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1-01-30张晓玲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审计工作

张晓玲

(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引言

1923年,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经济委员会审查部的设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序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审查监督财政收支、支援战争,为新民主主义政权奠定财政经济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党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审计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审计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审计思想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审计,目前国内学界已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论著方面,已有成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基于历史变迁的视角,主要以革命根据地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和审计经验为研究对象,注重梳理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经验总结[2-14];另一类则基于人物思想史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毛泽东、阮啸仙等同志关于审计的论述,对其审计思想进行总结[15-16]。在资料方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革命根据地审计史料汇编相继出版。近几年,一些以根据地审计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问世亦拓展了该问题的研究视野。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有益借鉴与参考。国外关于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成果虽较多,但以审计监督为主题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旅日学者祁建民关于日本中共根据地研究述评和国内学者刘本森关于英美中共根据地研究述评也证明了这一点[17-18]。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多为对某一时期根据地审计监督制度的史实性描述,或在中国审计史著作中有所涉及,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的提炼总结。若将其放在整个中共根据地史研究中观察,审计问题亦属研究薄弱之处。相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思想方面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总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总体的历史关照,全面系统性尤显不足;二是史实性描述成果较多,理论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尚较欠缺。此外,从近代中国审计思想的已有成果来看,现有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晚清及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审计思想,而较少聚焦中共审计监督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探求经济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关于国家审计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因此,在理论上认识和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之处,不仅是当前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

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财政与监督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其著作中留下了关于国家、财政与监督关系分析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此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涉及的国家、财政与监督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国家与财政的关系着手,然后阐述财政与监督的关系,进而论证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一)国家与财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统治阶级发明了国家,“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19]。因此,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专门阐述了国家产生的理论。他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当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20]。总之,在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为了缓和矛盾、适应阶级斗争,国家也相应产生了。

财政是国家分配社会产品、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没有财政就不可能有国家职能的实现。国家与财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两者如影随形。马克思主义深入论述了国家与财政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国家职能既包括统治职能,又包括社会职能,“既包括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执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有的职能。”[21]而征税是满足国家职能的客观需要。为了维持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20]。马克思更直接指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22]捐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出现的一个财政形式和财政范畴。显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作用于经济的产物。为了维护国家的公共权力,需要向人们征税,“一切国家的征税的权力都是从所谓国家所有制来的”[23]。这里的国家所有制应该就是指国家职能或公共权力。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税收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24]。同时,马克思还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捐税的剥削本质,指出税收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25]。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财政学说,国家既执行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任务,也执行社会公共事务,而国家职能的实现需要财政。在私有制出现和国家公共权力建立后,财政税收也随之产生。财政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国家公共职能的实现提供了经济基础,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正所谓“有政必有财,财为政之资”。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财政定位为实现国家职能和公共权力的重要工具与支柱,并强调国家在财政产生和财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了国家与财政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

(二)监督的理论

随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监督财政的活动也随之产生,国家审计监督开始出现。从国家与财政的内在关系着手,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财政监督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并强调监督应由人民群众执行。这意味着,审计监督是与国家、财政密切联系的活动,是为国家服务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干部掌握了国家公共权力和财政收支权力,其地位常常凌驾于社会和民众之上,“享有了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20]。因此,需要对干部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为了对干部进行权力监督和制约,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他在论述巴黎公社时指出,由于实行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拥有权力的人“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26]。这表明,马克思认同人民监督的思想,强调行使社会公职的人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职能的顺利执行。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强调人民监督权力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国家产生后,常常是单个官僚“变成了追逐高位、谋求发迹”[27]。为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并保证国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现,马克思提出普选制,即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国家机关的职位,“如果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26]。即必须由全体人民对权力进行监督,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职位应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公职人员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才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24]。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财政、监督理论,由于国家(或政府)干部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为了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监督与制约的有效方式是实行普选制,由人民群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向强调监督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列宁对审计监督与财政的关系以及人民监督亦作过重要论述。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刻认识到监督对于国家和财政经济的重要性。他曾提出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人数,并将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的建议,以此实现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的统一,进而强化监督的作用。为了工作的利益,“为什么不把两种机关(党的监察机关同苏维埃的监察机关——引者注)结合起来呢?”[28]列宁还把对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监督、计算提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指出:“计算和监督,——这就是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29]同时,列宁也强调人民监督政府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面对财政困难,人民应对各种财政税收进行极为严格的计算和监督,“资产阶级把抢来的钱财装进箱子,镇定自若地想道:‘没什么,能躲过去。’人民应当把这种‘吸血鬼’揪出来,强迫他交还抢去的东西。”[30]总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财政和监督理论认为,监督与国家、财政相伴而生,三者密不可分。国家审计既是一种经济监督行为,在国家财政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又是一种政治权力监督行为,能够制约和防止权力被滥用而产生腐败。因此,为了使国家职能顺利实现,国家必须得到财政支持,同时也必须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这说明审计监督与国家、财政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审计监督、财政与国家相伴而生。

三、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创新之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根据地审计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根据地审计监督历史经验的理论创新。在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具体的审计实践,另一方面则根据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维度。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的国家、财政和监督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国情、具体审计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些早期共产党员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审计实践。苏区中央审计委员会首任主任阮啸仙是广东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他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苏区审计与财政、约束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贪污浪费的根源,防止贪污浪费的办法是建立正确的会计制度和群众审查监督财政。”[31]及至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已蔚然成风。党在中央党校、延安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干部教育领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1938年,延安马列学院还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并设立政治经济学研究室[32]。同时,党积极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小组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与研究[33]。在此背景下,党内逐渐涌现出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审计工作者。如苏中三分区审计室人员集体回忆指出的“有财政经济工作,必然要有审计工作”[34]以及1945年华北审会计会议提出的“审会计工作应从建设思想和国家观点出发”[35]等思想,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根据中国实际对审计思想进行了理论创新。20世纪初,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进行社会革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认为,根据地审计工作主要是监督财政收支以服务于革命战争。1926年,邓中夏阐述了审计对于省港罢工胜利的重要意义,“我们组织好。……尚有审计局,审查预算及决算。”[36]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明确审计条例设立的目的是“使财政收支适合于目前革命战争的需要”[37]。抗战时期曾在山东根据地审计机关工作的任荣九回忆指出,审计工作是为了使抗日根据地有限的财政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抗日战争的需要[38]。《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也指出:“本条例为更合理的审计财政收支,……,加强支援解放战争的目的而制定之。”[39]即便是随着解放区面积逐渐扩大,党的审计思想依然以战争为中心,“今天还是处在战争局面之下。……我们还肩负着很大的战争支援任务。”[40]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强调根据地审计监督工作是财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审计监督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内在关系,但却不能脱离审计服务于革命战争、“一切服从战争”这个中国具体的实际和特殊国情。显然,由于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革命的性质,因此,党对国家审计的认识也以“服务战争”为中心。这种认识随着战争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深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审计实践中的运用,需要党根据中国国情及具体审计实践进行创新性发展。

因此,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财政经济工作和审计监督工作。虽处战争时期,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于根据地财政经济和审计工作均做过重要论述,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审计与财政、国家关系的认识。1933年,毛泽东撰文《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分析了根据地经济工作对于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41]。1934年,他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又重点强调了会计、审计监督制度对于财政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41]。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从事经济和财政业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克服存在着的有些还是很严重的官僚主义[42]。可见,毛泽东早就认识到审计对于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党还强调了国家审计的地位,指出国家审计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1946年,谢觉哉阐明了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应审计独立,编预算,领导各级会计”[43]。1948年2月,王政新也提议审计职权必须集中,不能分割,全面完整的审计才能使财政经济走上更健康的道路[44]。类似地,1949年9月,鲁中南区审计工作会议指出审计工作是财经工作的具体组成部分和管理财经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机关是财经工作的参谋机关[45]。以上论述实际上包含了党对国家审计的认识主张和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关于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地位、主要任务、目标等方面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出审计监督制度是根据地财政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监督财政收支、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服务,强调了审计监督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目标是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政权奠定物质基础。显然,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审计实际相结合,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坚持党领导审计监督工作的政治基础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确立的重大政治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党领导审计监督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审计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和国家审计思想日趋形成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审计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根本经验。苏区时期,中央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与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拥有同等地位的机构,党开始了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46]。显然,早在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就有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相关认识。1934年,阮啸仙给粤赣省苏主席团的一封信中指出:“这样忽视上级命令,忽视节省一个铜片为着战争的意义,尤其于都的贪污浪费,还未有引起你们的警觉,不能不使我们视为惊奇的事。”[47]党领导审计工作,有效监督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财政收支,保障了革命战争的军需供给,促进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政权奠定了物质基础。194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正式规定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里,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之严格执行,对于党的统一领导,是有决定意义的。各根据地领导机关在实行政策及制度时,必须依照中央的指示。”[48]在该思想指导下,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审计理念均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各根据地军区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人均由党、政、军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审计部门的干部一般要求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素质好、能坚持原则。如1937年国家审计委员会主席由谢觉哉担任,1939年陕甘宁边区审计处处长由政府秘书长曹力如兼任,1946年陕甘宁边区审计处处长由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兼任[44]。又如苏中区审计委员会是在最高领导机关——军政党委员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34]。1944年成立的晋绥边区审计委员会由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常委吕正操担任主席[49]。1945年11月,邓小平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做报告也指出:“必须加强集中统一,包括编制、人数、供给标准、银行、金库、审计的统一。”[50]苏中区审计室工作人员回忆指出,审计机构实际是党委的“算账参谋”,是“经济保卫工作者”,党委的领导和重视使得战争期间的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好[34]。可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审计实践中,党始终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在审计指导思想、审计制度建设、审计任务确定和具体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党的领导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党不仅制定审计法规制度,保证审计法规的具体实施,而且用依法办事的作风和原则来规范审计实践,从而强化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无疑,党领导审计工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随着党的审计、财政经济工作发展和战争形势变化的要求而不断把审计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审计监督工作顺利推进和国家审计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与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党在审计监督工作和财政经济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历史证明,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才能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才能有效进行审计监督实践。进一步看,坚持党全面领导审计监督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成为政党是必要的”[26],列宁也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由共产党领导[28]。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审计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党领导一切已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实践顺利推进、国家审计思想形成和保障战争胜利的最大优势和政治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保证了国家审计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坚持审计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基础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坚持审计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创新的群众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目标理念,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坚持审计监督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2]审计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参与审计的理念上。早在苏区时期,阮啸仙就在《苏维埃政权的特点》一文中阐述了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张,“苏维埃政府的人员是出自工农群众自己意思的选举,也可以由群众意思而撤换的,没有专靠做官吃冤枉饭的官僚主义。”[51]可见,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思想在萌芽和产生时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局势的变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未随之褪色,相反更加熠熠生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审计在根据地非常普遍。陕甘宁边区设立了旨在进行群众监督的经济委员会,并强调审计机构“必须是由真正的人民代表来参加组成”[44]。苏中区也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群众审计组织,有的叫稽核小组,有的叫查账小组,有的叫俱乐部,更多的叫经济审查委员会[34]。山东根据地审计工作也普遍实行群众监督,财政收支“按期向群众张榜公布”[38]。其次,国家审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体现在维护人民群众经济利益上。1948年,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强调,保证人民的生活和支持战争是审计工作的首要目的,“我们今天的审计工作是受党的委托来执行的,我们的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党,因此我们的工作也同样是向人民负责的。”[44]显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审计理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进行审计工作的一贯主张。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并坚信人民群众力量与智慧的思维方式。在上述审计理念指导下,党的审计工作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审计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重要历史经验。

(四)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审计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关键在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审计实践道路。这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创造了坚持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正是在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属性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两方面。

从新民主主义政治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政治问题,深刻认识到政治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来看,经济思想要符合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党的国家审计思想作为根据地财政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符合和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1940年毛泽东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52]。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强调由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理念,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符合新民主主义政治。如西北局审计委员会委员陈光益回忆:“为了审计工作的前途,向领导上开诚布公的反映过真实思想,这是延安时代党内民主的体现。”[44]除坚持民主理念外,党的国家审计思想还坚持法治理念。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治。1944年淮北行署财办主任雷明要求审计工作者做到依法审计:“这种法令法则的原则,是保证抗战供给的,是符合于抗战利益、人民的利益。”[53]1945年陈云也强调依法审计的理念[54]。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属性。进一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是党讲政治的主要内容,国家审计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审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其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政治属性。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来看,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基于新民主主义审计实践的理论成果。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指出了关系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五项内容是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42]。节约事实上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审计、会计的基本要求。1944年淮北区开展节约运动、反对贪污浪费的决定,指出健全各级审计组织、严格执行审计制度是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的重要内容[55]。毛泽东多次强调节约对于根据地财政经济的重要作用,“一面决不滥用浪费,一面努力发展生产”[42]。因此,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方面的胜利,而且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胜利,也是新民主主义审计实践和思想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及实践,都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1948年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审计工作是为使财政更有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而开展的[44]。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工作是党领导的,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现人民经济利益而实施的审计监督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思想亦构成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审计制度与实践存在巨大落差不同[7],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实现审计理论创新。因此,这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构成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审计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并成为监督根据地财政经济和保证革命战争取胜的利器,关键在于其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审计实践基础。

四、结论与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制度和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是: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具体的审计实践,另一方面根据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涵盖四个维度: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党领导审计监督工作的政治基础;三是坚持审计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基础; 四是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审计实践基础。以史为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可清楚地看到党为什么能成功。我们要认真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与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提炼其中的理论创新元素与精髓,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与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思想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才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审计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指南。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最终把握了历史主动。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56]因此,在新的征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构建和完善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和广泛应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也是其对当代国家审计理论构建的最重要启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党的国家审计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国家审计思想与西方审计思想、中国传统审计思想之间的最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全面领导,习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7]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明确强调,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58]。确保党对审计工作的绝对领导,这就将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这也是我们突破西方审计思想和中国传统审计思想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推动国家审计工作和理论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三)坚持审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监督财政经济活动,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为战争提供物质保障,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审计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区别于西方审计思想的一个显著标志。历史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构建与审计工作的推进应该保证审计监督权服务人民,把依靠人民作为党的审计工作与审计理论的群众基础,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与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表明,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是这一历史阶段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立足点与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关键在于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是审计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改革开放后,党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立足点。新时代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党的审计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与理论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