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故事的“我者视角”与“他者视角”
——基于纪录片《记住乡愁》国内版与国际版比较

2021-01-30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愁纪录片受众

熊 伊

乡村是中国的社会根基,是中国故事的力量之源,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从1.0时代进入到2.0时代的重要实践。纪录片作一种特殊的影像媒介,一直以来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记住乡愁》正是通过讲述中国美丽乡村故事,向国内外传播了正面的中国形象。

《记住乡愁》(国内版)是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这部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工程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工程重点项目的纪录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一共梳理了120个传统村落的脉络,深入挖掘和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记住乡愁》(国际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五洲传播中心、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于2019年春节期间在国家地理《华彩中国》栏目隆重推出。与国内版相比,国际版节目加入了外籍主持人等一系列国际化元素,并以海外观众熟悉的视听语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住乡愁》的两个版本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同的是国内版为中国导演拍摄制作,是面向国内受众的“我者视角”;国际版则由外国导演拍摄制作,是面向国外受众的“他者视角”。两种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样的中国乡村故事?各自采用的又是怎样的讲述方式?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涉及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理论,需要从讲什么、如何讲、对谁讲三个层面展开。

一、讲什么

(一)国内版: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讲什么是指中国乡村故事的传播内容。《记住乡愁》(国内版)弘扬的是包括仁、义、孝、忠、善、德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纪录片一方面通过讲述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凸显传统文化价值。其每一集对于古村落的呈现都是从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展开的。例如,山东新城镇这一集就是分别由王氏18世孙王长安讲述四世祖王重光和第八世孙王渔洋为官的故事、耿氏21世孙耿嘉鸿讲述第十六世孙耿筱琴经商的故事、居民魏国庆讲述自己受王渔洋影响卖豆腐的故事、居民王学东讲述父亲王树德行医的故事以及自身做建筑事业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共同呈现了新城镇居民清身洁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将子孙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例如,新城镇居民魏国庆以清身洁己为祖训,“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地卖豆腐;以仁爱为本的仁里村制定族规家训: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同行走,勿择好路,体现了仁里村村民的仁义谦和精神;鹏城村在村中最重要的位置建设了一面刻有80位英雄人物的英烈墙,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缅怀先烈,把这种忠义的情感传承下去;在富田村,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高声歌唱的《正气歌》都会回荡在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中,村民们用这种方式教育后代,刚正不阿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在内容设置上,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传承的强调是国内版的两大着眼点。国内版通过现代人用传统价值观指引自己的生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现代性追求之间是可以相互支撑、和谐共存的。”①创作者通过彰显每一个乡村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来激发受众对于乡愁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纵向联系。

(二)国际版:华裔主持人的寻根之旅

如果说国内版叙述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纵向拓展,那么国际版则是基于华裔主持人寻根之旅的横向展开。国际版在内容上将主持人的体验置于突出位置。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纪录片在呈现这些文化形态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传统纪录片的静观方式,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了一系列和国外受众的连接点,选取到的传统文化包括第一季的龙舟、舞狮、昆曲,第二季的茶叶、彩陶、铸剑、毛笔等许多内容,沿着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路径,追踪文化的传播历程,以现场目击和学习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样态。比如,主持人吴宇卫在长者们的指导下,体验舞狮、学唱昆曲、制作木雕、参与组队划龙舟,这让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外受众颇感新奇、大开眼界。从宏观上来看,国际版讲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整个人类生活的横向联系;国际版传递的价值观也是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意义的。“生活要由自己创造。正如黄明忠和豆腐,顾明琪与蚕丝,人们选择谋生之道,他们是社会大画卷的组成部分,繁荣团结的社会的一分子”。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故事,让《记住乡愁》(国际版)能够跨越文化的障碍,成为不同文化相交流的桥梁。

二、怎么讲

怎么讲是指中国乡村故事的讲述方式。探析《记住乡愁》两个版本的讲述方式,可以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理论。主位和客位的概念来源于语音学的音位和音素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词,1954年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派克根据这两个词创造出主位(emic)与客位(etic)这两个术语,并被人类学家引入到田野调查中,形成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两种方法②。

(一)国内版:主位立场下的“代言”式讲述

在纪录片研究中,主位与客位是纪录片工作者在拍摄中所采取的立场,分别对应着另外两个概念:“局内人”和“局外人”。主位是文化的承担者,即以局内人的视角看待、记录和认知本土文化。主位立场是让创作者和拍摄对象同居于一种文化之中,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代言,是“我”说。《记住乡愁》(国内版)就是从主位角度出发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叙述视角的选择上。在叙述同一村落的传统文化时,国内版注重从主位角度中的不同人物视角来凸显村落的传统文化特色。首先是每一集都有一名出镜记者,这些出镜记者穿插在整个节目的叙述过程中,向观众讲述古村落的整体风貌。他们的出现在叙述过程中常常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在介绍青木川镇时,出镜记者柴璐就行走在古镇街道上,将古镇传统文化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她说:“在曾经过往的世界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争变幻,但是大山深处的青木山古镇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安定,并且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贸易繁荣、百姓安居的世外桃源。”接着,旁白就开始叙述魏辅唐“平等待人,公平处事”的历史故事。第二,国内版还采访了大量生活在古村落的人,例如,通过在黄姚镇对居民劳永强的采访来讲述抗日时期的故事,通过在皇朝村对居民陈兴富的采访来讲述陈氏三世祖陈秀为官清廉的故事等等。从这些人的视角讲述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真实讲述和感悟,传递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第三,节目在介绍每一个古村落中,都会请一到两位文史专家或是历史学教授来对村落文化进行深度解读,追溯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传承的历史渊源,展示千百年来人们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记住乡愁》国内版无论是出镜记者、古镇居民还是专家,他们与创作者都处于同一文化体系,都是以“我”说给观众听的方式讲述乡村故事。这种讲述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拉近故事与同一文化内部受众之间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二)国际版:客位立场下的“在场式”讲述

国际版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方式则是从客位角度出发的。客位立场是指外来的、客观的观察,是局外人以文化持有者的观念来认知、剖析异文化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客位立场中的创作者与拍摄对象分居不同的文化之中,他是用异文化的视角看待、记录和认知异文化中的一切,因此,创作者不能直接为拍摄对象代言,必须找到更合适文化传播的代言人。《记住乡愁》(国际版)两季对主持人的选择都能体现这一宗旨。第一季是通过华裔主持人吴宇卫的视野,第二季则是通过华裔主持人原和玉的视角来进行内容呈现。就吴宇卫而言,他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移民,母亲是塞浦路斯的希腊裔,本人在英国出生长大;而原和玉也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的母亲是香港武打女星郑佩佩。他们两人本身就是一个代表性符号,这种身份混杂是当前全球化的表征,也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国际版代言人的使命。此外,当吴宇卫深入到乡村底层,在游历、观察和体验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互动时,他将飘零的文化符号重新带回丰富的原生情境,并通过镜头分享给异文化中的海外受众,这种拍摄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在场式的故事讲述。正如吴宇卫在学习制作索面时所说,他的父亲会在生日时为他做一碗长寿面,还会一起共度春节。通过制作索面勾起自己的乡愁,这是属于吴宇卫自己在中国的独特的游历故事,也是他在中国的一种在场式的生活经历。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海外受众,中华文化元素可能仍植根于其血脉之中,它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来激活。国际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记录的就是激活其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正是通过这种在场式的讲述,让中国故事在西方观众心目中不再是一种陌生的异域奇观,而是由同一文化成员所参与的生活情景。“在场式讲述所创造的互动体验,为海外受众带来一种投入其中的冲动,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③。

三、对谁讲

对谁讲中的“谁”是指中国乡村故事的传播对象。探究两个版本所针对的受众,可以发现《记住乡愁》里中国乡村故事的“我者视角”和“他者视角”所包含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目的,而这种不同创作目的正是基于文化内和跨文化两种不同的受众要求而设定的。

(一)国内版:面向文化内受众的“我者视角”

基于文化内受众要求,国内版所呈现的是自我讲述的故事,即充分运用符合国内受众思维模式的叙事策略来讲述中国故事,向国内受众呈现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富含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中国形象,体现的是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趋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了传播每一个村落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创作者以每一个村落为载体,让受众透过村落自然而然地“感知”,进而“领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把意义的承载蕴藏在多视角的叙述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文化内成员的群体向心力,唤起文化内成员的乡愁,呼吁文化内成员爱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价值观。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由于国内版的目标受众是国内受众,属于高语境文化成员,适合向其传播通过影像符号所映射出的生存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哲理意义等深层文化。文化洋葱理论也认为,文化是由外而内的四张皮组成的:符号、英雄、礼仪、价值观。在这四层结构中,价值观隐藏得最深,只有那些与此种文化长期接触的人才可获得。自我讲述的每一个中国乡村故事就是从故事的讲述延伸到对传统价值观的强调,这恰恰是国内受众熟悉的语言和视角,因此国内版能够带领他们深入了解乡村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从叙述方式上来看,虽然国内版每一集表面上是讲述一个乡村的故事,但更深层的是通过故事来传达乡村的价值观。这种叙述视角正是“文化内视角”,即只有同处一个文化圈的人才能快速了解并感受到纪录片想要传达的精神。如纪录片的片头曲和片尾曲歌词“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芬芳,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就是从“文化内视角”出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引起国内受众的共鸣,勾起他们对乡愁的回忆。“这种易触发感情的拍摄手法、易被我们理解的叙事方式及符合同一文化圈思维模式的叙事角度组合,便形成了这部影片‘自我讲述’的风格”④。

(二)国际版:面向跨文化受众的中外融合视角

国际版面向的主要是西方受众,由于中西观众分处的是各自不同的语境,中国文化若要西方观众所理解,就必须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去语境化的处理。因此,基于跨文化受众的要求,《记住乡愁》国际版为了适合西方受众的欣赏习惯,必须在讲述视角和讲述方式上加以改变。

首先看讲述视角。《记住乡愁》国际版建构了一种新的讲述视角——中西融合视角。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国际版中的“他者”是被塑造的,即为一种基于他者视角的故事讲述,但又区别于“他者化表达”,其并未纯粹基于西方的话语逻辑描述中国文化形态,而是由中外融合视角展开。国际版把外国人设定为故事的主角和讲述者,显然很好地设定了一个“他者”来讲述中国故事。例如,吴宇卫在第一季第二集中跟随王登榜体验中医技术,并最终喝上了自己煮的草药。他最后总结道:“中医是中国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这种拥有千年历史的技法不仅被中国人,也开始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接受”,中医技术的魅力在这里不是由中国人“自说自话”传达的,而是吴宇卫用切身的经历和体会为其国际化传播发声。此时,“纪录片中的中国文化是中外两种文化叠加后的一个复合文化的再呈现。在这样的国际视野下,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客观、立体和生动”⑤。

其次看视角的意义。由于国际版的目标受众是西方受众,而西方受众大多属于低语境文化,在接受来自异文化的产品时,浅层文化如服饰、建筑、用品、乐器、食物、文体活动等更容易吸引其眼球和注意力。低语境文化中的受众“并不喜欢富有内涵的大段解说,而更倾向于用画面直观地承载意义”⑥。为此,国际版采用的是视觉化和情境化的呈现方式。如在第二季海外版中,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将长江流经的城市地区以及茶马古道以地图式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呈现方式突破了语言限制,为西方受众创造了一个可以感知的视觉空间;第二季中对沙溪镇的介绍也不是以客观的画面加解说的形式完成的,而是通过主持人原和玉与剑川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董增旭的一问一答实现的。这种“提问——回答”式的情境化叙事模式更契合西方人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对话性,拉近了与西方观众的距离。以“他者”视角讲述的中国乡村故事恰恰能够从西方人熟悉的语言和视角出发,带领他们逐渐探索和了解中国文化,避免话语权力失衡而造成在不同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的过分误读或传递不足,突破文化壁垒,减少文化折扣。《记住乡愁》国际版让更多的西方受众了解中国人的乡愁,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形成多重的传播辐射,也给日后中国其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国际传播提供新的经验。

四、结语

当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需同时面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与此相对应,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也应该根据国内与国外不同的受众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述方式。纪录片《记住乡愁》之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价值正在于,以乡村这一中国基层社会为创作题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将国内版和国际版分别制作,国内版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的追溯和当代的传承,纵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是“我者视角”;国际版则是基于华裔主持人的寻根之旅探寻,横向展示中国文化与他文化成员的交流与碰撞,是“他者视角”。通过国内版与国际版,《记住乡愁》突显了不同视角在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美丽中国乡村故事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也使得中国乡村故事在同文化和异文化空间中找到了传播的最大公约数。

注释:

①张斌,段玮玮.离散与还乡:现代性的另一种想象——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J].中国电视,2015(08):72.

②桑国元.文化人类学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启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③王庆福,张红玲.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9):125-129.

④王庆福,麦瓴.“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以两部茶文化主题纪录片为例[J].国际传播,2019(05):86-91.

⑤禹菲.“他者”视域与共情传播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以纪录片《做客中国》为例[J].中国电视,2020(03):32-36.

⑥王庆福,文三妹.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纪录片国家形象塑造——以《一带一路》为例[J].新闻前哨,2017(10):81-83+96.

猜你喜欢

乡愁纪录片受众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九月的乡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