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探索:中共领导下的工会社会整合[1](下)

2021-01-29王向民张国涛

上海工运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群团工会工作工人

王向民 张国涛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下的工会社会整合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救亡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传统社会关系之间的张力与冲突成为新中国社会整合的主要问题。这一时期,工会作为政治性社会组织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整合力量,然而,由于建设经验的匮乏,工会的社会整合一直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代表中摇摆,以至于1958 年出现“工会消亡论”并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中停止工作。

(一)工会定位的张力与探索(1949-1957)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工人阶级由革命力量上升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与建设力量,工会工作的议题由此发生了转向,从革命斗争逐渐向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支撑转变。工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面临着自身职能与国家属性的性质纠葛。

中共中央局第三书记邓子恢在中南总工会筹委扩大会议上做了《关于中南区的工会工作》的报告,他指出,公营企业中工会与行政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彼此岗位不同、任务不同,“具体立场”也应有所不同,工会既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局部利益,也要代表他们的整体利益,不能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利益[3]倪志福主编:《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年版,第315 页。。李立三认可并发展了这一观点,1951 年4 月,他在《公营企业工会工作中的公私兼顾问题》中从公私利益的角度,阐释了工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而行政机关则是国家政权机关,它们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属性和职能不同,而且由于官僚主义的影响,甚至会发生矛盾冲突[4]李立三:《公营企业工会工作中的公私兼顾问题》1951 年4 月11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电子版)综合第六卷,北京,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1997 年版,第24 页。转引自:王永玺主编:《简明中国工会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2 页。。李立三的观点在全总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受到了批判,会议将其定性为“工团主义”和“经济主义”。之后,1953 年,工会七大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制定了新的工会方针,即“三位一体”的工会职能定位: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在此背景下,工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劳动竞赛,以及协助党中央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虽然工会在“一五”时期的生产建设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会性质问题再一次浮现出来。1957 年,在中共八大的会议发言中,赖若愚提出了“工会本队论”,他认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而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把工人阶级的整个的连接了起来,是先锋队与本队之间的纽带[1]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年版,第366-367 页。。在他主持工作期间,还将工会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发展为维护、建设、教育、调节四大职能。

(二)“工会消亡论”与停止工作(1958-197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破坏了工会建设的探索。1958 年8 月,全国总工会领导不恰当地提出了“为工会的消亡而奋斗”的口号。12 月4 日,全总党组将《关于县级工会处理意见》上报给中共中央,《意见》指出,“人民公社在我国农村已普遍建立起来,县和县属工会工作将逐渐被公社工作所代替。从总的趋势看,县级工会将首先随着人民公社的更加健全、更加完善而自然消亡。”12 月11 日,中共中央同意全总党组的《意见》,并转发各地,要求“依照办理”。在此背景下,在农村,部分县工会并入了党政机关的有关部门,而城市中出现了“城市革命委员会”“革命工人协会”等组织,取代了工会组织[2]倪志福主编:《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年版,第261-262 页;307-309 页。。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工会停止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工会社会整合,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作为历史经验,工会介入生产过程,维护、建设、教育、调节四大职能成为中国经济生产与工人权益的主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工人与企业及国家利益的整体统一性,从而使工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工会社会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工作重新展开。最初,工会延续了建国后形成的生产建设组织主体的角色,随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逐渐介入到劳动关系调整及维护工人权益的中来,成为新型劳资冲突与社会治理的社会整合力量。

(一)改革开放初期工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1978—20 世纪末)

改革开放为工会工作迎来了发展的契机。1978 年,工会九大的召开,标志着工会工作的全面恢复;1983 年,工会十大召开,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基本完成;1988 年,工会十一大召开,发布的《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揭开了工会工作的新篇章。

《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全面表述了工会的社会职能: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吸引职工群众参加改革,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通过工会这个特殊的学校提供职工队伍素质;提出了工会改革的目标:把我国工会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独立自主、充分民主、职工信赖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政治团体。在社会整合上,中国工会终于走上了建设的轨道,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认定工会是联结党和工人群众的纽带,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的组织,要通过“职工之家”“工友之家”来密切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第二,坚持党对于工会的政治原则和方向上的领导,在工作作风上破除行政化的气息,开展独立自主的工会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工会建设的新要求与新议题(21 世纪初-20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工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议题。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推进,工会和工人阶级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工会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且,改革的深入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产生了新的劳资矛盾,如何利用工会进行社会整合,协调利益纷争和维护工人权益是党领导工会改革的难点。其次,工人维权的手段和制度机制的健全、规范与否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一系列法律支持。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首先,工会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与整合更多是通过介入劳动法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实现的。2001 年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改后的《工会法》颁布实施,修改后的《工会法》的中心是突出和强化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其次,国家推动和建立了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化的渠道,通过工会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在整体上维护劳工权益[3]中国工运研究所编写组主编:《中国工会简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6-190 页。。再次,工会自身建设得到重视,推动工会的群众化、法治化探索,推动工会作为沟通和联系党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发挥好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党领导下的工会社会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1990 年代末期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工会通过“送温暖活动”,安抚了下岗工人的紧张情绪,使其不至于流落街头成为游荡性社会力量;第二,新世纪工会的社会整合,则是通过先期介入劳动关系,参与制定劳动法律,实现劳资双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工人群体的利益整合。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工会社会整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群团组织作为国家权力向社会下移的承接者,发挥着双重代表的作用。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后,中央一直在各方面推进制度成熟与制度定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组织治理领域,人民团体与地方政府曾经进行了枢纽性社会组织的长期探索,最终迎来了国家层面的制度定位,即群团组织。先是2015 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颁布了新形势下群团工作的改革纲领;继而7 月6 日至7 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1 月9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等试点方案。随后的11 月11 日,全国总工会召开机关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落实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群团改革,从党中央的制度设计到地方政府的试点推进,迅速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制度定位。

群团改革的关键是去行政化。组织运作的行政化,表现为机关化的运作方式,依靠行政命令僵硬程序化地运行,层层发文件、发指示、下报表,下级人民团体围绕上级指示而不是群众需要团团转,“不接地气”,成为“行政的空转”。群团改革的重心是让群团组织回归社会服务,“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赢得群众”,这是群团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群团改革的政治性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规定,加强党委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明确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责任,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从上到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把群团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工会的社会整合。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把党建带群建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统筹基层党群组织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党员服务站点的规划建设应该考虑群团组织需要。制定群团组织推优办法,把群团组织推优作为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的方式之一。

工会在中国政治与社会体制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工会是工人群体利益维护的社会组织,代表着社会的利益诉求,无法有效整合工人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工会是国家权力在社会组织中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整合组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也要通过工会来实现社会整合。首先,在工会的职能中,工人维权职能是其核心。不但在工人与资方的劳资冲突中,工会应当坚定地维护工人的权益,而且在公共权力侵害工人权益的时候,工会也应当坚定地通过调解与谈判的方式维护工人的权利与意志。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工会的工人维权不但体现在法律执行过程,而且还提前介入劳动法律的制定过程,从源头协调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关系的调整实现工人利益的实现与整合。其次,要寻求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工会社会整合的联结点。中国共产党曾经历过多重政治角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工会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通过工会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与意志整合,实现工会的去行政化与回归社会。再次,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与工会的社会整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带来的工人权益失衡与社会矛盾,只能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化解,亦即“制度整合发展”。因此,随着劳动关系市场化而形成的工会社会整合,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并在制度规范的指导与限制下推进。

猜你喜欢

群团工会工作工人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浅谈新时代工会工作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
浅谈创新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
略论中国梦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