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思考*

2021-01-30夏立新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献科技资源

夏立新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全球化背景下,科技文献的作用已经从传统信息服务上升至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而集收集、贮存、揭示、传递、利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文献保障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文献信息资源生产、出版、建设及服务的智慧系统[1],将直接服务于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方面的战略安排。以经济建设为例,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时代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无疑,科技文献保障平台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此外,科技文献长期保存能够有效解决文献的可靠使用和永续利用,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提供技术保障,从而直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与复杂嬗变的用户科技信息需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以下简称“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要求,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有了新目标、新要求、新场景,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科技文献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对西方文献出版模式的不对称依赖,资源组织方式单一、个性化与集成化服务程度不高,多头领导、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管理体制局限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文献保障平台的战略意义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的新格局、新目标,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需求,发挥创新举国体制的重要优势,顺应跨界融合与开放联合的时代趋势,针对用户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信息需求,深化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供给侧改革,明确该时期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重点任务与实施策略,推动其创新与改革,以加强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彰显其在新时代我国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时的重要地位。

1 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国家战略性工程,分析我国科技文献保障现状及其平台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仅将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对我国社会建设与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1 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组建并实施了一批成功项目,构建了多个文献保障平台,旨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与条件,面向全国范围内提供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项目包括集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导航、网上参考咨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面向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进行科技文献资源收藏与服务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是我国开展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工作的优秀典范。当前,CALIS、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CASHL)、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大学数字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与文献服务机构,已实现机构间的资源对接与共享,建立了基于全国顶级资源与服务的系统服务平台,共同承担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重任[2]。除此之外,部分省市也在积极推进极具自身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项目,如江苏省构建的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江西省建立起江西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和多学科文献中心、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组织集团购买国内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系统、山东省推进的山东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等。上述项目的建立,以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完善机制、深化服务、拓宽边界、优化改革,成为支撑我国科技文献保障任务顺利推进的基础性工作。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成绩斐然,保障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经历了印本资源、数字资源及知识资源3个阶段后,从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组织、共享及长期保存等多个方面,维持稳定的核心资源保障,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献资源库,从而形成了印本文献与电子文献、订购文献与开放获取资源协同建设的科技文献保障格局;在资源服务方面,推进融合开放,完善多元化、开放性、个性化、协同式服务体系。一方面,改变了我国科技文献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展诸如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的全流程信息跟踪与专题服务、科技信息惠普服务等专项,缩小了地区、组织及部门间的信息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知识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以“十三五”为契机所带来的技术、数据与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知识服务系统的技术走势与中国策略”[3],支持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加速数字出版、数字传播、语义搜索、智能服务的融合,致力于组建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组织管理机制,如建立高端人才培育机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评价机制、数据监管机制等,其本质作用均是为了在各个层面上组织与协调科技文献的共建共享。

1.2 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文献保障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在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然而,随着国家战略目标升级、信息技术环境变革以及用户需求嬗变,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也存在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1)我国现行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处于一种既不集中、又不分散的状态,信息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当前,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已达一定规模,文献总量和年度采集量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的需求数量、需求领域与需求深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如面向“卡脖子”技术的特种文献、面向“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文献,或是深度加工与组织后的科技文献、以语义出版形态呈现的科技文献内容增强出版物等。面对日益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尤其是科研用户对情景敏感服务的需求[4],现有的文献规模与其需求之间仍存在提供不充分问题。另外,当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多样态不足,数字资源类型仍以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为主,造成了对部分文献收藏的低层次大量重复,而对另外一些类型的文献少藏甚至缺藏,文献品种收藏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上述问题给科技文献的持续提供与可靠使用带来了严峻挑战。

(2)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单一,缺乏高效的知识组织工具,多源融合的集成服务模式尚未完全形成。随着信息资源载体类型、模态的多样化,以及海量、异构、多源信息的复杂特征,现有科技文献的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除传统的期刊、图书、数据库外,诸如音视频资源、网页信息、用户生成内容(UGC)信息等各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都成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即使如此,数字图书馆等主流的文献提供机构在信息服务领域仍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5-6],用户更愿意使用如Google等搜索引擎获取知识。这是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多以出版单元为基本组织单位,难以表达资源中的“微内容”,未能深度揭示资源间多维逻辑关联,用户只能获取知识片段而非知识全貌,且大多数图书馆本身并不提供完整的数字资源,与其他数据集的关联水平低,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序化程度不高。另外,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相对封闭,其他主体对文献生产、建设的参与度不足,导致科技文献的生产、出版、建设与文献信息资源消费未能同步发展,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个性化、集成化服务程度不高,并未将互联网环境下新型服务主体融合其中,其消费升级路径不清。

(3)当前我国科技文献生产对西方文献出版模式形成不对称依赖,评价方式对外依存度过高。一方面,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垄断以及学术评估的影响,致使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稍显不足,高水平研究成果均优先考虑发表于外国期刊,引发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文献商业化加剧,购买费用不断上涨,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机构,广大科研工作者发表成果和利用成果都需要付费,市场化反而成为科技文献保障的阻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文献评价方式对外依存度过高,所形成的以期刊、学者、机构和文献评价为核心的计量指标与评价体系,虽经历了从仅基于论文数据到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测度、从单一指标到多维指标的变化,但仍未完全解决科技文献学术评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未形成完善的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及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公认的科技文献评价体系。上述问题均表明,我国高水平科技文献的持续生产能力与长效评价机制直接限制着其保障平台的实施效果。

(4)当前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保障受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管理体制限制。首先,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支持,相应的,也将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如科技文献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等多类实体,其间关系复杂,形成了盘根错节的链式和层级结构体系,在信息生产、传播、服务的链条上,上下游间的分工越来越模糊,但各实体要素并未实现有效融合并形成科学的协调合作机制。其次,我国一些地区或系统因经费保障不足或采购渠道受阻等原因,较少购买国外科技文献,致使其整体保障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由于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服务范围的限制,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并未形成专门针对于企业,尤其是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创新企业、创新孵化园区的创新服务机制[7],而上述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环节中,对科技信息服务甚至是情报支撑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2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的新趋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与完善国家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所处的宏观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数字信息环境的变革激发科学研究方式的演进

我国科技文献已从印本与电子版结合、电子优先出版,逐步实现全数字化的出版方式,电子文献以便捷的获取途径及丰富的内容形式,成为用户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优先出版、语义出版、学术博客、社交网络等都成为信息生产的主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内容结构、载体形式、模态类型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传统的文本型文献,多媒体、富媒体、事实型、知识型资源也日益丰富。全新数字信息环境的形成,进一步激发了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科研视角的转变,呈现出知识视角、用户视角、环境视角的多元化拓展,由互联网、数字化、融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交互形成的集成信息环境,引发知识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创新以及用户需求、行为特征的改变;科研范式的转变,从第一范式(经典范式)、第二范式(模型推演和理论科学)、第三范式(仿真模拟和计算科学),逐渐演化至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科学研究高度依赖数据的聚集与分析;科研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本源的融合已逐渐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将计算机方法与技术融入人文研究,以数字媒介与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兴文化形态和知识生产体系正日见雏形;科研过程的转变,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借鉴,以国家重大创新工程或重大课题为抓手,旨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实际问题。上述研究方式的变革与演化,必然要求面向科技文献的信息技术手段、系统平台、服务体系同步发展,其资源建设与保障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在所难免。

2.2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强化科技文献核心保障

“十四五”规划指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成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另一方面,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更需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8]。上述政策导向均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与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服务重点有针对性地偏向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基础核心领域、前沿技术领域、关键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领域,还需加强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科学研究及科技管理体制的融合,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对领域高质量的外文期刊,尤其是科技文献资源及其信息分析工具的利用仍多数依赖国外,随着我国核心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献信息限制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发生的“301调查”“实体清单”等事件,均表明西方国家正在逐渐加大对我国信息交流尤其是科技交流的限制,我国对外文科技期刊访问和使用受到重大阻碍。“十四五”期间,面向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的科技文献保障需求,与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信息封锁日益加剧的现状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2.3 用户需求的嬗变引发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对象的拓展与服务内容的深化

“以用户为中心”是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也是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的出发点,用户需求的变化将对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由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增强,需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这就要求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由此可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将突破过去以科研学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要服务主体的限制,将服务对象拓展至企业,支持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共同解决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其次,几篇期刊论文、几份科技报告再也无法满足用户日益深入的科技信息需求,面向复杂多变的科学研究过程与科技创新环节,用户不仅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精确化、细粒度的知识服务,在支持用户提问的基础上,帮助用户研判问题、分析数据、挖掘关系、揭示关联、辅助决策。另外,还需考虑突发因素所带来的用户需求在短期内的急剧变化,如新冠疫情所引发的常态化疫情信息服务等,危机情景下的科技文献保障方式也值得广泛关注。

2.4 开放跨界的发展趋势驱动科技文献保障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当前形势做出重大论断,认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把融合发展思想、开放发展理念提到新高度。而“十四五”规划报告所明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我国科技文献保障业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同样要求基于科技文献的知识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出版商、数据商、网络信息服务商等加入信息服务产业链中,图书馆不再是提供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的唯一来源,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实施的Prospect项目、Elsevier提供的SciVal服务、Clarivate Analytics推出的Incites、ESI等工具、PLoSNTD执行的Semantic Enriching计划,均在不断面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学术评价、人才评估等需求提供知识服务,相邻行业和机构的资源垄断地位逐步增强,信息服务行业传统格局正在被颠覆[9]。另一方面,在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时代要求下,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重点考虑在机构体系内,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通过资源共享提升个体或行业服务能力;在跨机构体系下,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如何联合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共同提升科技文献保障平台的整体效能;在信息产业链上,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如何与相邻行业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推动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变革、赋能科技文献保障业务模式的转型、促进科技文献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

3 国家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发展策略

从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为实现“十四五”构建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目标,需加强科技文献生态系统建设、强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优化科技文献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深化科技文献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3.1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需求,加强科技文献生态系统建设

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环境-系统间的动态作用与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随着互联网及通信行业相关技术涌现使不同领域的数据规模空前增加,数据输送逐渐跨越距离障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存储与保护、传播与共享的模式与机制,推动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0]。而无论是加大公共服务机构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的需要,还是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的必然,抑或是实施更加互惠共享、互通互联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需求,均要求构建一个动态均衡、包容开放的科技文献生态系统,有效集成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生产、出版、建设、服务环节,保障其在不同实体之间动态流动,并使不同用户能够精准获取,从而动态解决我国科技文献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资源建设环节,将文献信息资源生产者、传播者、服务者、消费者均作为实体要素,从源头上构建我国自主型科技文献生产出版体系,更应吸引更多资源拥有者、标注者、开发者参与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克服传统文献信息建设中存在的实体单一问题。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动上述主体要素借助科技文献保障平台,进行信息、文献、价值、利益的交换,带动文献信息资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整合、重塑与创新发展。在资源组织与服务环节,可从海量异构科技文献资源中挖掘各种新颖知识,从而形成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11-12],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的供给,提高我国科技文献保障的专业化、个性化,使得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更具增值性、创新性,且能够有效刺激文献信息资源消费,顺应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文献信息资源消费升级,从而有效解决我国科技文献提供不充分等问题。同时,为促进上述环节的有效推进与创新发展,须从个体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种群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群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4个方面划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生态环境的等级体系结构,通过各层级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应的横向协调组织模式,形成国家核心资源与机构个性化资源相补充的科技文献保障格局,从而有效解决我国科技文献提供不均衡等问题。

3.2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仍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与智慧服务的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问题,强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打破对西方文献出版模式的不对称依赖局面,是国家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第一,应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主战场,聚焦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处于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其提供可持续性文献资源保障,摆脱西方在“卡脖子”技术上对我国的限制;第二,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瞄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第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重心适当向基础学科倾斜,解决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以及市场机制时有“失灵”的问题,加大对冷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针对于上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任务,首先,需积极推动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从国家层面,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知识库;从领域层面,支持科技前沿领域、重大创新领域学术论文的开放出版,扩大开放论文出版资助力度[13]。其次,强调原创性、实践性和本土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库的进一步筛选、精炼与补充,以避免无指向性的重复建设;同时,支持基础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生产出版,建立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增强中国在世界文献保障舞台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引导文献信息资源高质生产。最后,改变当前“集中-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模式,建设数字文献资源国家长期保存体系,组织和协调国内主要科技文献机构分工合作保存重要科技文献出版商、重点大学出版商出版的数字科技文献资源,实现国际重要数字科技文献资源本土化长期保存。

3.3 针对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信息需求,优化科技文献资源知识服务能力建设

面对用户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信息需求,亟待深化对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服务能力,将资源组织对象从文本资源扩展到资源实体、出版单位由文献深入到知识单元、出版类型由单一载体形式演变为多元表征方式、服务方式由一般性文献服务拓展到知识服务,促使科技文献组织揭示朝向集成化、有序化、语义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知识单元的语义标引与语义关联,在资源动态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支持跨类型内容的知识对象和知识关系发现、链接、重组,构建多层次的知识服务体系,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文献组织方式单一、语义化程度较低、序化程度不高、持续可用性较差等问题,其具体策略如下。

(1)针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多元化知识服务。面向科研用户,通过多种自动感知途径掌握用户数据,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情境敏感服务;面向政府部门,定期向其提供简报、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动态发展报告等,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科技信息监测及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平台,为有关部门了解事件发展、领域现状、关键趋势等提供决策咨询与决策支持服务;面向企业单位,鉴于企业以产品或零部件为对象来配置生产单位,提供支持企业创新产品研发与核心技术攻关的情报支撑服务,如专利信息检索、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企业竞争格局分析等。

(2)针对于不同战略发展目标,开展多维度知识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性技术,提供定题检索、专题情报、情报研究报告等多种科技服务方式;面向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针,除提供文献数据库外,需基于期刊、作者、机构、学科、专业等进行统计分析,聚焦学科领域的高被引分析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知识服务。

(3)针对于不同加工深度,开展多粒度知识服务。当前,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表现形式、载体类型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涵盖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类型除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书目、摘要等二次文献,综述、述评三次文献,还包括文献中的章节、数据、图表、参数、公式、实体及其关联关系等知识单元,作者、机构、项目、合作者、参引文献等知识对象,以及用户属性、用户行为、用户生成内容等用户特征信息;信息服务产品除文献资源之外,还应包括事实型、数据型、术语型等多类型资源数据库,在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内容结构化、对象关联化、结果可视化的基础上,推进基于资源深度聚合的多粒度集成知识服务。

3.4 推进跨界融合与开放联合实施,深化科技文献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当前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市场正在形成,国外众多知名出版社正积极加入信息服务产业,不仅通过其自身优势资源开发信息分析与知识发现平台[14],更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便利直接向用户提供成熟的信息产品,对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原有资源与服务优势构成威胁。同时,随着文献数据库价格的攀升,以及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现状,导致图书馆等文献服务机构无力购买一些重要的外文数据库,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面对上述问题,更需推进跨界融合与开放联合的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文献保障体制机制。

(1)强化“国家许可”“国家授权”科技文献保障模式。加强以“国家许可”方式建设回溯数字文献,依托国家层、群落层、种群层、个体层等不同层次的横向协调组织,开展对主要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集团采购。针对于低使用率和低保障率数字科技文献以及关键性领域的外文科技文献,联合国内各类图书馆、重要教育科研机构制定统一的电子文献资源配置方案,以开放共享方式加大对国外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国家授权”订购,从而提升文献保障率。

(2)建立跨界融合的资源版权与协同服务联盟机制。在国内协同层面,探索图书馆、数据库商、出版商等进行元数据资源与全文资源协同提供方式,构建元数据共享和全文提供新机制,实现国家文献保障分布式资源推送服务联盟[4]。探索开放环境下,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者与其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机构(如知乎、豆瓣等互联网平台)跨界融合服务机制,构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规划创新模式;在国际合作层面,建立高效的国际合作机制,设置专门预算经费,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及合作研究,组织或参与信息服务、资源建设、文献保障、标准化制定等方面的国际会议、重要国家合作项目,共同解决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

(3)构建市场化与公益性协同发展机制,扩大科技信息惠普服务,完善服务推广与咨询机制,借助业务外包、加强科技合作等途径,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对部分业务流程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一带一路”倡议、科技体制改革等发展战略为导向,对薄弱地区、高新技术园区、重要企业和行业提供高质、可靠的信息服务。

4 结语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文献保障平台建设面临着数字信息环境变革、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用户需求嬗变、开放跨界融合发展的挑战,在科学研究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形成核心服务领域有所侧重、服务对象拓展与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保障业务模式转型升级的全新格局。基于此,为实现构建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目标,应大力推进国家科技文献保障高端交流平台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需求,加强科技文献生态系统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针对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信息需求,优化科技文献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跨界融合与开放联合实施,深化科技文献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猜你喜欢

文献科技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源回收
科技助我来看云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科技在线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