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的人性悲剧解读
2021-01-30冯科
冯 科
电影《你好,李焕英》毫无疑问是一部以喜写悲的悲剧电影。截至本文成稿时,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突破53亿元。影片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除了影片以喜写悲的艺术特点唤醒了观众“母爱无私”的集体无意识之外,还与影片背后蕴藏的多重复杂的人性悲剧和哲理内涵有关。
一、以“复杂”冲击“简单”
影片首先通过序幕向观影者展现了一幕女儿为母亲争面子的闹剧,以喜剧开场后以悲剧收尾。而悲剧作为艺术的最高形态,显然饱含着编剧和导演的深意,可以说,影片从一开始通过序幕交代“现在时态”的母女关系,预示着主人公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该影片序幕以贾晓玲视角展开,突出人物内心映射。长期渴望成为母亲骄傲的贾晓玲用伪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让承办升学宴的母亲李焕英快乐并在“伙伴们”中更有面子。当贾晓玲伪造事情败露后,母亲李焕英不仅没有怪罪,还极大地包容女儿,并给予她人生鼓舞。而正当贾晓玲向李焕英描绘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时,却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母女突遭严重意外。等贾晓玲醒来时,面对病床上沉睡不醒的李焕英,她内心悲痛万分、愧疚不已、情绪崩溃。在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回馈母亲的宽容而不得的现实面前,贾晓玲的现实与理想、现在与过去,以及生与死的界限开始模糊。她的“补偿潜意识”在梦境中被唤醒,现实和理性开始退到潜意识背后,这使得主人公对遗憾的心理补偿以“梦回”的方式穿越时空成为可能,而完成对“错失的母爱”的回馈,应当是作为导演和编剧的贾玲的初衷。这也符合荣格对梦的阐释,即“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中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①。通过序幕,导演暗示观影者:整部电影可以看作为贾晓玲编制的一场“梦”。穿越前,贾晓玲的“梦”是成为母亲的骄傲;穿越后,贾晓玲的“梦”是改变母亲的命运。而无论哪种梦,最终都会醒来。
结合剧情可知,李焕英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她的快乐不是在与好友王琴针锋相对中取胜,也不是在伙伴们面前挣得面子,她的快乐就是希望女儿健康成长。而这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歌颂母爱的伟大之处。可以说,母爱本性是“自然”。与此同时,女儿贾晓玲时时刻刻感受着母亲无功利的、“自然”的爱。长期以来,贾晓玲渴求成为母亲的骄傲,把“让李焕英快乐”作为爱的反馈的方式。一方面,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母亲希望女儿健康成长的行为是“爱的需要”,而女儿希望成为母亲的骄傲的行为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前者明显要比后者低级、简单。“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高级需要的满足更可触知或更可观察”②。显然,贾晓玲这种心理层次相对于李焕英的心理层次更加高级、复杂。而当女儿的“复杂”与母亲的“简单”相遇时,就形成了一个对立冲突。另一方面,从实现人的价值而言,贾晓玲不仅把“让李焕英快乐”作为爱母亲的具体表现,还将其作为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和目的。相对于母爱的“无功利性”而言,贾晓玲这种爱的反馈方式显然是“功利性”的,同时也就是人为的、非自然的。这就又形成了一个对立冲突。
贾晓玲和李焕英都没有意识到她们之间的“冲突”,她们彼此都更习惯以默默付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无言”表达,更接近中国式的交往和处事方式。无论是“大爱无言”,还是“大音希声”,抑或“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强调不以自己的意志或一己愿望行事,而要顺其自然,与人方便,方得通达。这其中暗含着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一个精髓,即自然的东西合乎天地的规律运行,不容人为的机巧摆弄;它深藏民间,需有心人感知。而电影《你好,李焕英》所表现的恰恰就是“有意”的回馈与“无言”的母爱之间的审美张力,是该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以“有意”算计“无意”
《你好,李焕英》作为一部包裹着喜剧糖衣的悲剧,将人生富有价值的东西剖开给人看,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在刺激观影者产生的强烈共情的同时,更多地注入了导演对人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即“人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就是你怎么努力,你都不可能挽回天意”③。
导演通过让贾晓玲沉入“潜意识”状态编制“梦境”穿越时空。影片设置贾晓玲“从天而降”的出场方式,隐含着导演的深意。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从天而降的“降”代表赐予,也表示诞生。“从天而降”暗示观影者,贾晓玲有意要在梦中帮李焕英扭转乾坤、改变命运而获得新生。从贾晓玲帮李焕英买到厂里第一台电视机,后以李焕英表妹的身份亮相讲话,接着引出女排比赛让李焕英参加,种种迹象表明,贾晓玲不仅想让李焕英更快乐,而且有意要干预天意改变李焕英的命运。这不仅是自身心理补偿的具体表现,更是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直接冲突。
在影片“穿越”片段中,尽管贾晓玲并不清楚玉梅所说的“天大的好事”具体指什么,但她坚持让李焕英参加女排比赛。因为贾晓玲清楚,如果这次比赛输了,可能意味着李焕英要输一辈子!而这显然违背了她穿越的初衷。贾晓玲极力做出改变甚至不惜强行干预事物发展的原本规律。观影者可以发现,贾晓玲从组建女排开始,各种困难就接踵而至,先是白雅文因农忙拒绝参赛,后而到毛芹为生活所迫难以参赛,接着包玉梅赛前意外负伤,然后王桂香因为暴露头秃退赛,最后贾晓玲怯场接连失误。尽管贾晓玲拼尽全力,但仍输掉了比赛。这直接表明她无力扭转定局。以上种种迹象无不透露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阻挠贾晓玲,预示着她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挽回天意。
影片通过一系列看似“无理”却又“合情”的机缘巧合,巧妙化解了贾晓玲“有意”设置的难题。同时,暗示观影者,天意似乎有意和贾玲开玩笑。如比赛结束后,贾晓玲期望的“天大的好事”其实并未出现,但她以“有意”解读“无意”的天意,误以为沈光林就是那个契机。于是,她百般撮合李焕英和沈光林,但她的精心设计再次败给了一系列的“巧合”。接着,剧中反复出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台词。这不仅是在强烈暗示贾晓玲本人,更是通过影片告诉观影者,在捉摸不定的天意面前,任何人都难以做出有力的反抗!紧接着,李焕英和贾文田突然领证结婚。在贾晓玲与李焕英争吵间,李焕英明确她作为当事人的态度,质问贾晓玲“老路怎么就不幸福了?!”贾晓玲退却了。而后影片借助贾晓玲这一人物视角,特写李焕英、贾文田的离去场景,突出贾晓玲的内心映射,同时进一步暗示观影者,贾晓玲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挽回天意。
影片最后设置以沈光林出走的方式,将他担任深圳分厂主任职位的机会让给了王琴。真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大的好事”终究没有落到李焕英身上。贾晓玲终于明白,自己在所谓的“天意”面前,她再怎么努力反抗都难以扭转乾坤。这个结局也恰巧符合从古希腊就有的悲剧基本定律。贾晓玲以“有意”算计“无意”,却发现不管她怎样努力,都难以抗拒命运。
三、以“梦境”解开“心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寻浪漫梦想的途中,不停地与逼人而来的悲剧作斗争,而在此过程中,人类总会因各种不可抗拒的过失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无法挽回,所以人类总是希望通过一些艺术、哲学的方式缓解过失而获得释怀。贾晓玲在精神濒临崩溃时编制梦境“穿越时空”,以解开“心结”的艺术处理方式,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贾晓玲进入“梦境”不仅是潜意识中的自己想改变李焕英的命运,而且也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释怀的过程。贾晓玲通过“梦境”得以有机完成对“错失的母爱”的回馈。在此之前,贾晓玲一直以为这是她单方面的时空穿越,直到她通过李焕英为她缝制破洞裤上的卡通图案这一破绽才幡然醒悟,原来母亲从一开始就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而由此而致的似真似幻的艺术效果,使得影片剧情得以推向高潮。最后,在母亲李焕英无私、包容的爱的抚慰中,贾晓玲终于彻悟,哪怕是人生选择再来一次,摊上了她这个女儿,母亲依然不怕。这一次,李焕英同样如此坚决,她毅然选择像穿越前那样默默守护着她女儿,伴随女儿健康成长。
李焕英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只是为了告诉女儿,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无论如何,女儿都是母亲的至爱。终于,这对母女的两颗心在这场“梦境”中相遇、碰撞、交融。那段幼年贾晓玲与李焕英的灰色记忆,光影流转之间赐予贾晓玲重生的机会。贾晓玲通过与母亲李焕英这种爱与被爱的互动解开了心结,抚平了内心的愧疚与自责,完成自我对话,自我释怀,再一次在母亲李焕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四、总结
电影《你好,李焕英》之所以在票房收入方面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表面上是因为影片成功地运用以喜写悲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唤醒了观影者“母爱无私”的集体无意识,从而获得了观众对“母亲群像”李焕英的集体认同。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导演通过这部电影将人性悲剧、命运冲突、心理挣扎充分展示给观影者,深刻揭示了人性悲剧及化解悲剧体验的艺术方式。
总而言之,利用精神分析学视角,通过对电影具体情节的解读可以发现,该片潜在表现的人性悲剧和人性恒久的温情,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和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以及人类对不可挽回的过失的心理挣扎和解开心理困境的努力。由此可见,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悲剧故事,但它化解悲剧体验的方式更值得品味。这是该片能在2021年众多贺岁片中脱颖而出的人性内涵及其价值意义。
注释:
①[瑞士]卡尔·荣格 等.人类及其象征[M].张举文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7.
②[美]马斯洛 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04.
③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