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研究

2021-01-30李孟帆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电音街舞亚文化

李孟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爆发态势。作为推动网络综艺节目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因子,青年亚文化成为网络综艺竞相表现的内容主体。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性文化①,它由携带“抵抗”“叛逆”气息的青年通过舞蹈、音乐等形式开拓出不同于主流价值的小众文化圈层,在与外界进行对抗的同时,证明其存在价值。2017年《中国有嘻哈》播出,小众圈层的青年亚文化进入大众视野。随后,《这就是街舞》《即刻电音》等节目的播出,开辟出网络综艺节目的新天地,在给青年受众带来新颖和独特吸引力的同时,网络综艺节目本身和所属平台也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一、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表征

(一)边缘群体的主体化表达

青年亚文化群体是发明和推行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青年群体。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亚文化群体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自身的表达也只属于小众文化圈层内的叙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一代”的“参与”文化,比如吐槽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在互联网商业逻辑的裹挟下日渐走出边缘地带,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得到主体化的呈现表达。

互联网空间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去中心化场景。在青年亚文化类网综的专属场域内,青年亚文化群体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异类”,他们所表述的内容从非主流变成了主流。以街舞亚文化为例,在发展之初,爆炸头、肥仔裤、纹身都是被排斥的符号标记,随着《这就是街舞》等青年亚文化类网综的播出,街舞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一面被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改变了大众的既往印象,街舞亚文化从圈层文化突围成大众爆款。

(二)视听语言的风格化打造

视听语言的风格化是通过视听语言,如声音、画面的呈现,表现节目的特性和风格。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定义为一种“风格文化”,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借助风格表征来定义自身、表达诉求,网络综艺节目借助风格凸显节目特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视听语言作为观众直接感受节目特性的个性化元素,其风格化的打造给予了观众震撼的视听盛宴。

在腾讯自制综艺《即刻电音》节目中,电音亚文化的风格特性就通过视觉语言展现了文化魅力。视觉舞美方面,节目强调科技感、潮流感,使用涂鸦、集装箱,重工业机械的臂膀等元素,工业与科幻的组合释放了电音亚文化无限的想象力。在听觉方面,节目选取电音圈知名制作人将传统舞曲与中国风、流行乐、嘻哈等元素进行结合,准确传递出电音文化的魅力,解除了观众对于电音“土嗨”的误解,让电子音乐走入大众视野。

(三)文化价值的商业化呈现

任何一种青年亚文化在进入主流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和商业资本产生联系,而后实现文化价值的商业化呈现。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节目中不再是携带“非主流”标签的“杀马特”,自由、热爱等意义的赋予完美实现了青年亚文化与商业资本的融合。作为首先引爆青年亚文化的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最直接的商业化呈现方式就是参赛选手演出价格提高,采访、代言不断,嘻哈群体收获空前的关注度。

同时,《中国有嘻哈》采用“嘻哈+广告”的广告模式,为赞助品牌打造专属嘻哈广告,如支付宝的《无束缚》、农夫山泉的《拼命不如拼维他命》,在嘻哈文化魅力全面发挥的同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效果。《中国有嘻哈》结束后,农夫山泉1.2亿的冠名费带来品牌2000%以上的知名度提升,销量增长同比超过50%。在这场由商业机构塑形传播的亚文化景观中,网络综艺节目实现商业变现最大化,以嘻哈、平台和资本的三赢而告终。

二、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节目光环与非议并存

作为与青年群体个性化需求不谋而合的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从被认为是网络综艺节目史上破除同质化之举的《中国有嘻哈》,到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00亿的《这就是街舞》,再到豆瓣评分8.8分的《乐队的夏天》,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自带光环,实现了亚文化的主流推广。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新华社推出《Let’s go Belt and Road》说唱 MV,在唱响“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同时展现了说唱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但是节目光环背后存在着担忧说、否定说等说法。节目的非议主要表现在参赛选手的争议性以及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参赛选手的公共话语充满挑衅意味,这种“反叛”的个性不易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如《中国有嘻哈》冠军选手PGONE的作品《圣诞夜》公开侮辱女性,教唆青少年吸毒,官方媒体持续发声:“不想千古流芳,也别遗臭万年”,点名批评其对青少年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受众理性与狂欢并存

马中红认为,当下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盛大狂欢、娱乐至死、自我表现的“精神风貌”②。当“娱乐化”诉求盛极一时,受众尽情享受主流文化未能赋予的实现感,容易在“娱乐至死”的氛围内消解掉自身的理性和思考。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给受众带来的狂欢主要表现在对参赛选手的模仿以及对亚文化的盲目追捧。比如“diss”这个在说唱文化里表示“不敬、无礼”的词汇,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走出嘻哈圈充斥了网络空间。

狂欢背后,受众的理性主要表现在对亚文化融于主流过程中的严苛坚持。比如,主流观众能够接受“说唱”这种表达方式,但对于rapper背后的嘻哈文化却很难认同,原因还是在于嘻哈根源上的低俗和非法的地下色彩。如嘻哈歌词“送你去见姚贝娜”,在公然宣扬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侮辱死者,挑战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澎湃新闻评论道:“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就是表演者的自重。”

(三)社会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认同与包容

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不断被推入大众视野,它的本质是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受众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文化不断探索、试错,主流文化适当吸纳收编实验成功的青年亚文化,两者在碰撞之中产生新的文化元素,形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宝藏》作为主流文化产品打破次元壁,与“亚文化”进行结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开启了青年群体的跨次元狂欢。

在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下,为使亚文化符合意识形态的发展,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包容与认同在网络综艺节目中主要体现为节目面貌的改变。《中国有嘻哈》整治之后改名为《中国新说唱》,将中国风作为主打元素,推动正能量中国风的嘻哈文化发展。剔除青年亚文化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元素,以新的面貌呈现其文化特质而后融入主流文化,是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发展最大的包容与认同。

三、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建构路径

(一)打造优质内容,谨防节目“三俗”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优质内容永远处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核心位置。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应始终坚持打造优质内容,以深度的思维模式和专业化的团队协作实现节目的长远发展。首先,优质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应注重深度思考,只有在发挥娱乐效果的同时引人深思,才能增强受众黏性,发扬向上精神。在受众素养不断提升的今天,娱乐属性已经出现疲软态势,深度以及温度是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其次,优质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应拥有专业化的团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是优质内容打造的关键力量。若团队审核不严或者过度注重娱乐,容易步入忽视内容质量的误区,从而造成网络综艺节目中“三俗”内容的泛滥。比如《吐槽大会》第一季首期用低俗的内容打“擦边球”创造噱头,节目价值引导出现偏差,被下令整改。

(二)开辟类型化道路,谨防节目同质化

近年来,娱乐业经济大热、资本蜂拥入场,综艺行业整体呈现激烈的厮杀状态,机器人、灌篮、电音等题材在各平台之间频频撞车。同质化背后是口碑的下滑和受众吸引力的消耗,过度贴合青年文化的背后是类型化道路难以开辟。首先,年龄、社会不同群体对网综的诉求应成为考量重点。目前网综的受众定位集中在青年群体,从长远来看,网综的发力点应指向不同的年龄层和群体。

其次,深挖青年亚文化的内涵特质。音乐、舞蹈类题材不应成为重中之重,需开发青年亚文化的其他表征,如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腾讯自制综艺《奇遇人生》采用一种纪录片式的叙事方式,主打慢与沉静,佛系地书写对生命的认知,收获豆瓣评分9.1的高分。开辟类型化道路是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走出同质化怪圈的必要之举,节目制作要有全面的受众视野,在构建类型化综艺版图的同时,实现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价值引领,规避节目责任风险

作为国外舶来品的嘻哈、街舞等青年亚文化类型,通过网络空间传播文化内核,其精神内涵必然对青年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网络综艺节目应注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面的书写,发挥亚文化领袖的正能量效应。如在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小镇青年”九连真人乐队的客家民谣《落水天》,反映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摇滚乐的公益正能量,为其构建身份认同创造了新的可能。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力广泛的视频产业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话语空间。若单纯以娱乐化的眼光看待青年亚文化,而忽视其价值引领,青年亚文化中的极端反叛内容将对青年受众产生不良引导,危害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青年亚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更需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底线,在主流文化的框架内自由创作,对于逾越主流价值底线的亚文化内容予以剔除,着力实现青年亚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从青年亚文化的视野看我国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青年亚文化对我国网络综艺节目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爆发式的增长预示着我国网络综艺节目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在推广青年亚文化的过程中,若能更上一个台阶,呈现更好品质、更高精神内核的青年亚文化节目内容,将会激励更多优质网综的诞生,营造更加健康多元的网综环境。

注释:

①[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胡疆锋,陆道夫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55.

②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04):5-11.

猜你喜欢

电音街舞亚文化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聚焦《这!就是街舞》
网易放刺电音:后浪世代的全新自我表达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Liquid Nights新加坡电音巡演 Alan Walker、胜利现身
街舞达人朱璐铭
电音狂欢,释放真我
少女席嘉琪的街舞梦
百威电音大使张靓颖亮相Tomorrowland音乐节:如果我是DJ你会爱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