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选题角度看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2021-01-30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选题题材纪录片

杨 盈

一、选题是决定纪录片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影视创作领域,诸如电视剧创作、节目制作、新闻报道等,往往都强调选题的价值。选题选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创作者通常认为“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纪录片创作也是如此,就算叙事手法新颖、拍摄技术先进,如果选题选错了方向,或者选题价值不够突出,最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纪录片选题要解决“拍什么”的问题,而这决定了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广东广播电视台因应广东地利条件和受众需求,推出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老广的味道》。“美食”正是一种选题的取舍。“大选题”确定后,导演还要对整部作品各集的内容作选题规划,例如“老广”第一季6集,选题涵盖“鲜”“偏”“时”“精”“造”,第二季 7 集,选题包括 “一 心”“两 仪 ”“三 餐”“四 季”“ 五味 ”“六 合 ”“ 七 绝 ”等,这些选题上的巧思,决定了一部纪录片向观众传达的核心内容。另外,选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①。例如美食纪录片注重展现食材获取、食物烹饪的过程,注重呈现美食的细节画面,同时力图还原主人公的生活日常,既调动受众“垂涎欲滴”的味觉感官,又让人思考美食背后的人生百态;在解说配音上,通常采用平实晓畅的言说风格,传递人文情怀。可见,选题不仅决定内容,还影响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能看到什么。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人们是否想看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往往先从题材作判断: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就会优先考虑。电影的类型化发展,便是一种市场细分的手段。电影创作先做题材归类,如武侠、警匪、犯罪、惊悚、科幻、悬疑、灾难等,观众便可对号入座,按需选择。如今纪录片也有了越来越明晰的分类,诸如探索、社会、人物、军事、文化、科学、旅游等。在腾讯视频,“美食”作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类型被排在首位,可见,传播者看到了题材对受众收视决策的影响。而受众的青睐正是一部纪录片的价值体现。

二、纪录片选题折射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可大致分为两类②:一是人文与社会题材纪录片,以“人”入题,聚焦人的生存、人的活动日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历史文化纪录片、政论片、人物纪录片等;二是自然与科学题材纪录片,侧重对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科学规律以及相关“物”的呈现,例如野生动物纪录片、环保纪录片、科教片等。

通常来说,人文与社会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是“人”,或者与“人”直接相关的“事”,包括历史,因而相比自然与科学题材纪录片,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纪录片选题的社会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一方面,纪录片选题本身具有“重要性”特征,具有受众“应该关注”的价值。例如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其内容或许与受众当下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却是普及革命历史知识、培育受众爱国情感、凝聚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动力的重要内容形式,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令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受益的精神文化产品。郭柯导演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于2017年公映,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受众对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接受度。纪录片《二十二》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拍摄主题,这类题材和故事或许是普通受众未曾关注,但又是“不应忘却”的,因为“慰安妇”的存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行的体现,同时其作为战争受害者理应获得社会大众的正确认识和更多关怀。另一方面,当纪录片选题切中社会热点和痛点时,其必然能赢得更多关注,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具备更大的社会价值。

另外,自然与科学题材纪录片具备较强的科普价值、观赏价值,而因其脱离人们现实生活导致其社会价值较小。不过,一些自然题材纪录片在选题执行时适度融入了“人”的元素,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人文价值。例如由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拍摄的《美丽中国》以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0多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为拍摄对象,同时还融入了“人类元素”,包括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从而使该纪录片表现出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凸显了一定的人文价值。总之,注重对人的行为的审视和反思,强化社会价值,已成为纪录片创作追求自我增值的共同目标。

三、如何提升纪录片选题的社会价值

一部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选题的社会价值。

(一)从选题本身属性发现社会价值

借用新闻价值判定的思路,一个选题有没有价值,可以从选题本身的属性来判定,例如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纪录片创作难以追求时新性,而重要性和显著性则可作为纪录片选题价值的判定标准。首先,要考察重要性。重要性是指事件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命运、生活产生影响的程度③。如果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影响的人数越多,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影响越大,其“重要性”就越大。例如国防军事、革命历史等宏大话题,或者环保、能源、文明秩序等公共议题,人们可能对其不感兴趣,或者认为事不关己,但因其“重要性”,仍是人们“应知”的、对整个社会“有益”的选题。另外,要考察显著性。显著性是指事件因为种种原因而引人注目的程度,体现为人或事本身的稀有性④。例如作家写诗不是新鲜事,但是工人写诗却非常罕见,于是便有了2017年公映的讲述工人写诗故事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工人写诗”是小众题材,但是其背后的工人职业困境则是一个社会性议题,其选题视角凸显了一种社会责任担当。

(二)通过满足受众需求实现社会价值

如果说从选题本身特点来判定其价值是一种“就选题谈选题”的思路和手段,折射了一种“传者本位”的一厢情愿,那么引入受众需求因素的评判,则实现了供需对接,使选题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得到保障。纪录片创作者在提出一个选题时,应考虑广大受众对其感不感兴趣,选题是否切中了一定的社会痛点,是否能引发人的共鸣。近些年来美食纪录片的升温,便体现了纪录片选题的一种市场化转向,即市场需要什么,观众喜欢什么,我就生产什么。一部艺术作品,有人“看”、有人欣赏,其价值才能彰显。因此,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反响,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并没有错。创作者在选题上服务受众的同时,需要做到的是融入思想,给受众以启迪,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结合自身条件挖掘社会价值

纪录片选题不能完全脱离创作者自身的喜好、条件和专长,否则,要么创作者缺乏创作动力,要么作品的质量难以保障。创作者的选题取向,一方面要避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认为“我觉得好的,受众一定觉得好”;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味的功利化,向市场妥协,讨好市场,而忽略自身能力和条件能不能确保作品的质量,能不能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等现实问题。只有迎合与引导结合,兼顾“你喜欢的”和“我认为好的”,才能实现作品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对待相对陌生的选题时,创作者可以从自身擅长的专业视角,在选题呈现时注入个人思想,从而在赋予纪录片鲜明风格的同时,引发大众的思考。

总之,把好选题关,结合客观属性和个人偏好,策略性地确定选题,是成就高质量、受欢迎的纪录片作品的关键。

注释:

①刘晓蕾.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艺术 [J].记者摇篮,2010(03):72.

②孙继勇.电视纪录片选题创新[J].当代电视,2014(09):60-61.

③④孟建,黄灿.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75.

猜你喜欢

选题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