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21-01-29陈爱菊

上海商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主体师生

陈爱菊

2018 年6 月教育部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建设“金课”的主战场是课堂,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然是对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与提升。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升教师自身对高效教学的认知,积极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模式是“金课”建设的切入点。本文从主体间性这一哲学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外语教学本质、师生关系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原则三个方面分析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以期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1 主体间性哲学内涵

20 世纪欧洲哲学思维模式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为交互主体性,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及现象学之父胡塞尔提出,后经过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哲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现代解释学思维模式。主体间性哲学思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1]。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强调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共生性和统一性,认为对话中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共同存在于一个世界中,彼此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与融合,最终达成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2 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传统的外语教学实践“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 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学生进行改造和形塑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占有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这样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强化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而牺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就解释了蔡基刚所指出的外语教学长久以来存在的“费时低效”局面:“没有一门课程像外语在学校中开设得时间那么长......但又很少有一门课程的效率比外语更低”[2]。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法种类繁多,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内容依托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等等。这些教学法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在师生关系方面均未摆脱“主体-客体”二分对立的倾向[3]。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注重教师将知识引入、阐释和呈现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逐渐消解,“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迅速成为教学关系中的主流思想。这样一来,教师的地位退居为客体,无法很好地起到引领指导作用,而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又不能完全独立承担主体地位。若教师与学生同时作为主体,本身存在逻辑上的冲突。事实上,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文本、教师和文本之间都应体现为主体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思维不仅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探讨,而且还应扩展到学生与课本材料作者之间的主体对话”[4]。

3 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为哲学、文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诸多学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更大的学术空间。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外语教学活动的本质

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展开平等对话、主动参与,通过交流互动和理解沟通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避免一言堂的知识灌输和植入以及过多的阐释性单向输出,而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增加以课堂讨论为主要特征的对话话语比例,使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平等对话,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趋向平等,维护好师生双方的主体间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外语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性和共生性,教师和学生共为外语教学活动中平等对话的主体,双方是“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即师生主体间性[5]。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主体,在对教育内容深入理解、充实完善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在自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吸收消化、整合感悟。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沟通的统一,达成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3)基于主体间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原则

在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充分理解和有效沟通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理论并非完全否认主体性,而是主张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应建立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基础之上。因此,在开展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讲授式教学,而应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知,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探索及转变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教师应减少单向的阐释话语输出,增加课堂讨论等对话话语输出,与学生充分交流、平等对话。同时既要注重师生、生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又要强调学生主体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开展体验式、交互型、协作型教学及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及自主性学习能力。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要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内容,更要看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效果应该体现为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向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是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向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6]

4 结语

在网络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和视野。主体间性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主体间关系。当然在主体间性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不仅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关系,还涉及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以及学生自身、学生与小组其他同学多方主体间关系。大学英语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改革,才能逐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主体师生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麻辣师生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