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的媒介角色与实践研究
2021-01-30童佳珺
童佳珺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新闻业也面临着如何兼顾全球化视角和本土化视角的挑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缩短,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甚至生产新闻,进行一些个性化、主观化的“文化输出”。而话语权的去中心化让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权威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面临着权威被削弱的局面。因此,新闻界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定位媒介角色,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担当。其中,建设性新闻成为近年来国际新闻实践和学术探讨的一大热点,人们在呼吁新闻报道一定要客观真实的同时,更期待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合作、富有人文情怀和正能量的中国建设性新闻理论。
一、建设性新闻的生成逻辑与媒介角色
(一)生成逻辑:一种“伞状式”理论与“辞屏”作用
“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始现于2008年的丹麦,这一新闻理念被看作是一种“伞状式”术语,包含了多方面因素的概念,它边际模糊、辐射宽泛,却又具有一定的概念统摄力、现实贴近度和实践可行性①。修辞学中认为语词所形成的“辞屏”就像一个滤网一样,对所谓的“原本现实”进行了过滤处理,从而构筑了认知世界的“荧屏”般的视界②。通过选择和生产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发挥辞屏作用,让社会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建设性新闻的媒介角色
1.紧密与政府的联系,传达主流思想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成为政府和公众两者之间关系平衡的杠杆支点。一个善治的政府会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使其达到上传下达和凝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遇到重大的社会事件的时候,政府要想凝聚民心民意,就要注重利用媒体资源,落实建设性新闻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制造和引导舆论,从而及时准确地宣传主张和解决措施。
2.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形成社会合力
建设性新闻除了客观正面地报道事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干涉”事件的解决和走向。即通过发现并报道社会问题或传达政策主张,以报道的方式介入社会治理,关注重要问题,聚焦社会建设,从认知事件到促进行动,正确地引导社会的整体情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社会合力。
3.获取公众认同,解决实际问题
政府借助新闻媒体以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方式,引导公众选择政治经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或者解决公众所反映并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当公众对新闻媒体生成了信任感和认同感,也就是对政府产生了情感认同。在正确的价值引导和理性规范下,这种共鸣的社会情绪会转化为社会行为,公众在认同政府的价值导向的同时也会支持政府决策,促进社会治理。
二、全球化发展语境下国内建设性新闻的实践研究
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报道《英雄屹立喀喇昆仑》,首次披露了2020年6月爆发的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全过程。下文将围绕这一事件的官方报道进行全球化发展语境下我国建设性新闻的实践研究。
(一)议题具有深度
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在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下,建设性新闻既要关注本土化视角,也要兼顾全球化视角。《解放军报》报道的边境冲突这一题材重大,事关国家政治和安全,影响广泛,有事实议题和价值议题的双重功能。事实议题是指人们主要关注事件的事实真相,价值议题是指人们主要关注事件背后的价值认知。《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这一议题,抓住局势缓和的时机,还原了事件的详情经过,披露冲突的始末细节,有利于让国际各方势力以及国内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同时,通过新闻报道的途径传达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把握时机、决策果断,彰显了我国的战略理性。
(二)主流媒体公开报道
2月19日,《解放军报》在《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这一报道中披露了2020年6月爆发的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事件经过,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公开了冲突的现场画面。在这之前,外媒曾不停炒作此次边境冲突,混淆视听,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国际舆论。我国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让人们了解事实真伪和是非曲直,一方面以正视听,另一方面也是在告慰英雄。除此之外,积极主动地公开客观事实,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待边境冲突的立场和态度,妥善处理问题争端,澄清真相,防止大量负面信息在不明真相的民众之间蔓延,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消极情绪,从而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
在建设性新闻的报道中,倡导积极主动报道,调和矛盾,避免事件处于二元对立的极化模式。因此,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也是我国在对待重大事件报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特点之一,媒介通过新闻参与社会事件的解决,能够理性引导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同时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三)聚焦正能量内容
首先,新闻标题为《英雄屹立喀喇昆仑》,短短几个字,英雄高大伟岸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受众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就能联想到这是一篇关于歌颂英雄精神的报道,便会以敬畏的心态去阅读并接收相关信息。其次,“‘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服极度高寒缺氧,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③在《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这一新闻报道中,聚焦正能量内容,详细描写了戍边战士面对敌军和危机时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弘扬了崇尚英雄的主旋律,凝聚人心士气,升华了民族情感。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具有凝聚共识、维护公众利益的功能,也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增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方针,我国国情和政治制度需要建设性新闻与之相匹配,建设性新闻也呼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共服务理念。
(四)报道方式柔和化
主流媒体报道的信息通常具有直达性和严肃性,而建设性新闻倡导以人为中心,帮助公众认知自我和世界,既要关注社会问题,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与社会的情感联结。
在《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这篇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较为柔和的叙事方式,以人性化、柔性化的话语逻辑展现了一个个戍边战士的守边日常。“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④这一新闻报道出来后,许多人为之动容,纷纷留言转发,致敬英雄烈士,激发了人们爱国强国的民族情感。
在报道中采用柔和化的恢复性叙事手法唤醒积极情绪,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感到更积极,充满能量,就更可能“接近”这个故事,并产生正向的行动⑤。
三、建设性新闻的价值启示
(一)推动公众与社会的联动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常常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为公众设置信息议程,选择与决定了哪些是重大新闻事件,公众处在媒介建构的“社会”里,拉大了与真实社会的距离。而建设性新闻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公共导向为宗旨,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公众通过参与信息传播来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更有效地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尽的公共责任。建设性新闻在公众、媒体和社会之间搭起一个信息互通、情感共鸣和社会联动的桥梁,推动公众与社会的积极联动,密切公共责任中公众与社会的关系。
(二)平衡客观理性与积极情感,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性新闻致力于把恢复性和充满希望等积极情绪注入到负面事件中,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心灵沟通。但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性新闻的态度并不意味着以偏概全,单维度地宣扬正面信息而回避负面信息。建设性新闻也要准确把握事件全貌,平衡客观理性与积极情感,设置积极议题,引导公众围绕议题有序进行讨论,理性地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督促社会问题及时、合理地解决,构建和谐健康的新闻系统与社会生态。这也是建设性新闻作为“辞屏”的意义体现。
(三)坚持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真善美”新闻
建设性新闻虽然是一种开放、“伞状式”的理念,但也是一种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实践。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应该坚持中国社会语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思想土壤,顺应主流价值,在尊重新闻客观真实的普遍伦理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人文价值的基础上,秉承“建设性”与“真善美”相呼应,面向公众,面向未来。特别是在遇到灾难性事件或重大公共事件时,以科学恰当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鼓舞公众,减少恐慌和悲观情绪的蔓延。同时,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新闻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重视全球化视角,维护国家形象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传播界也进入了全球化传播语境的时代。在这一语境下,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性、关联性越来越强,中国话题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公关话题,因此,塑造和维护我国国家形象显得愈加重要,而建设性新闻是发挥关键作用的工具之一。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全球化视角,积极对外传播正能量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形象。
四、结语
建设性新闻虽然是来自西方的他乡之石,但近几年来在我国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并落实到新闻实践中。倡导新闻的“建设性”是新闻界在面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时,体现责任与担当的积极作为。在信息爆炸时代,以正能量叙事和积极情绪为主导的建设性新闻实践重塑了媒体的公信力,提升了公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彰显了媒介对于社会治理的媒体担当,对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
②鞠玉梅.辞屏建构的中非往来:《经济学人》中非关系报道话语分析[J].当代修辞学,2020(01):50-61.
③④王天益.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英雄屹立喀喇昆仑[EB/OL].中国军网,2021-02-19.http://www.81.cn/2021zt/2021-02/19/content_9988625.htm.
⑤邹明.从暖新闻到善传播——凤凰网的建设性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S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