采纳。当年,皇极殿建成。第二年,中极殿、建极殿也陆续完工。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三大殿面积缩小;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当时,太和殿,我们称为“皇极殿”。它的这个面积呢,缩小为约2400 平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尺寸。那么,建极殿,也就是今天的“保和殿”,它的面积缩小为1200 平米,大约是。中极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和殿”,面积缩小为约600 平米。那么,三大殿总面积,大约缩小了一半。另一方面呢,三大殿之间的间距拉大,开始是10米,后改为30米。

解说: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年四月,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不久便仓皇西撤,举火“焚宫殿及九门”。熊熊大火中,大明王朝黯然落幕。这是三大殿第四次被焚,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人为火灾中,扩大防火间距初显神威。北边的建极殿侥幸逃过一劫,为紫禁城里的宫殿存续下了一脉香火。在后来的康熙大火中,唯有太和殿被焚,而未殃及中和殿、保和殿,无疑得益于明天启年间三大殿重建时所采取的这项消防举措。

陈连营(故宫博物院出版部 主任):这一次的改造,对后世影响也比较大。咱们一般来说,在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时候,曾经焚烧过皇宫。当时烧的,应该说是没有烧那么彻底,跟宫殿距离拉开改造,有极大的关系。

解说:清顺治年间,第四次重建三大殿。可惜的是,这次重建时,仍然保留了连接三大殿之间的木质斜廊,这为康熙十八年的太和殿火灾埋下了一道惨淡的伏笔。

纪实段落:跟拍郑浩宁寿宫外检查消防栓;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我们用大闸把它的出水试一试,看它的压力能不能达到正常使用的标准。

解说:每天巡逻检查各种消防设施,是郑浩和队友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寒来暑往,八年下来,郑浩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岁月的紫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纪实+同期:跟拍郑浩检查消防栓;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守护故宫博物院。那么,如果说,任何一处发生火灾,发生这种突发情况的话,我们是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就是因为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到场进行处置。这样才能把对故宫博物院的危害,对这座古建筑的危害减少到最低。

解说:公元1679年的寒冬腊月,对于已经君临天下十八年的康熙皇帝来说,是一个火光惊魂的冬天。在历史文献《康熙起居注》中,详细地记载了这场火灾:“丑时,火自西御膳房起,延烧右后门、中右门、西斜廊。寅时,至正殿,复及东斜廊、中左门。至巳时,火熄。”从中不难看出,当年太和殿两边的东西斜廊引火烧房,为火势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连营(故宫博物院出版部 主任):明代时候,好多地方是一个走廊,是这个长廊,长廊都是木结构的。所以说,容易引起这个火灾的这个蔓延。

解说:十六年之后,精明过人的康熙皇帝重修太和殿,决定改变祖制,不准在太和殿东西两侧再建木质斜廊,而是用砖石砌出东西两道防火墙,这就是保留至今的太和殿“卡墙”。

纪实+同期:跟拍太和殿前现场讲解卡墙;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太和殿两侧的卡墙,在明朝初建的时候,它是木制的斜廊,因为太和殿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那么,在清康熙三十四年复建的时候呢,梁九就跟康熙皇帝建议,并获得了批准,把这个地方呢,改成了卡墙。我们认为这个卡墙,它就是防火的科学做法之一,这也是我国比较早的防火墙。

解说:防火墙,因其可以阻断火势蔓延,又称“封火墙”。据史书记载,早在明弘治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03年,进士出身的何歆出任徽州知府。为防火患,何歆发布治火政令,要求当地百姓“五家为伍,甓(音,pì)以高垣”,用砖砌火墙以阻火,这就是徽派建筑中著名的“马头墙”,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防火墙,防火墙给康熙皇帝提供了消防治理的借鉴经验。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当时,康熙的时候,把太和殿和两边连的这个廊子去掉,我觉得还是有比较清楚的防止火,如果着火的话,蔓延的,这样一种功能在里头。就是那个廊子去了,你不能边上着火,就烧到我太和殿,或者我太和殿着火,就把整个一片全烧,它还是有这样的作用。

解说:重修太和殿时,康熙皇帝显然受到了“马头墙”的启发,大胆“改廊为墙”,在紫禁城的消防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防火御患的英明之举。

纪实+同期:跟拍三大殿东庑现场讲解防火墙;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我们现在到了这个三大殿的东庑,可以发现每隔五间房,一、二、三、四、五,它都有这个隔火墙,这是一道,这是一道。它的作用呢,我们之前所说的在清代的时候,产生隔火效果的防火墙。这个就是康熙时期加的这个防火墙。那么,它的作用非常的明显,一旦建筑失火的时候,在这儿就受到了阻隔。那么我们认为这个防火墙,它是科学的方法。

解说:不仅如此,除了把太和殿东西两侧“改廊为墙”之外,康熙皇帝还把防火墙从三大殿修到后三宫。砌墙隔火,彻底改变火灾发生时火烧连营的惨烈局面。

纪实+同期:跟拍乾清宫现场讲解防火墙;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乾清宫,是紫禁城内庭的第一座宫殿,在明代为皇帝的寝宫,在清代呢为帝王处理政务的场所。不难发现,乾清宫两边有围墙。那么,在康熙十八年之前,没有围墙,正是因为防火的需要,才后砌上的围墙。

解说:从康熙十八年绘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中不难发现,在康熙十八年之前,三大殿到后三宫的左右两侧附属建筑,完全通过木制斜廊进行连接。在此后的二百三十多年间,三大殿能够安然无恙,保全至今,这显然和康熙皇帝大修防火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连营(故宫博物院出版部 主任):清朝实际上沿袭了明代,明晚期,万历以后它不也有火灾吗?他改造不是一直在推行,嘉靖年间没有推行的一个政策,就是加宽殿之间的距离,加入一些防火墙,这是他们从几次大的火灾之后一个宝贵经验。所以对清代的影响就是清代沿袭下来,已经继承下来又加筑一些。

解说:公元1722年,紫禁城的主人康熙皇帝病逝。但是,紫禁城里大修防火墙的做法,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康熙的继任者雍正皇帝更是别出心裁,把修建防火墙推向了高潮。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博物院消防处工作人员检查商户;

赵建宜(故宫博物院消防处防火科 副科长):现在咱们不是准备复工复产了吗?室内的一些电气设备可能在之前,停用了很长时间,然后咱们在恢复它使用的时候,咱们要看一看,观察观察,尤其是用电这一块,照明的,然后一些电器设备,包括空调咱们检查一下,如果有故障,咱们及时上报,及时检修。

解说:2020年8月,新冠疫情得到有力防控,紫禁城里陆陆续续有商户开始复工。赵建宜和同事的这次防火检查,重点是夏季安全使用各种电器设备。

纪实+同期:跟拍故宫博物院消防处工作人员检查商户;

赵建宜(故宫博物院消防处防火科 副科长):目前,据我们的统计,故宫现在大概有78家经商单位,然后有20家这个施工单位。首先这个是两类不同的场所,它所存在和潜在的消防安全风险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在开展日常防火巡查检查的时候,所采取的这个标准和要求是一致的,就是绝对不能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绝对不能发生起火冒烟事故,这是我们的一个标准和原则。

解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十三年。在雍正主政的十三年中,紫禁城从未发生过一起载入史书的火灾,堪称清朝两百多年间,消防治理的典范,这和雍正皇帝发起的风火檐改造运动不无关系。

牛贯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风火檐,这个形式非常重要。南方,特别在徽州民居当中,是很常见的一个东西。那么,从这个时候起,后来就一开始,只是局部的进行风火檐的这个改造。那么,到了后来,雍正把三大殿、东西配殿,以及东六宫西六宫所有的房檐儿,都进行了风火檐的改造。

解说:据《国宫朝史》记载,雍正五年,也就是公元1727年。这年十一月,雍正发现乾清门两侧的围房里有值守人员在做饭,他便告诫说:“随尔等素知小心,凡事不可不为之预防。”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雍正,就是他这个人,非常细致.我们看他史料上记载的话,这个人做事是非常的认真。所以,他就发现了这个乾清宫的日精门、月华门一带,这个地方有一些班房是做饭的,所以他就提醒这个地方,要小心火烛。

解说:在清代宫廷里,除御膳房之外,那些地位尊贵的皇太后、皇后、皇子、格格,甚至得宠的妃子们,还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小灶”。外加兵丁太监近万人,开火做饭特别容易引发火灾。

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因为它当时这个,这么多个院落,是每个院落都煮饭的,它是各煮各的饭,不是像我们吃大饭堂,他不是这样的。你这个娘娘一摊,那个东宫一摊,或者那个阿哥一摊,它是这样的话,各人一摊,自己煮饭吃,都有火。

解说:康熙十八年的那场大火,正是由于御膳房用火不慎引发的。当时,虽然雍正皇帝年幼无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火患的戒备也是格外小心。于是,在他主政的第五个年头,明令颁发一道上谕:“宫中火烛,最要小心,如日精门、月华门向南一带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即十二宫中,大房有相近做饭小房之处,看其应改风火檐者,亦行更改。”

牛贯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雍正皇帝在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三号呢,有份上谕中,他就强调,宫中的火烛啊,最谨小心,对,是非常重视这个事情的。所以他要求呢,他说把日精门和月华门南边有很多围房,就是他说,这些围房是干嘛的呢,这些围房,是做饭也有值班的就人员比较混杂,另外有明火,所以他说这些房子都要把这个房檐,就是房的墙檐和这个后檐一律改成风火檐。

解说:风火檐,又称封火檐,也是防火墙的一种,其特点是将宫殿顶部的梁头或斗拱这些木质构件不暴露在外的建筑手法。这种墙不开窗、不开门,原本用木材做的屋檐,全部改用琉璃瓦。如今,紫禁城里几乎随处可见这种防火墙,大多为宫殿的后墙和左右山墙。

肖大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檐口,檐口封了,因为它这个墙就原来就是这样做的,原来就在外面。那么现在的话它就把它封住,檐口,全部封住檐口,它主要是在山墙,背后有一个点。其实,它就是完全把木头封住了,木头不露出来,让它封住。

解说:据史书记载说,当年雍正皇帝一共改造了十三处风火檐。根据雍正的旨意,包括东西六宫之内的所有围房配殿,应改之处全部改成风火檐,总长度达到四千多米。

纪实+同期:跟拍太和门东侧现场讲解风火檐;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太和门两侧的这个墙体,这个建筑的后檐墙我们会注意到呢,它没有开设门,也没有开设窗,这个就属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雍正五年,颁布的风火檐墙。它们的特点就是只有两个坡,前后两个坡,为了防止宫女、太监、兵丁在里面用火、比如说取暖啊、做饭啊,晚上照明啊诱发火灾,下令把这种建筑的后檐墙呢,都给封起来,防止火蔓延,在我国形成了一种建筑的做法,我们称为风火檐墙做法。

解说:康熙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95年,太和殿终于重修竣工。从失火到重修之所以间隔了十六年,主要是缺乏修建大殿的名贵楠木。所以,在传世至今的太和殿中,那些高大立柱大多为松木,甚至是拼接而成。

陈连营(故宫博物院出版部 主任):康熙年间修建这个太和殿,已经没有这个楠木了,当时康熙十八年大殿出现问题,一直到康熙三十四年才修,这个一个是准备了材料没有,一个是南方在战乱,你像十八年的时候,吴三桂实际上三门那还在打,取山里的材木也不易,当然也找不着那么好合适的大料,说后来咱们用的松木,而且你们会发现那个柱子它是接的,它不是个整木。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太和殿立柱的消防技术;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太和殿的大殿,它的立柱是红色的立柱,立柱之上呢,它有青蓝色的,彩色的颜料,绘制在表面,我们称之为彩画。而且紫禁城的彩画是有等级的,这个彩画我们称为金龙和玺彩画。那么,无论是我们说立柱的这个油饰,还是额枋,它的彩绘,它的外表,它是颜料,但是它的基层,或者说犹如我们穿衣服,外套里面有个里子,或者有个底衬。这个衬,我们称之为“地仗”,它是由砖灰、麻、猪血、腻子等一些材料覆在木构件,这个地仗呢,它是有防火功能的。

解说: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重建,那一年,雍正皇帝十七岁,他应该耳闻目睹过太和殿重修的整个过程,这显然对于他后来发起风火檐改造不无启示。如今,紫禁城里现存比较完整的室外防火墙,便是后三宫的围墙,位于龙光、永祥、凤彩、增瑞四门以南。这些防火墙由于构思巧妙,与周围建筑浑然一体、别无二致。但是细心察看,就可以看出其梁、柱、枋、斗拱、椽飞和望板与众不同,中间没有施加一丝木材,全部用石料雕刻而成。

纪实+同期:跟拍东筒子夹道附近巡逻检查消防栓;

郑浩(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消防员)我们这个消火栓打开检查一下,能不能达到正常的使用压力,好,可以了。慢点开,好可以了,关了吧。好,可以。我们平时巡查也好,跑步训练也好,经常每天都会走到这条路,四百米筒子,可以说现在熟悉到什么程度,就是不管怎么走,闭着眼都能把这条路走到头。有一首歌叫《平凡之路》,什么是平凡之路?每天走的路就是平凡之路,每天走,走了很长时间,走了很多次,但走这条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守护好我们这座故宫博物院,守护好我们这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

解说:郑浩他们今天走过的东筒子夹道,极具象征意义。在这里,建火墙、创火巷得到了完美地结合。正是由于这高墙深巷筑起的一道道阻隔火患灾光的坚固防线,才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跨越六百年沧桑岁月,至今巍然不倒。

猜你喜欢

风火太和殿大殿
考虑频率二次跌落抑制的风火联合一次调频控制
十二生肖·蛇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紫禁城在1918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武当山·紫霄大殿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功率调制在风火打捆孤岛直流外送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