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展览的下一步是什么?

2021-01-29苏月斫

大众摄影 2021年1期
关键词:策展画廊展厅

苏月斫

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现场

疫情之下,关注人类共同情感

摄影总是记录和反映着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疫情之下,摄影师承担起了为这场全球灾难发声的责任,全球各地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展览举目皆是,例如:来自“疫”线的纪实摄影展览、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览、共渡——公元2020抗疫影像展等,就连英国凯特王妃也策划了一场“坚持住”——新冠摄影展。这些展览分别从新闻纪实、公众视角、医护视角和专业视角记录了这场百年不遇的人类灾难,真实体现了全球疫情期间人类表现出的希望和恐惧,强调了人类对于未来的信心。

除抗击疫情的展览外,全国各地区关于脱贫攻坚、抗洪抢险等主题性的展览也相继开幕,作品遵循客观记录的原则,定格了永恒瞬间和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壮丽图景,为社会留存了丰富而宝贵的时代影像。

平遥国际摄影节上由杜子策划的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展 杜子 提供

虚拟展览迎来黄金时代

进入数字化时代,特别是今年暴发的全球疫情,促进了虛拟展览的不断发展,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观看模式和信息接收模式被改造和颠覆后,屏幕化的视觉体验变成了常态,这种趋势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增长。面对危机,摄影、艺术展真的可以虚拟化吗?

2015年,艺术家克里斯·米尔克(Chris Milk)曾经提出,虚拟现实有一天可能会成为“最终的移情机器”。今年,因为疫情大流行,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遇的社会化大疏离,他的话重新被人们提起。

世界顶级的美术馆、画廊,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佩斯画廊以及国内主流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包括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艺术机构、展览馆相继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逼真的3D全景展厅,以便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地在网上观看展览。

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 杨达 提供

当然,关于虚拟展厅与传统展厅的争论一直都在,虚拟展厅总被人们冠以不真实、无法面对面交流等弊端,例如:走过了十二个春夏秋冬的“三影堂摄影奖”选择在今年暂停评选,正是对于线上评选、观看作品的公平性的一种正面质疑。

回归展览本身,虚拟展厅可以带给观众更广泛的联想,更多与摄影、艺术相关的较长史料文献,以及来自艺术家、策展人等多方面的声音讲解置入空间中,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切入,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理解展览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虚拟展览,已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2020年北京摄影周展览现场2020年上海摄影周(左上图)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左下图)第五届芒砀山摄影季(右上图)上海摄影周(右下图)

规模缩水,质量精良,新作比重大

由于疫情,今年的展览大幅缩水,展览频率随之下降,展览以群展为主,多为计划内的大型展览,例如:由海杰策展的《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展览、由何伊宁策展的展览“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等。

常规摄影节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周、上海国际摄影节、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规模都普遍缩水,尽管如此,展览质量却更加精良,策展人、艺术家与机构都有较长时间进行展览准备,展出作品也以新作为主。

以青年主导的展览备受关注

今年,以青年主导的展览让观众眼前一亮,例如:平遥国际摄影节上由杜子策划的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展、由杨达等青年创作者策划的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大众摄影》青年策展团队推出的芒砀山摄影季、L.A.P.画廊推出的系列青年摄影师个展、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系列展等,这些展览不同程度上把话题聚焦在摄影与影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边界问题,探讨摄影与其他媒介的共生关系,并探讨在多元层面上表达的可能性。这些展览形式多样、慢慢从试验走向成熟,被大众关注和认可。

第五届芒砀山摄影季现场

共克时艰,疫情促进摄影生态链发展

有利有弊,疫情的出现,激发了艺术家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并且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推广。保持、强化良好的摄影生态关系至关重要,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机构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得紧密。

以商圈、社区为中心,衍生出众多“游击型”流量展览

今年,以摄影师、策展人、机构组织工作者合力完成的,在美术馆、画廊举办的大型摄影、艺术展,因为成本较高、策划时间长等原因,展览数量明显减少,相反,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摄影展览,以商圈、社区为中心,结合艺术形式的小型碎片化展览比往年增加许多,例如:《时尚芭莎》在深圳地标平安金融中心商场 ,打造以“正当红”多元美学空间的影像艺术展、宁波网红书店(1844三联书店)举办的“行走的影像”展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文化、经济都需要迅速回暖,参与性强、变通性强、展览形式亲民、吸引年轻化群体的“游击型”流量展览涌现。展览的多元化快速发展,成为今年展览的另一种特殊现象。

“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国际当代摄影展何伊宁 提供

展览回归乡村、田野

随着乡村振兴、发展的不断需求,近两年在乡村、田野中生发的公共空间展览越来越多,尤其后疫情时代,这些展览对于当地的人文宣传、旅游推广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例如:莫干山驻地艺术季、溪·美术馆生长计划、朱家角驻地艺术家作品交换群展、“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物产、工艺和风度”展览等。

疫情催生公共话题

展览离不开提出社会问题,全球疫情大暴发,引发了一些炙手可热的公共话题。例如:疫情期间对于个人的信息化采集、大量监控、摄像机进入公共空间等,这些由疫情带来的生活改变,引发公众对于公共与私人化空间界限的思索。

病毒的传播,还催生了公众对于新科技、未来生物、宇宙等话题的想象。

随着时代的前行,人类不断地对未来提问,关于未来的展览会是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是,一切的尝试都不应该轻易被否定,需要等待时间去验证。

猜你喜欢

策展画廊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关于策展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