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引发的思考
2021-01-30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史娟红
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史娟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认知态度与认知样态成为改革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此,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在培养思政素养、提升政治认同等方面来探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20年6月10日—8月20日,选取广东某高职院校等展开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邀请调查对象在线填写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415份。其中一年级占57.39%,二年级占41.74%,三年级占0.87%;文科生占27.83%,理科占57.39%,工科占14.78%;城市占27.83%,农村占72.17%;男生占40.87%,女生占59.13%。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知探讨”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教学效果以及思政改革等问题的认知探讨,运用SPSS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思政素养及其目的认知
习近平主席提出思政教师应具备的六大素养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思政素养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调查表明,80.1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33.62%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有浓厚的兴趣,而62.07%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一般。在性别与年级方面对于该问题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思政教育目的方面,学生认同培养目标依次为:学会做人做事(47.41%)、培养健全人格(14.66%)、熟悉形势政策(10.34%)、培养思维模式(10.34%)、理解国家发展(9.48%),这说明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以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导向。从性别与年级来看,对于该问题的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专业方面来看,理科生对于培养目标的认同度较高,而工科生对于培养目标认同度较低,存在显著差异(p=0.008**)。
2.2 关于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态度认知
思政课程设置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70.43%。从生源地来看,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对于这四门课程的认同度更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9*)。
对于思政课程设置,认知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5.2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9.57%)、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课(20%)以及形势与政策课(5.22%)。
2.3 关于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认知
调查表明,该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社会实践(61.74%),其次是课堂教育(15.65%)、阅读提升(11.3%)、校园熏陶(7.83%)以及自我锤炼(3.48%)。
课堂教学中,小组研讨最受欢迎(32.17%)、其他依次是案例教学(27.83%)、互动教学(27.83%)、理论讲授(7.83%)、问题教学(4.35%)。
2.4 关于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与思政改革
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最好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48.7%),其次分别是社会实践(19.13%)、课堂表现与撰写论文及社会实践相结合(15.65%)、课堂表现与闭卷及社会实践相结合(12.17%)、闭卷(4.35%)以及撰写论文(0%)。在性别、专业、政治面貌等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别。但是政治面貌状况对于考核方式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p=0.011*)。特别指出的是,多半的大学生肯定社会实践在思政考核当中的必要性(57.39%)。
思政教育改革是目前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单一(39.13%)与学生不重视(35.65%)是思政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而思政改革中,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改革的重点应是教学方法(55.65%),其次是教学内容(23.38%)。政治面貌中“是否是团员”对于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探讨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4*)。
3.讨论与建议
3.1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生重视程度
对于问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知识提升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多停留在言谈说教方面。针对学生特点,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表明,“是否是团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政治认知,因此,可根据时代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让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心灵,使孩子们的内心对于国家发展以及形式与政策产生共鸣。
3.2 加强教学研究,实施多种教学方式
调查表明,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思政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加强教学研究。基于对话的教学观就是目前学术界所积极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上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在伯姆看来,对话究其本质旨在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方式,但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完全、真实的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在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团队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同事之间情感,而且可以学会更好地合作与竞争,最重要的是,能够以自己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支持。
3.3 深化课程改革,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思政教育课程是围绕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教育内容。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需要思政教育的课本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面临后现代社会,课程教材中可以融入一些后现代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诸如,多尔提出后现代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应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界定使教师的地位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即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过程中不仅需要听取老师的意见与建议,而且需要听取高职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将一些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融入教材以及辅导教材之中。另一方面需要专业课程及时加入思政元素,形成有自己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诸如“团操教练”课程可以着重培养具备科学健身的理念以及对于健康中国的价值认同;具备专业以及以团操教练为荣的职业荣誉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品质。而“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需要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执行力以及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方面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堂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