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访谈节目《酌见》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1-01-30张颜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俞敏洪企业家受众

张颜

《酌见》是一档企业家随访式对谈节目,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和北京爱学慧思联合出品。节目目前制作了一季,共8期,由俞敏洪担任对酌人,与冯仑、王小川、李宁、王传福、王中军、刘永好、陈东升、张文中八位企业家在饭局中饮酒谈人生。《酌见》以其独特的节目定位和创新路径,引导受众进行深度思考,同时也为访谈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一、题材新颖,深度内容输出

(一)题材选取新颖

节目在题材选取上比较新颖。一般的访谈类节目更加注重访谈对象的多元化,在主题的呈现上可能会不够集中。《酌见》将视角聚焦到中国的企业家身上,探寻他们的成长经历、创业经历、人生感悟,展现了一种真实的群像纪实。节目从微观的个人视角切入,在讲述一个个企业家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历史,同时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这样的题材既能让受众看到平时无法知晓的企业家的另一面,也能通过这些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企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节目组邀请同为中国企业家的俞敏洪作为对酌人,一方面契合了“探访企业家好友的公司”的节目定位,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对谈在同一维度下更好地展开,让访谈对象更加自然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正如俞敏洪在第一季节目最后一期的结尾中谈到的:“我希望中国老百姓把中国的企业家当作是一个普通人来看,他们能够面对镜头这么坦诚地聊自己,我还是有点意外的。你可以看到在采访过程中间,其实或多或少大家会忘记镜头的存在。”当访谈对象忘记了镜头的存在,才能更加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内容注重深度

在内容方面,节目探讨的是一些严肃性的或是深度话题,向受众输出深度内容,以期引起受众的深度思考。如第三期俞敏洪对话李宁,对谈从李宁的运动员经历开始,探讨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关系、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的人生转变、企业如何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如何与世界接轨以及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的电竞业的未来发展等话题。再如第九期俞敏洪对话陈东升,陈东升在对谈中既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剖析,也谈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虽然每期节目不到60分钟,但是却探讨了很多话题,每一个话题都给予了受众继续进行深度思考的可能性。此外,节目还设置了对酌人与访谈对象互问三个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类似于记者采访,由于提问者身份的不同,往往能问出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第五期俞敏洪对话王中军,面对企业现在还未走出的经营困境,俞敏洪直白地向王中军提问:“是否会有世态炎凉的感觉”。新颖的题材加上具有深度的对谈,增加了这档节目的专业性与深度。

二、形式创新,吸引受众注意

(一)场景设置自由

在对内容深度把握的同时,节目在形式上也注重创新。《酌见》将节目模式设定为“好酒+好友”,契合其“一壶真知佐酒,二两故事下菜”的Slogan。节目并不像传统的访谈节目那样将访谈场景设置在演播室里,而是把主要的访谈地点设定在饭局上,对酌人和访谈对象在美食和美酒中进行对谈。人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会处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将饭局作为访谈地点既能够让访谈对象放下戒备,表现得更加自然,也能减少与受众的距离感。

此外,访谈场景的设置多元,节目拍摄不局限于饭局中的对谈场景,还会依据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拍摄,地点的选择都是和每期的访谈对象密切相关的。相比于在视频中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呈现方式,这种直接到现场进行随访的方式更具接近性。如第六期俞敏洪对话刘永好,两个人去了成都新津参观刘永好的第一个工厂。第八期俞敏洪对话张文中,俞敏洪到物美超市里观察近些年物美发生的变化,还被邀请到总部参观多点大数据系统。借助影像,受众也跟随俞敏洪的视角进行了实地探访。

(二)后期剪辑凸显生动

节目剪辑具有特色。节目基本以预告、片头、正片的顺序编排剪辑。每期节目的开头都有一个本期内容的精华版预告,既有具体内容的呈现,又给后续内容留下了悬念。这样的剪辑方式一来能够增加受众继续观看下去的兴趣,二来可以使受众对于本期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节目片头制作精良,画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黑白色调,将钟表元素和俞敏洪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表述时间对人们的意义;第二部分选用了部分正片中出现的视频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剪辑,以俞敏洪的视角讲述他认为企业家在思考的话题。正片中增加了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的素材,使得节目更加具有生动性。如第一期俞敏洪对话冯仑,出现了手绘动画、立体城市工地这种专业概念的科普框等元素。由于第一期按照时间、地点的线性顺序来推进叙事,后期还在地点场景转换时在视频下方增加了时间轴。这些创新手法借鉴了综艺节目的手段,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三、风格纪实,直观呈现对谈

(一)纪实性的影像记录

节目拍摄注重客观、真实地展现内容,以客观的记录向受众展示我国企业家们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状态。除了饭局中的对谈场景,节目组也拍摄了很多饭局之外的画面。如第一期俞敏洪对话冯仑,两位到冯仑的老家西安拍摄,到他的母校西北大学、终南山鼓楼观景区等地方故地重游,回顾冯仑的过往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正片中,除了两个人的对谈外,还有俞敏洪表达自己看法的镜头。受众作为观者,不仅可以跟随俞敏洪的视角进行深入观察,同时还通过镜头了解俞敏洪的所思所想。如第八期俞敏洪对话张文中,张文中谈到自己人生中的那段特殊经历以及心态的变化。接下来的镜头是俞敏洪在另一个地点表述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他已经达到了一个心态,就是不怨、不恨、不追、不纠……”这种拍摄手法与纪录片相似,既有观察,又有讲述。节目吸收了纪录片拍摄的某些特质,使得节目的纪实风格突出,增强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

(二)镜头作为手段呈现真实

节目用镜头记录对谈场景,直观地将对话过程展现出来。因为节目的呈现以饭局中的对谈为主要场景,所以节目组在镜头拍摄中运用了大量固定机位拍摄,这样的拍摄方式使得画面呈现更加客观、冷静。没有过多的运动镜头,让受众近乎忘记了摄像机的存在而实实在在地沉浸到对谈中去。此外,节目组还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当访谈对象在进行对谈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大大拉近了受众与访谈对象的距离,减少了隔阂感。而将访谈对象的反映(如动作、神情等)直接通过影像表现出来也有助于意义的表达。如第二期俞敏洪对话王小川,俞敏洪提到希望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加快乐、更加坚韧、更加努力、更加有成就感。这时画面切到王小川时,给了一个聚焦他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他虽然没有立刻说话,但是观察他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对俞敏洪的这番话是有不同见解的,接着两个人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可见,有时影像的直观呈现会比语言的表达更加明晰。

四、媒介联动,长短视频宣传

(一)根据渠道特点差异化传播

节目组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节目宣传,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进行差异化传播。由于节目的形态是以视频内容呈现的,所以节目组开通了名为“酌见节目”的视频号。截至2021年5月,已有50多个竖屏视频,视频长度基本都控制在2分钟以内,并且视频的制作有相同的模板,风格统一,标题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视频内容。如“学历是否影响企业管理?俞敏洪:农民也可以将企业做大”“刘永好、王传福讲述逆袭人生:儿时贫穷反而也是一种‘财富’”“如何在职场得到老板重视?王小川曾挤破头进张朝阳登山队”等。

节目组还在微博上开通了名为“腾讯新闻——酌见”的账号,以“视频+文字”的微博为主。此外还有图片微博,内容主要是每期节目的海报以及节目中的经典语录。基本每条微博的发布都加了话题,微博发布的视频比微信视频号上的视频长度稍长,但依然为短视频,且为横屏视频。除了节目组的宣传外,作为对酌人的俞敏洪也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了有关节目的内容进行宣传。可见,节目在宣传上能够把握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点,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差异化传播,并且注重引流,增加节目的知名度。内容本身的优质性加上渠道的差异化传播使得节目的传播效果更显著。

(二)长短视频结合符合用户观看习惯

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需要受众在节目播放时留出固定的时间观看。网络访谈节目让受众在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观看上更加自由。节目的长度契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观看习惯,既有作为正片的长视频,又有短视频。受众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短视频,当其发现短视频引发了自己的兴趣后会观看更多的短视频或者直接去观看节目正片。在腾讯视频上既可以观看节目正片,时长约45-60分钟不等,也有节目精选片段,时长多在一两分钟左右。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时间自由选择想要观看的不同长度的视频。

五、结语

综上,《酌见》作为国内首档企业家随访式对谈节目,通过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谈展示中国一代企业家的人生经历、背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既有传统访谈节目的优点,又有网络访谈节目的创新性,集名人传的故事性特点、纪录片的真实性特点、综艺节目的生动性特点于一体,凭借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形式获得好评,是网络访谈类节目的一次成功创新。

猜你喜欢

俞敏洪企业家受众
俞敏洪的坚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俞敏洪
企业家应避免无意识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